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重視白內障手術技術發展相關併發症的演變

重視白內障手術技術發展相關併發症的演變

【專家述評】重視白內障手術技術發展相關併發症的演變

鮑永珍

100044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 視覺損傷與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視網膜脈絡膜疾病診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通信作者:鮑永珍, Email:drbaoyz@sina.com

DOI: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7.03.002

鮑永珍. 重視白內障手術技術發展相關併發症的演變[J]. 中華實驗眼科雜誌, 2017, 35(3):197-206.

【摘要】任何一種手術治療方式都存在著發生相應手術併發症的風險, 眼科手術也是如此。 近年來, 白內障手術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 但臨床上一些新的白內障手術相關併發症也逐漸呈現,

眼科醫生認識和瞭解這些併發症的發生機制和臨床表現有助於進一步充分發揮新技術的優勢, 減少或避免可能出現的相關併發症, 從而提高白內障手術的療效, 改善患者的視覺品質, 同時對於各種手術技術相關併發症的認真剖析和有效防範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新技術的改進和醫療器械的創新。 因此, 重視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不斷發展而衍生的相關併發症的演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字】 白內障/手術療法;併發症;技術;發展;

白內障手術是古老的外科手術之一, 其發展史可追溯到西元前, 史料記載的有印度外科醫生Sustrata(Hippoclates in india, 6th century BC)將白內障從瞳孔後擠壓到玻璃體腔內, 即白內障針撥術, 之後白內障囊內摘出術(in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ICCE)和白內障囊外摘出術(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等手術方式陸續問世, 其中白內障囊外摘出術是現代白內障手術方式的基礎。 從傳統的大切口娩核技術到現代的小切口手法碎核技術即手法小切口白內障手術(manu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MSICS), ECCE已從鞏膜隧道切口內碎核、前房內碎核、囊袋內碎核技術發展到利用白內障手術設備進行超聲乳化碎核、飛秒鐳射碎核技術, 手術創傷越來越小, 手術效率越來越高, 患者術後視力的恢復也越來越快, 使得白內障手術從以往的複明性手術上升到屈光性手術的嶄新高度[1-3]。

縱觀白內障手術方式及技術發展的歷史, 不難發現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發展, 與老的手術方式相關的併發症在臨床上越來越少, 如白內障針撥術後晶狀體在眼內的長期存留使晶狀體蛋白析出而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眼內炎、晶狀體溶解性青光眼等併發症現已罕見,

而新的白內障摘出手術技術廣泛開展所對應新的手術併發症雖不多見, 但由於是以往沒遇到過的新問題, 一旦發生往往不能及時認識, 也無診療經驗可循。 因此, 從分析白內障手術技術出發, 充分認識和理解不同手術技術的自身特點及其與以往技術的不同點, 才能夠預估可能出現的相關併發症, 從而合理、有效地進行預防和做好處理方案, 減少術中或術後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改善患者的預後。

1 重視與白內障手術切口變化相關的併發症

每一種白內障手術方式均伴隨著手術切口的變化。 一般來說,

白內障手術的切口部位、大小和形狀與白內障術後的術源性散光密切相關, 在切口大小相同的情況下, 切口位置離角膜中心點越近, 術後術源性散光越大。 此外, 切口部位也與其他一些術中及術後併發症有關。

1.1 外切口與內切口的位置

在傳統的白內障囊外摘出手術時期, 切口部位以鞏膜隧道切口為主, 術後術源性散光小, 切口良好的自閉性也能更好地保證白內障術中眼壓的穩定和手術結束時眼壓的恢復;角膜緣也是各類ECCE術式經常採用的切口部位, 但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 由於灌注液流比較大, 可由切口兩側滲漏至球結膜下, 使得角膜緣外的球結膜隆起, 形成堤壩現象, 環形隆起的球結膜將角膜圍合成一低窪區域,

使角膜表面的液體蓄積, 進而影響手術野;角膜切口是微小切口白內障手術的常規切口, 其優點是縮短手術時間、不出血、術後外觀好等, 但與上述兩種切口比較其缺點也是顯然的, 如角膜損傷大、角膜內皮丟失率高、切口閉合較差、潛在感染風險高等, 也影響角膜形狀的規則性[4], 因此曾接受過角膜屈光手術、角膜移植手術等患者忌選擇透明角膜切口。

1.2 切口大小

近年來, 白內障摘出手術技術不斷進步, 手術切口從ICCE的約10 mm到傳統ECCE的8 mm左右, 再到小切口ECCE、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3 mm及目前已在臨床較多應用的約2 mm, 切口越來越小, 術源性散光越來越小, 由於小切口的密閉性更好, 手術過程中的眼壓水準也更穩定, 更有利於減輕術後炎症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切口大小的確定需與手術技術及設備配套,不能一味追求小切口而導致意外損傷,如在行ECCE時切口過小而娩核困難,則會增加晶狀體核與角膜的機械摩擦,從而增加術後角膜水腫的風險;而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切口小於超聲乳化針頭時,即使針頭能順利進入前房,但軟性的矽膠帽受到切口擠壓會降低灌注流量而造成灌注不足,切口大則灌注液持續從切口漏出,均會影響灌注過程和手術野的清晰度,同時,還需注意由於手術切口變小的情況下手術器械進出前房時的可能的機械損傷如後彈力層脫離等風險。

1.3 切口構型

切口的構型根據切口的不同平面可分為一平面、二平面和三平面,即使是微小切口白內障摘出手術,一般也採用二平面或三平面切口。注重切口構型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手術過程中前房的穩定性以及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手術器械進出前房時切口部位的損傷。隧道切口即為三平面切口,是鞏膜切口和角膜緣切口的常規構型,白內障摘出術術中和術後均具有更好的自閉性,即使術後患者眼球受到擠壓也不會導致切口滲漏、眼壓降低等。當然,切口的構型與術源性散光也有一定的關係。飛秒鐳射輔助白內障摘出手術在製作透明角膜切口時需用負壓環吸引來提高角膜的硬度,負壓越高發生結膜出血的風險也越高,同時眼內血管,尤其是視網膜動脈缺血的風險也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心血管病變患者風險更大[5]。

2 充分認識連續環形撕囊術的利與弊

前囊連續環形撕囊術(an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ACCC)是現代白內障手術的關鍵技術,它一方面為晶狀體核在完整的囊袋內完成處理過程提供了保障,以減少虹膜、角膜損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保證了人工晶狀體囊袋內植入的居中性。在進行ACCC時需做好設計,居中、圓形、適宜大小的ACCC可降低白內障術中和術後相關併發症的發生。ACCC太大則晶狀體核會從囊袋內自動娩出至囊袋外,ACCC太小則操作空間小不利於出核,白內障超聲乳化過程中可能損傷囊袋而導致前囊撕裂,甚至後囊破裂。除此之外,還應特別注意與ACCC相關的併發症。

2.1囊袋阻滯綜合征

囊袋阻滯綜合征(capsular black syndrome,CBS)是繼發於ACCC的少見併發症,可見於手術經驗不夠豐富者。根據發生的時間可將CBS分為術中CBS、術後早期CBS和術後晚期CBS。(1)術中CBS 多發生在水分離和水分層後,囊袋內皮質水化或液體積聚使得囊袋內壓力增加,導致晶狀體核前移堵塞前囊口,形成封閉的高壓囊袋,此時前房變淺、眼壓升高,患者可能主訴眼脹不適,需注意與驅逐性脈絡膜出血相鑒別。術中CBS可通過適度的水分離和水分層、在囊袋內旋轉游離晶狀體核、避免撕囊口過小進行預防。術中一旦發生CBS,應快速建立前房與晶狀體核後方囊袋的引流通道,可將前房沖洗針頭或劈核刀從前囊口邊緣伸到核後方以釋放囊袋內的壓力,同時移動晶狀體核。(2)術後早期CBS 一般發生在術後1周內,輕者僅表現為屈光意外,往往是近視漂移,漂移幅度可以高達6 D,嚴重者表現為眼壓升高或前房變淺,其發生機制為囊袋內液體或黏彈劑存留,囊袋內壓力增加,人工晶狀體光學部前移而堵塞前囊口,形成封閉的高壓囊袋,此時的囊袋富有彈性,在壓力下急速擴張,導致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生。其預防措施包括ACCC大小應與人工晶狀體光學部直徑接近、人工晶狀體植入後徹底沖洗囊袋內黏彈劑、黏彈劑沖洗後用沖洗針頭輕壓人工晶狀體光學部,使其與晶狀體後囊貼附等。術後早期CBS發生時可行YAG鐳射後囊切開術,如果瞳孔可以擴大則可行人工晶狀體光學部旁區的YAG鐳射前囊切開術,沒有YAG鐳射設備的情況下也可行前房和囊袋灌洗或用1 mm針頭穿刺囊袋。(3)術後晚期CBS 可發生在術後數月至數年,對其發生機制目前有2種解釋,一是ACCC不圓,與人工晶狀體光學部邊緣360°未貼合,使得ACCC與光學部邊緣存在縫隙,在眼球運動時房水沿縫隙進入囊袋內;另一種解釋為晶狀體後囊為半通透膜,晶狀體上皮細胞持續增生、分泌晶狀體蛋白使得囊袋內滲透壓高於房水,水分子通過囊膜進入囊袋並與晶狀體蛋白形成混濁的液體(即液態後發性白內障),使得囊袋內液體積聚,壓力增加。其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和屈光改變,主要為近視漂移,嚴重者也可繼發瞳孔阻滯,眼壓升高。對於無臨床症狀者可不予處理,對於出現高眼壓、近視漂移等症狀者可實施YAG前囊或後囊切開術;囊袋內混濁液體濃厚不能透過鐳射者可行手術沖洗,囊袋內液體污濁或伴有前房炎症者應警惕遲發性眼內炎,此種情況不能行晶狀體囊鐳射切開術,應手術吸出混濁液體並進行微生物檢測[6]。

2.2囊袋收縮綜合征

囊袋收縮綜合征確切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白內障術後晶狀體前囊膜纖維化,其主要的眼部體征包括前囊孔進行性縮小、囊袋縮小、囊袋內人工晶狀體偏位元,甚至使軟性人工晶狀體扭曲變形,嚴重影響術眼視覺品質,長期可導致懸韌帶斷離,致囊袋及人工晶狀體複合體脫位[7]。囊袋收縮綜合征好發於軸性高度近視、色素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青光眼或抗青光眼術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術後、假性囊膜剝脫等患者。嚴重的囊袋收縮不僅引起囊袋及人工晶狀體的相應改變,還可能導致色素膜反應以及眼壓波動,對視功能及其遠期預後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在行白內障摘出手術時ACCC應盡可能大,同時選擇材質較硬,尤其是襻的支撐力大的人工晶狀體,以抵抗前囊收縮形成的向心力。

3 掌握白內障手術設備的工作原理至關重要

目前所有的白內障手術設備都由液流系統和能量輸出系統組成,對設備工作原理的充分瞭解才能在手術中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相應參數的調整以利於手術操作和安全,但這也是臨床實踐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現代白內障手術技術總體上是基於囊外摘出技術及快速高效、在盡可能小的組織損傷情況下取出晶狀體核而不斷發展的,因此出核技術是白內障手術的主流發展技術。從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出手術的手法碎核到利用超聲波、鐳射碎核技術以及水分離、水分層都是基於此目的,因此,白內障手術設備的功能也主要體現在出核過程中。由於出核技術、使用的設備不同,所帶來的一些新問題必然存在差異,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認識並掌握其規律,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減少新技術本身的局限性所引發的臨床問題。(1)後囊破裂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和飛秒鐳射輔助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均屬於白內障囊外摘出術的範疇,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形成透明、完整的囊袋以保證人工晶狀體的囊袋內對稱植入,而良好的光學居中性是所有類型人工晶狀體發揮其設計功能的必要前提,因此,術中一旦發生前囊撕裂、後囊破裂、懸韌帶斷離均可能影響人工晶狀體的居中性。在超聲乳化晶狀體核時發生後囊破裂還可能出現核塊殘留或脫落的併發症,未乳化吸出的核塊會下沉到玻璃體腔,此時如果患者的玻璃體沒有液化則可從前路取出,若玻璃體液化嚴重或是曾行玻璃體手術則晶狀體核塊會下沉,需從後路取出。同樣,飛秒鐳射碎核技術也可能導致後囊破裂。(2)灌注偏離綜合征 目前,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已成為白內障手術的常規術式,臨床上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後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病例逐漸增加,該併發症才逐漸被眼科醫師發現和認識,其臨床表現為在白內障超聲乳化針頭進入前房進行灌注使前房變深後又迅速變淺,甚至消失,相應出現瞳孔擴大後迅速縮小,其原因是由於無玻璃體眼或高度近視、玻璃體液化比較嚴重者失去玻璃體的支撐和緩衝作用,在手術時的前後房壓力失衡所致。因此,此類患者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時除了針對晶狀體核硬度進行超聲能量的調整外,更應對液流系統的參數進行調整,在常規灌注高度的基礎上適當降低灌注瓶的高度,腳踏二檔進前房,必要時建立玻璃體腔液體灌注,以減輕或避免灌注偏離綜合征[8]。(3)灌注迷流綜合征 該併發症在白內障術中罕見,其形成機制可能與水分離、水分層或超聲針頭進入前房時灌注液從晶狀體赤道外進入後房及玻璃體腔,使得後房壓力升高有關,嚴重時玻璃體向前形成睫狀環阻滯,類似惡性青光眼的發生機制。其臨床表現為白內障術中前房變淺,甚至消失,眼壓升高,前房內黏彈劑被擠出,無法形成前房,患者此時往往主訴眼脹痛不適,並表現出煩躁,與術中CBS的表現相似。由於與術中CBS的形成機制不同,預防和處理的手段也不同,其預防措施包括避免ACCC過大或不完整、避免在前房內過度灌注或在晶狀體赤道部向後注水等。術中發生該併發症時可靜脈滴注甘露醇以降低玻璃體腔壓力,或實施局部玻璃體切割,必要時終止手術,待眼壓降低後再完成白內障手術步驟[9]。(4)虹膜鬆弛綜合征嚴格意義上說,虹膜鬆弛綜合征是患者自身因素所致,不屬於白內障手術技術相關併發症的範疇,但由於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虹膜鬆弛綜合征對白內障手術技術的發揮產生不利的影響,也使得這一問題被認識和重視[10]。虹膜鬆弛綜合征的形成機制目前還不清楚,多見於長期使用降眼壓藥物和抗前列腺增生藥物的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在白內障術中虹膜組織疏鬆、虹膜無張力、虹膜隨液流飄動並伴瞳孔持續縮小,超聲乳化晶狀體核和皮質清除時的負壓作用會吸引虹膜組織進入針頭。術前的眼部檢查很難判斷是否存在虹膜鬆弛綜合征及其嚴重程度,但術中一旦發生則可使手術難度增加,有時需使用虹膜拉鉤協助完成手術。

此外,人工晶狀體植入是白內障手術的一部分,而白內障手術技術的發展總是伴隨著人工晶狀體的發展,有關人工晶狀體植入相關的併發症也隨之發生改變,在此不再贅述。同樣,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白內障圍術期的管理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與此相關的併發症,如眼前節毒性綜合征(toxic anterior segment syndrome,TASS)的報導越來越少,中國的大樣本資料顯示白內障手術術後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下降[11-12]。

當然,白內障摘出手術併發症的發生不僅與白內障手術技術相關,也與患者的眼部狀況及全身情況密切相關,如白內障術後比較常見的黃斑水腫多見於糖尿病患者,但術後黃斑水腫的發生機制是炎症反應所致,因此,切口小、術中眼壓穩定、瞳孔大而減少對虹膜的繼續刺激、手術時間短等與手術技術相關的因素可以減少或減輕黃斑水腫的發生及發展。眼科醫師在白內障摘出手術的學習過程中應從他人和自己經歷的手術併發症的診斷和處理中學習經驗,此外也正是由於白內障摘出手術技術本身均或多或少存在發生併發症風險的現實促進了白內障摘出手術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略】

更有利於減輕術後炎症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切口大小的確定需與手術技術及設備配套,不能一味追求小切口而導致意外損傷,如在行ECCE時切口過小而娩核困難,則會增加晶狀體核與角膜的機械摩擦,從而增加術後角膜水腫的風險;而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切口小於超聲乳化針頭時,即使針頭能順利進入前房,但軟性的矽膠帽受到切口擠壓會降低灌注流量而造成灌注不足,切口大則灌注液持續從切口漏出,均會影響灌注過程和手術野的清晰度,同時,還需注意由於手術切口變小的情況下手術器械進出前房時的可能的機械損傷如後彈力層脫離等風險。

1.3 切口構型

切口的構型根據切口的不同平面可分為一平面、二平面和三平面,即使是微小切口白內障摘出手術,一般也採用二平面或三平面切口。注重切口構型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手術過程中前房的穩定性以及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手術器械進出前房時切口部位的損傷。隧道切口即為三平面切口,是鞏膜切口和角膜緣切口的常規構型,白內障摘出術術中和術後均具有更好的自閉性,即使術後患者眼球受到擠壓也不會導致切口滲漏、眼壓降低等。當然,切口的構型與術源性散光也有一定的關係。飛秒鐳射輔助白內障摘出手術在製作透明角膜切口時需用負壓環吸引來提高角膜的硬度,負壓越高發生結膜出血的風險也越高,同時眼內血管,尤其是視網膜動脈缺血的風險也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心血管病變患者風險更大[5]。

2 充分認識連續環形撕囊術的利與弊

前囊連續環形撕囊術(an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ACCC)是現代白內障手術的關鍵技術,它一方面為晶狀體核在完整的囊袋內完成處理過程提供了保障,以減少虹膜、角膜損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保證了人工晶狀體囊袋內植入的居中性。在進行ACCC時需做好設計,居中、圓形、適宜大小的ACCC可降低白內障術中和術後相關併發症的發生。ACCC太大則晶狀體核會從囊袋內自動娩出至囊袋外,ACCC太小則操作空間小不利於出核,白內障超聲乳化過程中可能損傷囊袋而導致前囊撕裂,甚至後囊破裂。除此之外,還應特別注意與ACCC相關的併發症。

2.1囊袋阻滯綜合征

囊袋阻滯綜合征(capsular black syndrome,CBS)是繼發於ACCC的少見併發症,可見於手術經驗不夠豐富者。根據發生的時間可將CBS分為術中CBS、術後早期CBS和術後晚期CBS。(1)術中CBS 多發生在水分離和水分層後,囊袋內皮質水化或液體積聚使得囊袋內壓力增加,導致晶狀體核前移堵塞前囊口,形成封閉的高壓囊袋,此時前房變淺、眼壓升高,患者可能主訴眼脹不適,需注意與驅逐性脈絡膜出血相鑒別。術中CBS可通過適度的水分離和水分層、在囊袋內旋轉游離晶狀體核、避免撕囊口過小進行預防。術中一旦發生CBS,應快速建立前房與晶狀體核後方囊袋的引流通道,可將前房沖洗針頭或劈核刀從前囊口邊緣伸到核後方以釋放囊袋內的壓力,同時移動晶狀體核。(2)術後早期CBS 一般發生在術後1周內,輕者僅表現為屈光意外,往往是近視漂移,漂移幅度可以高達6 D,嚴重者表現為眼壓升高或前房變淺,其發生機制為囊袋內液體或黏彈劑存留,囊袋內壓力增加,人工晶狀體光學部前移而堵塞前囊口,形成封閉的高壓囊袋,此時的囊袋富有彈性,在壓力下急速擴張,導致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生。其預防措施包括ACCC大小應與人工晶狀體光學部直徑接近、人工晶狀體植入後徹底沖洗囊袋內黏彈劑、黏彈劑沖洗後用沖洗針頭輕壓人工晶狀體光學部,使其與晶狀體後囊貼附等。術後早期CBS發生時可行YAG鐳射後囊切開術,如果瞳孔可以擴大則可行人工晶狀體光學部旁區的YAG鐳射前囊切開術,沒有YAG鐳射設備的情況下也可行前房和囊袋灌洗或用1 mm針頭穿刺囊袋。(3)術後晚期CBS 可發生在術後數月至數年,對其發生機制目前有2種解釋,一是ACCC不圓,與人工晶狀體光學部邊緣360°未貼合,使得ACCC與光學部邊緣存在縫隙,在眼球運動時房水沿縫隙進入囊袋內;另一種解釋為晶狀體後囊為半通透膜,晶狀體上皮細胞持續增生、分泌晶狀體蛋白使得囊袋內滲透壓高於房水,水分子通過囊膜進入囊袋並與晶狀體蛋白形成混濁的液體(即液態後發性白內障),使得囊袋內液體積聚,壓力增加。其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和屈光改變,主要為近視漂移,嚴重者也可繼發瞳孔阻滯,眼壓升高。對於無臨床症狀者可不予處理,對於出現高眼壓、近視漂移等症狀者可實施YAG前囊或後囊切開術;囊袋內混濁液體濃厚不能透過鐳射者可行手術沖洗,囊袋內液體污濁或伴有前房炎症者應警惕遲發性眼內炎,此種情況不能行晶狀體囊鐳射切開術,應手術吸出混濁液體並進行微生物檢測[6]。

2.2囊袋收縮綜合征

囊袋收縮綜合征確切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白內障術後晶狀體前囊膜纖維化,其主要的眼部體征包括前囊孔進行性縮小、囊袋縮小、囊袋內人工晶狀體偏位元,甚至使軟性人工晶狀體扭曲變形,嚴重影響術眼視覺品質,長期可導致懸韌帶斷離,致囊袋及人工晶狀體複合體脫位[7]。囊袋收縮綜合征好發於軸性高度近視、色素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青光眼或抗青光眼術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術後、假性囊膜剝脫等患者。嚴重的囊袋收縮不僅引起囊袋及人工晶狀體的相應改變,還可能導致色素膜反應以及眼壓波動,對視功能及其遠期預後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在行白內障摘出手術時ACCC應盡可能大,同時選擇材質較硬,尤其是襻的支撐力大的人工晶狀體,以抵抗前囊收縮形成的向心力。

3 掌握白內障手術設備的工作原理至關重要

目前所有的白內障手術設備都由液流系統和能量輸出系統組成,對設備工作原理的充分瞭解才能在手術中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相應參數的調整以利於手術操作和安全,但這也是臨床實踐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現代白內障手術技術總體上是基於囊外摘出技術及快速高效、在盡可能小的組織損傷情況下取出晶狀體核而不斷發展的,因此出核技術是白內障手術的主流發展技術。從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出手術的手法碎核到利用超聲波、鐳射碎核技術以及水分離、水分層都是基於此目的,因此,白內障手術設備的功能也主要體現在出核過程中。由於出核技術、使用的設備不同,所帶來的一些新問題必然存在差異,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認識並掌握其規律,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減少新技術本身的局限性所引發的臨床問題。(1)後囊破裂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和飛秒鐳射輔助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均屬於白內障囊外摘出術的範疇,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形成透明、完整的囊袋以保證人工晶狀體的囊袋內對稱植入,而良好的光學居中性是所有類型人工晶狀體發揮其設計功能的必要前提,因此,術中一旦發生前囊撕裂、後囊破裂、懸韌帶斷離均可能影響人工晶狀體的居中性。在超聲乳化晶狀體核時發生後囊破裂還可能出現核塊殘留或脫落的併發症,未乳化吸出的核塊會下沉到玻璃體腔,此時如果患者的玻璃體沒有液化則可從前路取出,若玻璃體液化嚴重或是曾行玻璃體手術則晶狀體核塊會下沉,需從後路取出。同樣,飛秒鐳射碎核技術也可能導致後囊破裂。(2)灌注偏離綜合征 目前,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已成為白內障手術的常規術式,臨床上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後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病例逐漸增加,該併發症才逐漸被眼科醫師發現和認識,其臨床表現為在白內障超聲乳化針頭進入前房進行灌注使前房變深後又迅速變淺,甚至消失,相應出現瞳孔擴大後迅速縮小,其原因是由於無玻璃體眼或高度近視、玻璃體液化比較嚴重者失去玻璃體的支撐和緩衝作用,在手術時的前後房壓力失衡所致。因此,此類患者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時除了針對晶狀體核硬度進行超聲能量的調整外,更應對液流系統的參數進行調整,在常規灌注高度的基礎上適當降低灌注瓶的高度,腳踏二檔進前房,必要時建立玻璃體腔液體灌注,以減輕或避免灌注偏離綜合征[8]。(3)灌注迷流綜合征 該併發症在白內障術中罕見,其形成機制可能與水分離、水分層或超聲針頭進入前房時灌注液從晶狀體赤道外進入後房及玻璃體腔,使得後房壓力升高有關,嚴重時玻璃體向前形成睫狀環阻滯,類似惡性青光眼的發生機制。其臨床表現為白內障術中前房變淺,甚至消失,眼壓升高,前房內黏彈劑被擠出,無法形成前房,患者此時往往主訴眼脹痛不適,並表現出煩躁,與術中CBS的表現相似。由於與術中CBS的形成機制不同,預防和處理的手段也不同,其預防措施包括避免ACCC過大或不完整、避免在前房內過度灌注或在晶狀體赤道部向後注水等。術中發生該併發症時可靜脈滴注甘露醇以降低玻璃體腔壓力,或實施局部玻璃體切割,必要時終止手術,待眼壓降低後再完成白內障手術步驟[9]。(4)虹膜鬆弛綜合征嚴格意義上說,虹膜鬆弛綜合征是患者自身因素所致,不屬於白內障手術技術相關併發症的範疇,但由於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虹膜鬆弛綜合征對白內障手術技術的發揮產生不利的影響,也使得這一問題被認識和重視[10]。虹膜鬆弛綜合征的形成機制目前還不清楚,多見於長期使用降眼壓藥物和抗前列腺增生藥物的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在白內障術中虹膜組織疏鬆、虹膜無張力、虹膜隨液流飄動並伴瞳孔持續縮小,超聲乳化晶狀體核和皮質清除時的負壓作用會吸引虹膜組織進入針頭。術前的眼部檢查很難判斷是否存在虹膜鬆弛綜合征及其嚴重程度,但術中一旦發生則可使手術難度增加,有時需使用虹膜拉鉤協助完成手術。

此外,人工晶狀體植入是白內障手術的一部分,而白內障手術技術的發展總是伴隨著人工晶狀體的發展,有關人工晶狀體植入相關的併發症也隨之發生改變,在此不再贅述。同樣,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白內障圍術期的管理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與此相關的併發症,如眼前節毒性綜合征(toxic anterior segment syndrome,TASS)的報導越來越少,中國的大樣本資料顯示白內障手術術後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下降[11-12]。

當然,白內障摘出手術併發症的發生不僅與白內障手術技術相關,也與患者的眼部狀況及全身情況密切相關,如白內障術後比較常見的黃斑水腫多見於糖尿病患者,但術後黃斑水腫的發生機制是炎症反應所致,因此,切口小、術中眼壓穩定、瞳孔大而減少對虹膜的繼續刺激、手術時間短等與手術技術相關的因素可以減少或減輕黃斑水腫的發生及發展。眼科醫師在白內障摘出手術的學習過程中應從他人和自己經歷的手術併發症的診斷和處理中學習經驗,此外也正是由於白內障摘出手術技術本身均或多或少存在發生併發症風險的現實促進了白內障摘出手術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發展。

【參考文獻: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