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那些事兒》——2017年高考歷史重難點講解(下)

重慶網路廣播電視臺記者王成偉

近6年全國卷第41題回顧

該分值固定12分, 屬於開放性試題。 它的開放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材料開放、問題開放、答案開放、學生的思維開放。

全國卷第41題解題策略

縱觀近6年的全國卷第41題(歷史論證題), 大致分兩類:

(1)歷史闡釋題:

觀點提煉+闡釋說明。 如2013年全國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國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國Ⅱ卷。 歷史闡釋題中常見行為動詞為“說明”(證明)、“闡述”(闡明並論述)。 此類題答題步驟一般為兩步:

①材料觀點“為何”(是什麼)

②論證過程“緣何”(為什麼)

③小結提升

(2)歷史探討題:

觀點判斷+論證評價。 如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從兩種觀點中選其一;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從贊成、反對、片面三種觀點中選其一。 此類題答題步驟一般為三步:

①材料觀點“為何”(是什麼)

②我的觀點“若何”(怎麼樣)

③論證過程“緣何”(為什麼)

2.牢記注意事項, 規避風險

無論哪種類型在用史實論證時一定注意以下幾點:

(1)從多角度論證(最好是2-3個角度)

(2)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個觀點進行論證

(3)儘量不論證逆向思維觀點或輕易否定材料中的順向思維觀點

學者提出的某些觀點在一定條件下總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對學者觀點進行合理的解讀是一個較“討巧”的得分手段。 否定式的作答應謹慎使用, 除非學者觀點有明顯瑕疵, 且你的論據確鑿。

(4)注意史論的時空限制, 準確表述一個完整的歷史觀點

任何歷史認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歷史存在基礎之上的, 而時空就是歷史存在的方式。 因此, 運用材料論證時, 必須對材料進行時空上的甄別, 以免出現論證邏輯錯誤。

4.理解題目情境, 答其所問

5.新史觀新視角,

客觀論證, 恰到好處

縱觀這6年的高考41題, 不難發現每道題目都蘊含著一個深刻的立意主題, 依次是:不同文明之間是相互融合與影響的(2011年);中國近代化的動力類型是外塑基礎上的內源型崛起(2012年);行政區劃的依據應因時而變, 建築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種外顯形式(2013年);國共兩黨及其軍隊都是抗戰的主力, 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歷史(2014年);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節假日的變化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進步(2015年)。

從以上立意主題不難發現:高考歷史命題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以多元史觀為指導的特點。 作為考生, 要注重更新史學觀念, 學會運用新史觀解讀論證歷史, 不僅迎合了命制人意圖, 也往往是點睛之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