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樣的文藝才是真正的兒童文藝?——《怪博士的魔法》序

醫生們常將小兒科戲稱為“啞巴科”, 因年齡的幼小, 兒童們多不會或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由於溝通的困難, 便增加了兒童疾病診斷的難度,

故兒童疾病診斷的準確度, 往往依賴于醫生對兒童的生理與心理機能的瞭解。 同理, 由於兒童大多自己不能造作自己的文藝, 不得不要求成人的供給, 故一部兒童文藝作品的成敗往往首先取決於成人們對兒童的理解的程度。

然而, 對兒童的理解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魯迅在《我們怎樣做父親》裡說過, “往昔的歐人對於孩子的誤解, 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 直到近來, 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 才知道孩子的世界, 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蠻做, 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 ”周作人《兒童的書》裡則說, “大抵在兒童文學上有兩種方向不同的錯誤:一是太教育的, 即偏於教訓;一是太藝術的,

即偏于玄美:教育家多屬於前者, 詩人多屬於後者。 其實兩者都不對, 因為他們不承認兒童的世界。 ”我們的兒童教育, 往往說教的意味太濃, 偏重於前者。 這種狀況, 即使到了現在, 似乎也並沒有多大的改觀:一方面是現有教育的刻板與枯燥, 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一方面是兒童文藝的萎縮與衰落——筆者有一個在少兒出版社做編輯工作的朋友, 就是因為找不到兒童文藝的作者而離開出版社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 究其原因, 乃是對兒童的世界不能正當地理解, 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 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 但他仍是完全的個體, 有他自己內外兩面的生活。 ”或者雖然也理解, 但由於思想或行為上的慣性,
操作起來卻不免不自覺地踏上了過去的老路。

那麼, 什麼樣的文藝才是真正的兒童文藝呢?一言以蔽之:以兒童為本位的文藝。 這種文藝有如下三種作用:①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 ②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 ③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 就其形式而言, 往往單純、明瞭、勻稱;就其思想而言, 則真實、普遍。 換句話說, 是以兒童的趣味為中心, 而又調和了“教育”與“藝術”二者, 讓兒童在娛樂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薰陶與道德的或知識的教育。

現時代, 由於科學的飛速發展, 適當地對兒童進行科普教育不能不說是很有必要的了。 一方面, 兒童的好奇心強, 求知欲旺盛, 科普教育確能滿足兒童某一方面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

對於兒童, 科學知識往往顯得太抽象, 與兒童的接受心理不相契合。 為了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 國人確實也做了不少努力, 其手段不外乎科學知識的故事化與圖像化, 或者是二者的結合。 這方面比較出名的書有《小靈通漫遊未來》、《十萬個為什麼》等, 但這兩種書相對來說, 在內容上已顯得有點陳舊了, 說教的味道仍嫌太濃, 未必能吸引現今的小讀者們。 一般而言, 圖像(尤其是漫畫)因其形象、直觀, 易於理解, 可能是用作兒童科普的最好的工具。 刷刷女士的《怪博士的魔法》一書便是在將漫畫用於兒童科普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其書以漫畫為主, 文字為輔, 尊重兒童的趣味, 以帶著兒童聲口的洗練、通俗、口語化的語言,
三言兩語將科學的道理傳達給了小讀者們。 她的漫畫多用大色塊, 色彩鮮明, 搭配和諧, 線條柔和而簡潔, 並不像時下有些流行的漫畫, 線條刺蝟似的尖銳、生硬, 很難說有什麼美感。 在刷刷女士繪製這套漫畫的過程中, 曾經徵求過不少兒童的意見, 呈現在讀者們面前的這本書, 便是刷刷女士辛勤勞動的最後的結晶。

這本書是“為兒童的書”, 同時也是“兒童的書”;著名表演藝術家姜昆先生為此書題辭曰:“為了孩子, 也是為了中國的未來。 ”但願這本書能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兒童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