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工作中拖拖拉拉真不誤事?達·芬奇告訴你,拖延症可能有利於創新

拖延症真的是一項非改不可的壞習慣嗎?

我們常常對自己拖拖拉拉的臭毛病深惡痛絕——為什麼不能再快一點?為什麼非要把事情拖到Deadline呢?為什麼不能嚴格按照計畫去達成指標呢?

拖延症確實並不可取, 意味著效率低下、態度消極、沒有時間觀念, 它會讓我們浪費大把的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而將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後才做。 但與大多數人反對拖延症不同, 這裡有一個不同尋常的觀點, 也許將讓身患拖延症的我們少一些自責, 那就是:拖延症可能有利於創新。

文藝工作者們對這句話應該最能感同身受, 因為那些流芳百世的藝術作品往往並非誕生於一夕之間, 而是經過對年甚至十幾年的打磨, 才最終問世。

這些人往往需要走走停停, 一邊做事一邊思考, 然後抓住每個時刻迸發的靈感, 將其融入藝術作品中。 他們並非是懶惰的人, 而是在等待時機、把作品打造得極致完美的人。

拖拉是因為用心

用當代人的眼光看, 達·芬奇就是個典型的拖延症患者, 他創作《蒙娜麗莎》用了15年, 簡直拖延到令人髮指!

但是《蒙娜麗莎》最終成為偉大的藝術作品, 靠的是繪畫技巧之外的、對光學的把握, 而達芬奇這看似散漫的15年, 卻用在了對光學、幾何學、生理學、建築、數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上, 可以說, 如果沒有這些知識的融會貫通, 他將無法創造這樣一件藝術珍品。

歷史學William Pannapaker也曾這樣說:

達芬奇對光線如何照射球體的研究, 對他的作品《蒙娜麗莎》有這不可估量的影響。 他在光學上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推遲完成一幅作品的完成, 但是他最終取得的成績卻來源於這些實驗。

數量真的最重要嗎

有些文字工作者常常要求自己:每天必須寫出X篇文章, 字數不得低於XX。 但是結果寫出來的文章常常慘不忍睹, 閱讀量也很低。

而當這個人徹底放輕鬆以後, 每天推出一篇文章, 並且有了靈感後繼續花時間構思, 然後才動筆, 最後反倒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所以有時候不能盲目追求數量, 十篇爛文不如一篇好文, 還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作品品質上。

有些寫作經驗豐富的人會養成良好的做筆記的習慣, 就是隨時把靈感記錄下來, 不管是生活中的對話, 還是某個打動人心的電影鏡頭, 還是一閃而過的不靠譜念頭, 都作為話題儲備下來。 而且也不應該急於落筆, 而是該玩的時候玩, 該工作的時候工作, 等到文章亮點足夠多, 就能一氣呵成。

搶佔是一種手段, 而非目的

這個時代創業的人很多, 而成功的人卻很少。 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勤奮、努力, 而是他們太強調“先發制人”。

他們總是不甘落後, 急於先入場, 以為因此能先搶佔市場份額, 而忘了這時候, 他的商業邏輯其實還不夠成熟。

有資料顯示:最先開發出產品的公司, 失敗率達到47%。 而後勁型公司, 失敗率僅為8%。

那些後來者吸取開拓者的經驗, 做了很多的調研和規劃, 考慮到了更多細節性問題。 雖然“後來居上”這個詞讓開拓者沮喪, 但那些準備充分的人, 確實更能贏得成功。

記住,搶佔第一是一種手段,並不是目的。雖然這個時代很著急,但是我們仍要學著卸下“浮躁”“焦慮”,而是去用心斟酌、思考,用幾年時間去寫出一本書,用10000個小時去學成一項技能,用一輩子去經營成功一份婚姻。

有時候慢慢來,會比較快。

留出時間去創新

有一個實驗能很好地說明拖延的必要性。

實驗中,大學生們被安排去寫一份商業計畫書,結果那些立刻動筆、最快完成作業的人,提出的想法基本比較傳統;而那些先去玩遊戲的人群,卻設計出了更多新穎的理念。

當然這並不是說打遊戲能提神創造力,而是說人們對未完成的事情總是印象深刻,所以不管是打遊戲還是其他娛樂活動,在任務週期被拉長後,人們似乎更有機會等待靈感降臨。

1927年,俄羅斯心理學家Bluma Zeigarnik說:一旦任務完成,我們就不再考慮這件事情了。但當它被中斷,或者未完成的時候,它在人們的腦海裡仍會保持活躍。

所以,“避免做出過早的回應”,是一種有利的拖延,有時候任務反而會完成得更出色。

能後天做的事,就別明天做了

當然,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在制定計劃時,就盡可能將時間往後推,而是說在時間允許的範圍內,再慢慢多啃一天。

有遠見的人,通常都是只抓住品質不放,而對數量不做過分要求。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裡,那些能夠克制住立刻吃糖衝動、從而得到兩塊糖的孩子,最終都在在各個領域更加成功。

這時候,我們所說的“拖拉”其實更像一種自我逼迫,逼自己多想一會、再完善一些細節、再構思一個新點子……如果大腦這時候有個聲音跳出來說:算了吧,差不多得了!那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因為這時候過早完成任務才是一種偷懶。

其實這是很難達到的,因為大多數人都習慣待在舒適區裡,而衝破固有思維又是那麼辛苦。但是你也要明白,越辛苦的事情收穫越是大,當你養成凡事多想一步、不草草了事的習慣,你將離優秀更進一步,而當習慣變成自然,你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

所以馬克吐溫說:後天能做的事,別趕著明天做了。

好像還挺有道理的。

記住,搶佔第一是一種手段,並不是目的。雖然這個時代很著急,但是我們仍要學著卸下“浮躁”“焦慮”,而是去用心斟酌、思考,用幾年時間去寫出一本書,用10000個小時去學成一項技能,用一輩子去經營成功一份婚姻。

有時候慢慢來,會比較快。

留出時間去創新

有一個實驗能很好地說明拖延的必要性。

實驗中,大學生們被安排去寫一份商業計畫書,結果那些立刻動筆、最快完成作業的人,提出的想法基本比較傳統;而那些先去玩遊戲的人群,卻設計出了更多新穎的理念。

當然這並不是說打遊戲能提神創造力,而是說人們對未完成的事情總是印象深刻,所以不管是打遊戲還是其他娛樂活動,在任務週期被拉長後,人們似乎更有機會等待靈感降臨。

1927年,俄羅斯心理學家Bluma Zeigarnik說:一旦任務完成,我們就不再考慮這件事情了。但當它被中斷,或者未完成的時候,它在人們的腦海裡仍會保持活躍。

所以,“避免做出過早的回應”,是一種有利的拖延,有時候任務反而會完成得更出色。

能後天做的事,就別明天做了

當然,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在制定計劃時,就盡可能將時間往後推,而是說在時間允許的範圍內,再慢慢多啃一天。

有遠見的人,通常都是只抓住品質不放,而對數量不做過分要求。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裡,那些能夠克制住立刻吃糖衝動、從而得到兩塊糖的孩子,最終都在在各個領域更加成功。

這時候,我們所說的“拖拉”其實更像一種自我逼迫,逼自己多想一會、再完善一些細節、再構思一個新點子……如果大腦這時候有個聲音跳出來說:算了吧,差不多得了!那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因為這時候過早完成任務才是一種偷懶。

其實這是很難達到的,因為大多數人都習慣待在舒適區裡,而衝破固有思維又是那麼辛苦。但是你也要明白,越辛苦的事情收穫越是大,當你養成凡事多想一步、不草草了事的習慣,你將離優秀更進一步,而當習慣變成自然,你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

所以馬克吐溫說:後天能做的事,別趕著明天做了。

好像還挺有道理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