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導引柔術

養 生

鄭洪(學者)

在武俠小說盛期, 也很少有作家把故事背景放到漢朝。 其實如果描寫那時有個莽撞少年, 無意闖入古墓, 發現絕世秘譜, 成為一代宗師……還是挺有歷史依據的。 比如進入馬王堆古墓的話, 有可能會提前看到那幅後來出土的著名帛畫, 從中悟出什麼龍爪狼踞鶴形手, 猴拳螳螂鷹熊拳, 還是有所根據的。

馬王堆出土的帛畫, 上面繪有44個練功人形, 招式各不相同, 有的人形邊上還標有鷂背、龍登、熊經、鳥信(伸)、猿呼等題名, 聽起來真的跟拳法名稱差不多。 當然考古學者沒有將這幅畫取名為“××神功”,

而是叫《導引圖》。 因為它們的確不是技擊。 例如“鷂背”式, 名稱雖然令人想起形意拳中“鷂子翻身”, 但該式要一手擋格一手還擊, 而帛畫中的人直立, 兩手向後伸展, 可謂中門大開, 所以這是一種模仿鷂子張開翅膀的擴胸運動。 又如標題為“螳螂”的圖式, 圖中人兩手向一側上舉, 雖然有點兒像螳螂拳的標誌性手勢, 可是其下身不紮馬步, 反而踮著腳尖, 在武術家看來明顯下盤不穩。

所以, 不能從拳法的思路來研究這幅畫。 那麼圖中人在幹什麼呢?參考另一個漢代古墓張家山墓的出土竹簡, 就比較清楚了。 這批竹簡被取名為《引書》, 用文字記載上面那些招式的做法和作用, 如“螳螂”招式可以活動經脈, “鳧沃”即像水鳥浴後搖動頭部可有利於頸椎,

“熊經”像黑熊一樣攀樹而立有利於舒展腹背, “蛇甄”像蛇一樣埋頭可以保養腦部……由此可見, 它們是用於養生鍛煉的模仿動物的一套招式。 因此, 有專家稱它們是最古老的體操。

其實, “體操”二字只是便於現代人理解, 這套功法與一般的體操是有很大區別的。 這裡要解釋下專家為什麼取名為“導引圖”。 《莊子》曾經提到, 有一批人平時喜歡“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鳥申”, 以求長壽, 並稱其為“導引之士”。 後人解釋“導引”意為“導氣令和, 引體令柔”。 這兩句話, 精准地表達了中國式鍛煉與現代體育的不同。

“導氣令和”, 即注重“呼吸吐納”, 要求動作要與呼吸配合, 可能像太極拳一樣強調氣感, 像馬王堆帛畫中的“猿呼”式, 兩手一上一下張開,

就似乎在模仿猿猴長嘯。 “引體令柔”的“柔”字, 更表明古代對身體健康的看法, 完全有別于現代的肌肉強健型, 古人更強調極力伸展肢體和活動關節, 要求筋“柔”而不是肌肉壯實。 像《引書》中的“雞伸”之術, 《導引圖》叫“鳥伸”, 圖示為下身直立, 上身下彎, 兩手平行下壓, 鍛煉腰背的柔韌性。 導引養生術的特點, 與同屬東方鍛煉方式的印度瑜珈術有相通之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