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醫·頭條」徐安龍校長研究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日前,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 由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審核並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徐安龍校長的研究成果“活性RAG型轉座子的發現揭示抗體V(D)J重組的起源”入選。

活性RAG型轉座子的發現

揭示抗體V(D)J重組的起源

以免疫記憶與疫苗產生為核心的人類適應性免疫的關鍵機制就是RAG介導的抗體重排,所以,RAG基因的起源一直是免疫形成揭秘的關鍵問題。 為此,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根川進(Tonegawa)1979年提出了轉座子起源假說,此後圍繞RAG的起源與功能, 展開了激烈的學術爭論,直到該成果發表前, 轉座子起源假說並未得到證實, 成為免疫學一個經典謎題。

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研究組以有活化石之稱的文昌魚為研究物件, 發現了具有介導V(D)J重排功能的原始RAG轉座子, 證實了利根川進的假說。 該發現不僅改寫免疫教科書中關於適應性免疫起源的觀點:將適應性免疫的起源由脊椎動物推前近1億年到無脊椎動物,而且可能為未來利用重排機制設計新的免疫抗體/基因提供嶄新的基因編輯思路和技術。

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細胞》 [Cell166(1):102—114, 2016]上。

內容來源自科技處

技術 | 郭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