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漲知識!母親節要送忘憂草?民國兒女這一天咋感恩?

“半生藏了好多話, 藏進了滿頭白髮”。 明天是什麼日子?大家不會不知道吧~對了, 就是母親節。 你是否會記得在這一天, 給這世上最愛你的她打一通電話, 發一個短信或是精心為她準備一份禮物?

母親節(Mother's Day), 顧名思義, 就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 這個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而現代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 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 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 而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 又叫忘憂草。 (這裡小編給大家科普下, 這種在我國有幾千年栽培歷史, 最早記載於《詩經》的萱草花,

在花市上依然難覓。 )

雖然母親節是西方節日, 但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傳入我國了。 那時的母親節非常隆重, 在湖南婁底, 教育家、湘鄉人羅輈重主持的陶龕學校裡, 母親節不僅寫入小學生教材裡, 學校還要求孩子們在母親節這一天承擔全部家務勞動,

讓媽媽們徹底放鬆放鬆呢!

這一天, 聞一多用粉色信紙寫《遊子吟》

1923年, 聞一多正在美國求學。 5月13日這天, 他給母親寫了一封信。 他特意選了一張粉紅色的信紙, 用紅色筆抄錄下孟郊的作品《遊子吟》以表孺懷, 並祝母親“萬福金安”“壽比南山”。

聞一多

難以得知母親收到這封信時是怎樣的心情, 她也許並不知道, 兒子提筆寫信的那一天, 是美國的“母親節”。

母親節背後的起源故事

古時母親節起源于希臘, 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 在17世紀中葉, 母親節流傳到英國, 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日作為母親節。 在這一天裡, 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 並送給他們的母親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 由安娜·賈薇絲發起, 她終身未嫁, 一直陪伴著自己的母親。 1876年, 她的母親安娜·查維斯夫人在禮拜堂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 講到南北戰爭中捐軀的英雄故事後, 她進行祈禱時說:“但願在某處、某時, 會有人創立一個母親節。

紀念和讚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 ”查維斯夫人為她的禮拜堂服務超過25年, 當她在72歲逝世時, 41歲的女兒安娜立志創立一個母親節, 來實現母親多年前祈求的心願。 兩年後, 她和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威望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 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

1908年5月10日, 第一個母親節在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 在這個節日裡, 康乃馨被選為獻給母親的花, 並從此流傳下來。

1914年5月7日, 美國國會通過決議, 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 並在5月9日由威爾遜總統頒佈施行。 此後, 母親節在很多國家流傳開來, 中國也不例外。

母親節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20世紀的20年代, 最初是在教堂裡進行。 1926年第23期《興華》雜誌上載有一則《破天荒的追念母親節》的教訊,

這年, 浙江一個基督教堂破天荒地舉行第一次紀念母親節的活動, 該教堂的彭茂欣牧師“鑒於教外人士每屆清明節都會舉行祭祖上墳, 焚燒箔紙,徒耗無益, 遂於四月四號基督復活節舉行信徒追念母親節”。

母親節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什麼?

和民國時期“西俗東漸”的路徑一樣,母親節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從沿海到內地的遷徙。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開放的上海較早地打破了區域社會封閉的結構和秩序,人們的社會風俗習尚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慢慢地,在上海舉行的母親節紀念活動已不僅僅局限於基督教堂。1932年5月8日的母親紀念日,上海各教會的禮拜堂和上海青年會等都有紀念會舉行。

對母親節的慶祝引起當時媒體的注意,《婦女共鳴》上刊登了1935年上海紀念母親節的概況:“上海中外婦女均集會舉行紀念,中華團體計有中華婦女節制會、中華婦女同盟會、上海節育指導所、上海救丐協會及上海女子公寓五婦女團體聯合於是日下午三時,在圓明園路會所舉行紀念禮,來賓百余人,吳醒亞等演講。國際婦女會則在靜安寺路美國婦女協會開會。”

之後,廣東、江蘇等地相繼開始慶祝母親節,《同工》雜誌記載了1935年廣東紀念母親節的概況:“粵會中學學生青年會兒童團以該節與兒童有密切關係,特於是日晚七時半開音樂會歡迎婦女參加,聞是項母親節之舉行在廣州市亦尚屬創舉。”這是廣州市第一次舉行慶祝母親節的音樂會。

1936年,江蘇省的婦女會更是做出了一項創舉。“蘇省會婦女會以母親對國家民族責任重大,特呈請蘇省黨部轉呈中央,明定五月五日為母親節,借喚起全國人民對母性之重視,及為母親者自身之覺悟,並通電各省市婦女團體,一致主張,以期實現。”

在東南沿海地區較早舉行了有關母親節的紀念活動之後,中國內陸地區對該節日的反應也陸續見於記載,如《公教週刊》1935年曾刊載:湖北武昌的一教堂“將於本月第二主日彌撒前舉行母親節,屆時必有一番盛況雲”。這大概是內陸地區有關母親節紀念活動的最早記錄。

婁底陶龕學校自編母親節教材

“小鳥小,大鳥銜食來給小鳥吃。小鳥大了,大鳥老了,小鳥銜食來,給大鳥吃。”

這是民國新小學國語文學課本第一冊第六頁有關母親節的內容。為這篇課文配的圖,是一隻長大了的小鳥給年邁的大鳥叼來蟲子,一口一口喂給媽媽吃。

母親節為何能夠傳入中國,並迅速傳播,最終被中國社會所接受呢?除了“西俗東漸”的力量,也得益於其與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契合。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孝文化傳統的國家,母親節以表達對母親和長輩的敬意為主旨,迎合了國人的孝道思想。

民國期間學校的數量和規模呈逐漸遞增的趨勢,學校教育不僅借鑒和學習西方的學制、理念和教學方式,並在日常養成中吸納了許多西方的教育觀念,對母親節予以了一定的重視。

建立于1901年的陶龕學校位於湖南婁底市漣水河畔。1912年,學校創立者羅申田之子羅輈重留美歸國,主持校政,鼎盛時學生人數逾千人,生源遍及東南各省,陶龕學校在當時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龕”之盛譽。

每到母親節,陶龕師生都要隆重慶祝。這一天,學生們回家,要向母親贈送自己製作的禮品;母親們停做家務,休息一天,一切家庭事務由子女代勞;晚上全家聚餐,子女要向母親敬菜,祝母親節日愉快,健康長壽。

奈國綱所著的《教育之神羅輈重》中提到,陶龕學校結合慶祝母親節還自編有“公訓教材《孝?不孝?廉?不廉?》,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教材首先講了兩則故事,一則是三國陸績在舅舅家偷了兩個桔子準備孝敬母親,被舅舅發現。另一則是晉朝陶侃在潯陽縣令任上貯藏鹹魚送給母親下飯,被母親退回。教材最後說:“小朋友,我們要孝敬母親,是對的;但用‘無禮’‘不廉’的方法去取得一些東西孝敬父母,這就大大的不對……陸績想要把桔子給母親吃,盡可光明正大地向舅舅說明,何必偷偷摸摸?陶侃想要安慰母親,只要為國建立大功就好了,何能把公家的東西作私用?”陶龕的母親節,還經常要請導要請名人演講。

演講似乎成了民國時期母親節慶祝活動的標配。一次,滬大附中劉王立明校長為慶祝“母親節”而對全體師生發表了這樣的演講:“諸位同學,明天是世界各國所將要舉行的母親節,劉校長以為你們在這個青年的時代,一天天的行將脫離慈母的膝下,與社會發生接觸,但是樹生萬丈、落葉歸根、追求本源,我們之所以有今日,我們實不應忘記我們的母親那番養育之恩,所以今天請我來對你們預先演講母親節的意義。”

落葉歸根、追求本源,我想,這話放在如今,也依舊能完美詮釋母親節的意義吧。

陪伴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知道了母親節的意義,那麼,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其實說到底,感恩並不是在特定的節日“作秀”,而是需要兒女多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不要以為經常打個電話噓寒問暖,或是借助網路視頻聊天就是盡了孝道。

文章綜合自網路

母親節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什麼?

和民國時期“西俗東漸”的路徑一樣,母親節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從沿海到內地的遷徙。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開放的上海較早地打破了區域社會封閉的結構和秩序,人們的社會風俗習尚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慢慢地,在上海舉行的母親節紀念活動已不僅僅局限於基督教堂。1932年5月8日的母親紀念日,上海各教會的禮拜堂和上海青年會等都有紀念會舉行。

對母親節的慶祝引起當時媒體的注意,《婦女共鳴》上刊登了1935年上海紀念母親節的概況:“上海中外婦女均集會舉行紀念,中華團體計有中華婦女節制會、中華婦女同盟會、上海節育指導所、上海救丐協會及上海女子公寓五婦女團體聯合於是日下午三時,在圓明園路會所舉行紀念禮,來賓百余人,吳醒亞等演講。國際婦女會則在靜安寺路美國婦女協會開會。”

之後,廣東、江蘇等地相繼開始慶祝母親節,《同工》雜誌記載了1935年廣東紀念母親節的概況:“粵會中學學生青年會兒童團以該節與兒童有密切關係,特於是日晚七時半開音樂會歡迎婦女參加,聞是項母親節之舉行在廣州市亦尚屬創舉。”這是廣州市第一次舉行慶祝母親節的音樂會。

1936年,江蘇省的婦女會更是做出了一項創舉。“蘇省會婦女會以母親對國家民族責任重大,特呈請蘇省黨部轉呈中央,明定五月五日為母親節,借喚起全國人民對母性之重視,及為母親者自身之覺悟,並通電各省市婦女團體,一致主張,以期實現。”

在東南沿海地區較早舉行了有關母親節的紀念活動之後,中國內陸地區對該節日的反應也陸續見於記載,如《公教週刊》1935年曾刊載:湖北武昌的一教堂“將於本月第二主日彌撒前舉行母親節,屆時必有一番盛況雲”。這大概是內陸地區有關母親節紀念活動的最早記錄。

婁底陶龕學校自編母親節教材

“小鳥小,大鳥銜食來給小鳥吃。小鳥大了,大鳥老了,小鳥銜食來,給大鳥吃。”

這是民國新小學國語文學課本第一冊第六頁有關母親節的內容。為這篇課文配的圖,是一隻長大了的小鳥給年邁的大鳥叼來蟲子,一口一口喂給媽媽吃。

母親節為何能夠傳入中國,並迅速傳播,最終被中國社會所接受呢?除了“西俗東漸”的力量,也得益於其與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契合。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孝文化傳統的國家,母親節以表達對母親和長輩的敬意為主旨,迎合了國人的孝道思想。

民國期間學校的數量和規模呈逐漸遞增的趨勢,學校教育不僅借鑒和學習西方的學制、理念和教學方式,並在日常養成中吸納了許多西方的教育觀念,對母親節予以了一定的重視。

建立于1901年的陶龕學校位於湖南婁底市漣水河畔。1912年,學校創立者羅申田之子羅輈重留美歸國,主持校政,鼎盛時學生人數逾千人,生源遍及東南各省,陶龕學校在當時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龕”之盛譽。

每到母親節,陶龕師生都要隆重慶祝。這一天,學生們回家,要向母親贈送自己製作的禮品;母親們停做家務,休息一天,一切家庭事務由子女代勞;晚上全家聚餐,子女要向母親敬菜,祝母親節日愉快,健康長壽。

奈國綱所著的《教育之神羅輈重》中提到,陶龕學校結合慶祝母親節還自編有“公訓教材《孝?不孝?廉?不廉?》,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教材首先講了兩則故事,一則是三國陸績在舅舅家偷了兩個桔子準備孝敬母親,被舅舅發現。另一則是晉朝陶侃在潯陽縣令任上貯藏鹹魚送給母親下飯,被母親退回。教材最後說:“小朋友,我們要孝敬母親,是對的;但用‘無禮’‘不廉’的方法去取得一些東西孝敬父母,這就大大的不對……陸績想要把桔子給母親吃,盡可光明正大地向舅舅說明,何必偷偷摸摸?陶侃想要安慰母親,只要為國建立大功就好了,何能把公家的東西作私用?”陶龕的母親節,還經常要請導要請名人演講。

演講似乎成了民國時期母親節慶祝活動的標配。一次,滬大附中劉王立明校長為慶祝“母親節”而對全體師生發表了這樣的演講:“諸位同學,明天是世界各國所將要舉行的母親節,劉校長以為你們在這個青年的時代,一天天的行將脫離慈母的膝下,與社會發生接觸,但是樹生萬丈、落葉歸根、追求本源,我們之所以有今日,我們實不應忘記我們的母親那番養育之恩,所以今天請我來對你們預先演講母親節的意義。”

落葉歸根、追求本源,我想,這話放在如今,也依舊能完美詮釋母親節的意義吧。

陪伴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知道了母親節的意義,那麼,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其實說到底,感恩並不是在特定的節日“作秀”,而是需要兒女多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不要以為經常打個電話噓寒問暖,或是借助網路視頻聊天就是盡了孝道。

文章綜合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