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玉雕雙面人頭像背後 24個少女人頭之謎

導讀: 石峁古城遺址坐落在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的一片低山丘陵上, 占地面積達430多萬平方米, 相當於6個故宮的大小, 是西元前2000年前後中國所建規模最大的城址, 也是當時中國北方文化圈的中心聚落。

網路配圖

1976年1月,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戴應新第一次走進石峁, 未及對遺址本身仔細調查, 就在高家堡鎮的廢品收購站裡見到了成筐的玉器。 這些玉器絕大部分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雕雙面人頭像”是其中知名度較高的一件。 這塊高45釐米的玉雕, 兩面都刻著一隻橄欖形的大眼睛,

一側的鷹鉤鼻、微開著的嘴、腦後突出的一隻耳和頭頂的橢圓髮髻, 記錄了當時人的長相和發飾。

在外城東門的發掘中, 考古人員在倒塌的牆體和堆積中還發現了玉鏟和玉璜, 其中一塊玉鏟是平嵌在石塊與石塊的錯縫之間。 而當地百姓中一直都有傳言“牆裡有玉”, 甚至自行過來找玉, 更是印證了石砌牆體內曾埋有大量玉器的現象。 邵晶解釋說, 這些玉塊可能是當時修建城牆時奠基用的, 而這或許凸顯了東亞地區古人崇尚“玉石”辟邪和禦敵的觀念。

據介紹, 很多發掘的玉器上有明顯的二次加工的痕跡, 專家猜測, 不排除從別的部落掠奪強取玉器然後自行修改加工的可能。 大量玉器的發現, 從一個角度說明,

石峁城在當時至少經歷了一個國力強大的繁盛時期。

在外城東門的一段石牆牆根底部, 還發現了成層、成片分佈的壁畫殘塊, 數量有100多塊。 這些壁畫以白灰為底色, 用紅、黃、黑、橙等顏色繪製出幾何紋圖案, 線條簡樸, 紋飾單一, 反映了當時人們樸素的審美願望和需求, 對研究原始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皇城台附近, 還發現了兩處燒制陶器的窯址, 這一明顯的手工業作坊遺跡, 反映了當時的手工業已初見規模。

網路配圖

穿越千年的白骨

外城東門門道入口處, 靠近北墩台的地方, 有一個兩平方米大小的探方, 上面覆蓋著薄膜。 考古隊員介紹說, 這就是石峁古城最令人震撼的發現之一——頭骨坑。 “這是2號頭骨坑,

裡面有24個頭骨。 ”邵晶說。

像這樣的頭骨坑在外城東門附近目前發現5個, 但坑中的頭骨數量從7到24個不等。 頭骨的主人多為年輕女性, 部分頭骨還留有明顯的砍斬痕跡, 有的枕骨和下頜部位還有灼燒過的跡象。 據分析, 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坑可能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砍掉年輕女性的頭, 放置在城牆下, 用來祈願或祭神。 這些跡象從側面反映了處在文明前夜的先祖所具有的思維方式, 在粗暴兇殘的儀式背後, 社會關係的複雜化、原始文化的早期形態也依稀可辨。

在2012年發掘的一個土坑墓中, 發現一具年輕女性的屍骨, 在墓主位置的東南側, 應是殉人。 由於該墓早年被盜, 墓主情況不明。 這具屍骨發掘出來的時候仍保持當時下葬時的姿態,

側身面向主人, 身體彎曲, 呈卑躬屈膝狀。

不管是被集中砍頭奠基的頭骨, 還是卑躬屈膝的屍體, 都可以看出, 當時已經有了明顯的尊卑貴賤之分, 社會關係趨向複雜, 奴隸社會早期的雛形可見一斑。 而這些遺跡也為研究新石器晚期至夏時期的社會結構, 提供了鮮活的佐證和豐富的材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