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睡不著?失眠導致焦慮,還是焦慮導致失眠

優質的睡眠對於良好的精神狀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僅僅一晚上沒睡好就足以讓我們在第二天感到煩躁、無力、焦慮、悲傷。 因此失眠、睡眠不足和睡眠不規律毫無疑問地與焦慮和壓抑有聯繫。

無論是長期的擔憂和悲傷還是精神疾病都會引發焦慮感和壓抑感, 這是非常普遍卻有害的現象。

為了找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干預措施, 瞭解可能導致和保持這種感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 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睡眠問題可能是這種關鍵因素之一。

1.哲學問題

大多數證據表明, 睡眠問題與焦慮感和壓抑感之間存在著很強的聯繫, 並且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雙向的。 這意味著, 睡眠問題會導致焦慮和壓抑, 反之亦然。 例如, 睡前的擔憂和敏感會讓入睡變得困難, 但是入睡困難也就意味著睡眠不足, 從而讓人變得更加焦慮煩躁。

睡眠障礙,

尤其是失眠, 已經被證實是在焦慮之後, 壓抑之前發生的。 但它同時也是這兩種情緒的共同表現。

試圖理出這個問題的頭緒是很困難的, 它可能取決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新的證據表明, 青春期的睡眠問題可能預示著抑鬱(反之則不成立), 然而這種關係在成年人當中卻不成立。

睡眠問題的具體類型是很重要的。 例如, 焦慮已經被證實會導致白天的嗜睡, 然而抑鬱和焦慮往往形影不離, 使得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 儘管睡眠、焦慮和抑鬱之間產生聯繫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但是一些睡眠與情緒相互影響的基本過程存在重疊。

睡眠的某些層面, 例如睡眠習慣的變化和其對健康的影響, 尚未被深入探索。 或許更多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這些機制。

2.睡眠干預

好消息是我們有有效的干預手段來治療多數的睡眠問題, 例如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 所以我們可以針對那些有睡眠障礙風險的人群, 例如青少年、產婦和焦慮人群, 改善他們的睡眠品質,

同時也能降低發展出焦慮和抑鬱的風險。

線上干預是一種性價比高的措施。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為期六周的線上CBT-I能顯著改善失眠和抑鬱的症狀。 這種措施包括睡眠教育、改善睡眠思想及行為, 並且參與者需要堅持寫睡眠日記, 以便研究人員收到參與者們睡眠模式的回饋。

目前有一些研究在通過針對睡眠問題以改善甚至預防身心的健康問題。 在未來, 智慧手機和追蹤器技術也有助於定制精神衛生干預措施。

一般的睡眠改善可能對焦慮、抑鬱或者兩者都有好處。 這種針對兩種或以上精神障礙的共同特徵被稱為“跨診斷”方法。 針對焦慮和抑鬱的跨診斷風險因素的干預措施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

3.良好基礎

對於很多人來說, 治療睡眠問題比起治療焦慮和抑鬱並沒有那麼羞恥, 這可能會鼓勵人們尋求幫助, 首先處理睡眠問題可以為進一步的治療打好基礎。

例如, 患有抑鬱症的人被治癒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他還有睡眠問題, 那麼復發的幾率會變得更大。 許多睡眠干預的技巧,例如放鬆和減緩憂慮的技巧,可以用於改善白天的焦慮和抑鬱症狀,更不用說幫助人們擁有精緻睡眠了。

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不斷擴展,找到更多睡眠干預措施來改善心理健康只是時間問題。

許多睡眠干預的技巧,例如放鬆和減緩憂慮的技巧,可以用於改善白天的焦慮和抑鬱症狀,更不用說幫助人們擁有精緻睡眠了。

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不斷擴展,找到更多睡眠干預措施來改善心理健康只是時間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