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壯麗東南第一州,帶你一秒穿越回千年之前的淮安!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氣和腔調。 比如淮安這座城市, 因運河而興起、由漕運而興旺。 千百年間, 南船北馬將無數的物資從運河這一動脈中輸送往全國各地, 也留下了淮安壯麗“東南第一州”的傳說。

對淮安人來說, 運河是他們天天見面的母親河。 從城市西北穿城而過, 匯入東南的淮河, 整個城市與運河相互依存早已融為一體。

如今的運河上船隻不多, 面對200余米的平靜水面, 很難想像運河給這座城市曾經帶來的繁華。 明清兩代在淮安設立漕運總督, 掌管著長達1790公里的漕糧運輸, 運河沿線1.2萬隻漕船、12萬漕軍都聽其調遣。 設立在淮安清江浦的常盈糧倉容納150萬石漕糧, 超過當時全國漕運總量的三分之一。

淮安地方誌辦公室主任荀德麟介紹, 最繁華時淮安人口超過100萬, 是全國漕糧運輸、中轉、造船以及黃河治理中心。 他說:“黃河肆虐最厲害的時期, 也是淮安這座城市最繁榮的時期。 因為這些要素造就了國家國庫銀兩投入的積聚, 南來北往、官商客流高度的積聚, 南來北往的船隻也罷、車馬也罷, 到這裡必須要停留, 所以也造就了這座城市人口的高度積聚。 ”

鼎盛時期的淮安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圍繞著漕運而運轉,

普通市民所從事的服務業也在當時達到頂峰:“清朝有一首描述清江浦的詩, 水鎮城市繞、官比市民多, 很多在清江浦混生活的全是在衙門裡頭當差的, 或者是為南來北往的行旅、客商提供食宿服務和娛樂服務的經營者, 飯店多、旅館多、澡堂多, 坐了一天船、拉了一天纖要洗把澡, 有條件的看看戲, 戲院劇場多。 ”

交通的發達造就了歷史上淮安經濟的繁榮。 河下古鎮緊鄰運河, 當年全國四大鹽商有三家在古鎮居住, 私家林園數不勝數。 如今的古鎮上, 仍有許多當年留下的傳統小吃, 吳毅輝就在這裡經營著一家醬菜店, 他賣的是淮安特產老鹵大頭菜。 他說:“你看這個小小的大頭菜, 每個都要經過削皮、日照、醃制、發酵、通風、轉缸這麼多環節,

每一步都不能出錯, 不然口味肯定不行。 我們家的配方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 這麼多年口味就沒變過。 ”

油鍋中金黃色的茶饊, 是從古至今風靡全城的小吃

雖說1855年黃河改道後, 淮安逐漸失去了曾經的繁華, 1908年撤銷漕運, 讓“東南第一州‘陷入低迷。 然而, 漕運給這座城市留下的印記卻在舌尖上流傳, 味蕾的呼喚讓融匯了南北飲食特點的淮揚菜從這裡走向全國。 對於定居海外的淮安人陳正業來說, 發跡于河下古鎮文樓飯店的蟹黃湯包, 是他心中家鄉的味道。

他感慨地說:“很多地方都有湯包, 但怎麼都覺得家鄉文樓的最好, 每次吸一口汁, 滿嘴都是蟹黃、雞湯、豬油的味道。 對於我來說, 這早就不僅僅是種食物, 而是家的味道。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