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繼續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不能只記得目標, 而忘記改革。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3月18日在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失衡, 要繼續從範圍和手段上進行深化, 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 18日上午開幕的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專門設立了“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論壇, 就中國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討論。

楊偉民在會上表示, 實體經濟存在供給結構性失衡, 首先是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的原因, 一是中國長期處於經濟快速增長階段, 有面向低端消費為主的結構性特徵, 產能也是面向低端消費需求。 現在情況發生變化, 中等收入群體擴大, 中高端消費迅速擴大, 原來低質產能就變成過剩產能。 二是人口結構變化, 與原來人口結構相適應的家電、汽車等產品, 需求減少。 如果將這種結構性需求變化,

認為是週期性變化, 而進行總量刺激, 就會加劇供需結構失衡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種失衡?楊偉民認為, 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 最重要的手段, 就是“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他表示, 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在許多領域已經取得進展, 但是力度還要加大。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楊偉民稱, 深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範圍和任務的擴展, 二是手段要深化。 不僅要盯著去產能的目標進行管理, 還要研究市場化的手段去實現, 不能只記得目標而忘記改革。

在他看來, 當前需要改革的制度、需要完善的機制有很多, 比如國企改革不到位、財稅體制改革不到位等。 一方面,

在煤炭等產業當中, 國有資本占比依然比較大, 沒有完全按照市場化機制進行運營;另外, 去僵屍企業, 如果沒有財稅體制改革配套, 地方政府也會不積極。 因為去掉僵屍企業, 對地方政府直接的影響會體現在稅收減少, 銀行不良貸款的情況也會體現出來。

楊偉民表示, 中國目前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就是要通過鼓勵新興產業發展, 在一定程度上去替代過去傳統產業。 比如在養老領域, 這樣的變化已經有所體現。

“傳統商業在下降, 未來失業的人有可能會增加, 但是也可以看到養老護理人員的需求非常大, 特別是有專業護理技能的人員比例非常低。 ”他介紹稱, 中國有670萬張養老床位, 但是養老護理人員只有57萬, 有執業資格的只有不到10萬人。

今後可能會有摩擦性失業(因季節性或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 但是可以經過培訓, 轉到護理行業。 過程要通過市場化方式, 但政府也會加大職業培訓、轉崗培訓力度, 去年中國安排了1000億元資金支持轉崗及為再就業提供保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