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市人大代表建議:申辦大型賽事 推動大型體育場館建設

福建省運會已成功舉辦十五屆, 卻從未在廈門舉辦過, 這個消息可能讓您很吃驚, 但卻是真的, 因為我市現有大型體育設施尚未具備舉辦省級以上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的條件。 昨日, 市人大代表對我市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情況進行視察, 集聚智慧破解難題, 以期推動我市體育事業、全民健身事業更好發展。

在人民體育場跑步的市民。 (記者 路鵬宇 攝)

【資料】

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資料:

我市現有體育場地5501個, 占全省總數的8.16%, 位居全省第7位。

我市現有體育場地面積為740.94萬平方米, 位居全省第3位。

全市5501個體育場地, 分佈於鄉鎮/村的體育場地共2010個, 占總數的36.54%;分佈於校園的場地共1869個, 占總數的33.98%;分佈於居住社區/街道的場地共1034個, 占總數的18.80%。

全市5501個體育場地中, 各區分佈情況:思明區1169個;同安區1077個;集美區1072個;翔安區1040個;湖裡區581個;海滄區562個。 (從各區人均情況看,

海滄區因人口少又有高爾夫球場, 人均場地面積最高, 為人均9.23平方米。 而湖裡區最少, 僅為人均0.4平方米。 )

大型體育場館不足 難舉辦綜合性運動會

儘管我市建設了一批大型體育設施, 如建築面積2.8954萬平方米、觀眾席位29009個的市體育中心體育場, 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觀眾席位15000個的海滄區體育中心等, 但從總體上看, 我市現有大型體育設施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標準不高, “與全國大中型城市以及我省其他城市相比, 仍處於落後水準, 難以舉辦也從未舉辦過國際、全國甚至全省綜合性運動會。 ”市體育局局長傅一民表示。

廈門有著國際知名的馬拉松賽事, 但說起綜合性運動會, 卻連省運會都從未舉辦過。 傅一民說, 按照我市目前狀況,

如果要承辦國際或國內綜合運動會, 至少還需要建設1個新的體育中心作為主會場, 以及7-8個左右體育場館。

有許多代表指出, 我市應積極申辦大型體育賽事, 並以此為契機統籌規劃, 科學推動我市大型體育場館建設。 “作為區域中心城市, 廈門要按照國際一流標準, 高起點、高水準建設大型體育場館, 補上這一短板。 ”人大代表李虹表示。 也有部分代表認為, 從國內外情況看, 許多城市的體育場館在辦完大型賽事後, 使用效益並不高, 被閒置甚至廢棄, “建設大型體育場館, 還是要多考慮廈門的具體情況。 廈門有些體育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射擊、水上運動, 在省內、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都比較大, 我們可以考慮針對這些優勢項目建設對標國際的高水準場館,

吸引相關的國內外專業賽事來廈, 這或許會更適合廈門發展。 ”代表王偉文說。

開放學校體育場館 需要細緻論證

廈門是一座愛運動的城市, 全民健身參與率挺高, 市民有充裕的場地健身運動嗎?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資料, 廈門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2平方米, 位居全省首位和全國中上游水準, 但如按人均擁有體育場地數量計算, 我市每萬人擁有場地數量是14.99個, 僅居全省第9——這是因為我市人口較為密集, 且在體育場地面積計算中, 高爾夫球場面積貢獻較大。

我市大部分學校體育設施並未對外開放, 開放率僅為7.26%, 換言之, 我市體育場地中約有31.5%是普通民眾用不了的。

針對開放學校體育設施的社會期盼, 代表們認為要更加細緻論證, 在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校園安全的前提下穩妥推進。 “首先要解決安保措施、管理服務的問題, 不可能讓學校既要開放, 還要自己來管。 那麼誰來管理?誰來負責?管理費用誰出?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才能開放。 ”代表吳再陽說。

有個好消息是, 今年我市計畫提升改造20個水泥籃球場和新建12個小型體育健身場(館), 重點支援各區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建設和維修改造, 繼續完善市、區、街(鎮)、社區(村)四級公共體育設施網路, 打造“十五分鐘健身圈”。 ( 文/記者 衛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