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人物志|第7期:竹林七賢一一研究養生之道的魏晉學者群

魏晉時期, 有七位著名的學者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中聚會。 他們每次暢飲縱歌, 吟詩論道, 其樂融融。 人們把他們稱為竹林七賢, 這七個人的名字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鹹。

那個時候, 社會處於劇烈的動盪之中, 戰亂頻仍, 政治鬥爭也異常殘酷激烈。 在這樣的環境中, 竹林七賢享受生活, 珍惜友情, 探討學問, 體悟自然, 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學者楷模。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曾經寫出《養生論》, 向秀不認同他的觀點, 寫出了《難養生論》來進行辯駁, 之後嵇康又寫了《答難養生論》, 對向秀的質疑進行了回答。 他們並不是在批判對方, 更沒有攻擊對方, 而是在討論中, 使得對養生問題的觀點不斷深入。

兩個人的養生觀點沒有根本性的衝突。 向秀認為人生苦短, 養生要做到“非求過分, 全理盡年而已”(《莊子•養生主注》)。 嵇康認為, 延年益壽的關鍵在於重視養生保健, “導養得理”, 否則“亡之於微, 積微成損, 積損成衰, 從衰得白, 從白得老, 從老得終, 悶若無端。 ”

嵇康在其《養生論》中對“養生”做出了明確定義:“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 神須形以存, 悟生理之易失, 知一過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 愛憎不棲於情, 憂喜不留於意, 泊然無感, 而體氣和平。 又呼吸吐納, 服食養生, 使形神相親, 表裡俱濟也。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協調,

講究人的心理與生理協調一致, 以及人體內部的陰陽調和、氣化升降正常, 即所謂“形神協調”。 嵇談分析了形神之間的關係, 強調養神以全身, 養形以濟神。

養生之難在於情欲摧殘。 嵇康意識到人們之所以短命, 是情與物等方面摧殘的結果, 因此主張“清虛靜泰, 少私寡欲”。 他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 此一難也;苒怒不除, 此二難也;聲色不去, 此三難也;滋味不絕, 此四難也;神慮轉發, 此五難也。 ”下士養身, 中士養氣, 上士養心。 情志養生是養生保健的核心和關鍵, 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養生之道是形神相得。晉唐時期的學者多崇尚老莊之學,主張淸靜無為,修身養性。嵇康指出,養生要“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嵇康主張:“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認為“淸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 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養生之法首要是少私寒欲。嵇康說“美色伐性”,“酒色令人枯”,這與枚乘所說“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見解一致。個人的欲望必須受到制約,不能為所欲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崇儉去奢,多做善事,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才能有益健康。

養生要注意節制七情。嵇康《養生論》謂:“喜怒哀樂,寧不傷人,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而壽延矣。”嵇康認為“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指出人的精神情緒穩定,藏守於形體,臟腑功能才能協調平衡,正氣充沛,維持人體健康。若情緒時時亢奮躁動不安,精神就會因此而渙散,不能控制形體。所以養生需養神養心,保持靜養,思想淸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嵇康認為音樂有助於養生,他在《琴賦》中說:“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 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音樂可以使人“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據《世說新語•雅量》記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竹林七賢中的阮咸也是妙解音律的人。 他善彈琵琶,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曾與荀勖討論音律,荀勖自認為遠不及阮鹹。

此外,嵇康還宣導“呼吸吐納”之法來養生。嵇康說:“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保持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懂得養生之道,更重要的是把養生之道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中國民間形成了一系列養生保健的原則,如順應自然、形神共養、動靜適宜、協調陰陽等,具體來說,又有益氣調息、通暢經絡、和調臟腑、謹慎起居、節欲保精、飲食調養等,使得養生保健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嵇康、向秀等人的養生思想是竹林七賢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面對世事紛亂,不僅追求人格的自由,而且還享受現實的生命,養生成為他們人生中的一個主要課題。嵇康、向秀等人的養生觀從莊子的“貴生、保身”理論出發,強調形神共養,強調順性去欲,注重情志、音 樂、吐納等具體養生方法,受到廣泛的讚譽和後世的普遍遵從。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養生之道是形神相得。晉唐時期的學者多崇尚老莊之學,主張淸靜無為,修身養性。嵇康指出,養生要“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嵇康主張:“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認為“淸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 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養生之法首要是少私寒欲。嵇康說“美色伐性”,“酒色令人枯”,這與枚乘所說“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見解一致。個人的欲望必須受到制約,不能為所欲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崇儉去奢,多做善事,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才能有益健康。

養生要注意節制七情。嵇康《養生論》謂:“喜怒哀樂,寧不傷人,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而壽延矣。”嵇康認為“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指出人的精神情緒穩定,藏守於形體,臟腑功能才能協調平衡,正氣充沛,維持人體健康。若情緒時時亢奮躁動不安,精神就會因此而渙散,不能控制形體。所以養生需養神養心,保持靜養,思想淸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嵇康認為音樂有助於養生,他在《琴賦》中說:“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 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音樂可以使人“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據《世說新語•雅量》記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竹林七賢中的阮咸也是妙解音律的人。 他善彈琵琶,為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曾與荀勖討論音律,荀勖自認為遠不及阮鹹。

此外,嵇康還宣導“呼吸吐納”之法來養生。嵇康說:“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保持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懂得養生之道,更重要的是把養生之道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中國民間形成了一系列養生保健的原則,如順應自然、形神共養、動靜適宜、協調陰陽等,具體來說,又有益氣調息、通暢經絡、和調臟腑、謹慎起居、節欲保精、飲食調養等,使得養生保健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嵇康、向秀等人的養生思想是竹林七賢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面對世事紛亂,不僅追求人格的自由,而且還享受現實的生命,養生成為他們人生中的一個主要課題。嵇康、向秀等人的養生觀從莊子的“貴生、保身”理論出發,強調形神共養,強調順性去欲,注重情志、音 樂、吐納等具體養生方法,受到廣泛的讚譽和後世的普遍遵從。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