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終南山上的那些人那些事(一)

南山書僮:西安本地人, 本是酒吧老闆, 生意興隆時在古城南郊開了五處酒吧, 2014年歸隱終南山, 是一本瞭解終南山的活教材(終南山上的主人)。

我來到這裡, 本著隨緣不攀緣的心態, 是南山書僮先找到了我, 向我開了一扇瞭解終南山的窗戶, 相談甚歡, 相見恨晚。

因為我有合作專案, 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 種菜做飯喝茶都是業餘調劑。 時間緊, 加上文筆拙劣, 最近都沒有發表文章。 但很多人對終南山充滿興趣, 想瞭解這裡的神韻, 經南山書僮授權, 發佈他寫的關於終南山的系列文章, 以饗讀者。

終南山的那些人那些事茶書院的春天

八百里終南山

佛道儒俗

隱士醉林泉

十三朝古長安

盛衰興亡

功名似雲煙

掙脫名韁利鎖,走出繁華喧囂的古長安;一身輕鬆,走進靜謐神奇的終南山。 與山水自然和諧共生,拜隱士山民亦師亦友。 一窗南山,半卷閒書,幾盞清茶,三五知己,身居桃源聖境,心遊天地太虛。

真實記錄終南山那一個個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人生,如實敘寫山居隱逸那一段段鮮活而又傳奇的故事……

——南山書僮

1.

南山書僮要在終南山隱居,修建茶書院。

2.

茶書院地址選在終南山太乙峪。 背倚游龍山, 山勢綿延, 如飛龍探淵;南臨山崩地質公園翠華山, 太乙主峰如一把青鋒利劍, 直插雲霄;抬眼西望, 南五台雄偉莊嚴, 如一尊慈悲大佛,

禪坐於山水之間;俯瞰向北, 公路蜿蜒通向山外, 峪口外廣饒平坦的關中平原, 滄桑長安城盡收眼底。

(茶書院觀景台, 遠處南五台清晰可見)

3.

春節過後, 終南山又飄飄灑灑地下了一場陽春白雪。 西安城裡的玉蘭已競相開出紅的和白的花蕾, 桃花也不甘落後,

粉嘟嘟如同少女含羞, 佇立於綠化帶或者街邊公園。 終南山裡還萬籟俱寂, 只有松柏和青竹, 還保持著蒼勁的骨力和生命的綠色。

4.

二月初一, 太乙鎮逢集。 南山書僮下山買了一捆樹苗, 栽植在茶書院門前和前後院場兩邊。 有葡萄樹,花椒樹, 串串紅, 紅楓葉, 香木瓜, 沙果樹, 桃樹……還有一棵珍稀樹種, 名叫金線吊蝴蝶.

5.

茶書院地處游龍山上腰, 樹木掩映, 岩石溝壑, 清泉細流, 翠竹環繞。 九間山民廢棄的土坯瓦頂房子, L型佈局, 有正房五間, 廈房兩間, 還有兩間, 已經倒塌了半邊。

(訪隱路上, 隱士刻下的佛號)

6.

老房屬於山下已搬入新農村的兩戶山民, 一個叫小明, 一個叫穩平。 書僮與他們簽了30年合同, 每年1400元。 簽合同時, 剛過50多歲的小明和穩平說, 都不識字, 只能歪歪扭扭寫下自己的名字。

7.

茶書院的北邊, 是一條山溝,隔溝相望是一戶山民。 關中三合院的老房子, 63歲的老漢叫山姓, 他放養了12只山羊, 6只雞, 兩條狗, 大狗叫建花。

(羊下羊娃子 , 山姓用火給羊取暖)

8.

茶書院的南邊, 也是一條山溝, 隔溝相望是多間土房。 有一戶山民,兒子64歲了, 叫奶狗, 守護著91歲的老母親, 他有三個兒子, 都已搬到山下新農村。 其它兩戶山民的廢棄老房, 都分租給了修行的隱士:有廈門的, 有甘肅的……有男的, 也有女的。

(91歲老娘守望終南山)

9.

茶書院的前後都是山林臺地,有毛栗園,核桃園,獼猴桃,竹園和柴山。

10.

書僮坐在茶書院門口,看著滿山的杏樹,嫣紅的花蕾正含苞欲放。“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閃入腦海,已記不清何朝何人所作,但一個“鬧”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正合眼前此景。

11.

茶書院所處地方,原是杏園村三組。問村民為什麼叫杏園,他們回答,原先杏樹很多。書僮覺得“杏園春”更有意境。

12.

說起”杏園”,書僮想起兩個成語:一個是“杏林典範”,陝西師大附中校園刻在石頭上,大概有為人師表之意。另一個是送給醫生的錦旗上,常繡四個字“杏林高手”。說是三國時廬山隱居道醫董奉,為窮人治病,不取分文,但求植杏樹一棵,替代酬資。幾年後,廬山南麓十幾萬株杏樹,他用杏果換糧食,救濟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饑民。廬山一代的百姓在董奉羽化成仙後,在他隱居地修建杏壇,紀念這位仁慈的道醫隱士。

13.

在茶書院不遠處山梁上,有一處隱士瓦居,名叫“明空禪院”,聽人說是一位杏林高手,中醫世家。山民叫他大鬍子,隱士稱他明空禪師。

(明空禪院山門)

14.

幾年前,《華商報》說,終南山大峪隱居著一位譚道長,精通絕學《祝由十三科》,大概內容就是念咒畫符治病之類。福建某大醫院一女名醫,千里迢迢奔赴終南山,拜師學藝三年,端茶倒水,素食洞居。《祝由十三科》到底有多神奇,女名醫到底學會沒有,沒有下文。書僮倒是在大峪聽山民隱士講說,譚道長品德很高。至於《祝由十三科》,茶書院也藏有一本。

15.

杏花落盡,新葉萌發,也是香椿鮮嫩的時節。幾個山民上山掰香椿,兩個20多歲的小夥子伐樹取菜,齊腰砍倒了十幾棵胳膊粗的香椿樹,一棵樹倒在隱士租住的房上,塌落了許多瓦片。山民說,拿到山下,賣給遊客,10元一斤。書僮看著砍斷的樹樁,折斷的樹枝,感慨萬千。

16.

還有一件事也讓書僮無奈歎息。茶書院周邊翠竹成片,可都長得不很大,指頭粗細。問奶狗,他說可能是品種的問題。有一天,書僮發現茶書院房邊的竹子也被人砍了幾株,房東穩平自供說,他砍的,做成拐杖,賣給遊客,一根能賣3-5元。書僮勸說,不要砍。他說,能賣錢,為什麼不砍?而且越砍越旺,有人光砍竹賣拐杖,一年就賺1000多元呢!

17.

梅蘭竹菊被世人喻為四君子。古今文人墨客尤愛竹子,因其虛心進取,寧折不彎,高風亮節,團結無爭。宋代詩人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竹林七賢也是愛竹成癖。“淩雲勁竹真君子,空谷幽蘭真隱士”,“竹未出土便有節,待到淩雲總虛心”,這是古人對竹子品格的讚譽。書僮更喜歡“門對千杆竹,家藏萬卷書”的境界,可此時此刻,他只能扶竹傷心,仰天歎息。

(茶書院牆外的竹林山徑)

18.

《莊子·山木》篇裡講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常說“壽比南山不老松”,這裡的南山就是今天的終南山,不老松其實是一種歪七扭八,燒柴只有煙,沒有明火,百無一用的廢物,所以才頤養千年。

19.

書僮在終南山生活了20多年,沒有見過傳說中的“不老松”,卻在老家終南山輞川見到滿山成林的白皮松。70年代還鬱鬱蔥蔥,森林蔽日;80年代發展經濟,開荒種糧,伐木換錢,六尺成椽以上的松樹被砍伐一空,森林變成了荒山;90年代以後,又大搞城市綠化,山上的白皮松樹苗被村民挖取一空,隨之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2000年後,國家緊急封山育林,山上只剩下賣不了錢的灌木喬木,還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紮根還在石岩中”的歪七扭八石崖中的白皮松存活了下來。

(村民挖好的白皮松)

20.

當下又追捧根雕,尤其崖柏熱,山上柏樹又被刨根滅種。南五台後山多崖柏,訪隱的路上經常看到村民運崖柏。沒有辦法呀!因為它能賣錢!!

21.

終南山大峪人頭山下,住著一位東北60多歲的劉道長,他住山二三十年了。他的無名茅棚離溝下的公路三小時路程,而且山路狹小,陡峭艱險,但他自背鋼碳燒火,不砍活樹。書僮詢問,他說草木有靈,怪不得山民隱士傳說他的道行高深,武功高強。

(終南山隱士居)

22.

山上的野菜遍地都是:薺菜已經起杆開花,不能吃了;野韭菜長得像小麥一樣旺盛,可以用鐮刀收割;蒲公英,山裡人叫金剛剛或者姑姑等,正是新鮮可食的時候,開水燥過,可以涼調,也可以包餃子,下火;野小蒜很多,少油加鹽輕炒,串香美味,調面時提味;野蔥,野蒜苗也開始萌發生長。

23.

迷人的春天,終南山穿上了美麗的盛裝。白楊葉的鮮綠,松柏樹的墨綠,龍柏樹的淨白花,梧桐樹的醬紫花,燈芯草的金黃花……

(終南山朝聖)

未完,後續將持續更新……

(91歲老娘守望終南山)

9.

茶書院的前後都是山林臺地,有毛栗園,核桃園,獼猴桃,竹園和柴山。

10.

書僮坐在茶書院門口,看著滿山的杏樹,嫣紅的花蕾正含苞欲放。“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閃入腦海,已記不清何朝何人所作,但一個“鬧”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正合眼前此景。

11.

茶書院所處地方,原是杏園村三組。問村民為什麼叫杏園,他們回答,原先杏樹很多。書僮覺得“杏園春”更有意境。

12.

說起”杏園”,書僮想起兩個成語:一個是“杏林典範”,陝西師大附中校園刻在石頭上,大概有為人師表之意。另一個是送給醫生的錦旗上,常繡四個字“杏林高手”。說是三國時廬山隱居道醫董奉,為窮人治病,不取分文,但求植杏樹一棵,替代酬資。幾年後,廬山南麓十幾萬株杏樹,他用杏果換糧食,救濟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饑民。廬山一代的百姓在董奉羽化成仙後,在他隱居地修建杏壇,紀念這位仁慈的道醫隱士。

13.

在茶書院不遠處山梁上,有一處隱士瓦居,名叫“明空禪院”,聽人說是一位杏林高手,中醫世家。山民叫他大鬍子,隱士稱他明空禪師。

(明空禪院山門)

14.

幾年前,《華商報》說,終南山大峪隱居著一位譚道長,精通絕學《祝由十三科》,大概內容就是念咒畫符治病之類。福建某大醫院一女名醫,千里迢迢奔赴終南山,拜師學藝三年,端茶倒水,素食洞居。《祝由十三科》到底有多神奇,女名醫到底學會沒有,沒有下文。書僮倒是在大峪聽山民隱士講說,譚道長品德很高。至於《祝由十三科》,茶書院也藏有一本。

15.

杏花落盡,新葉萌發,也是香椿鮮嫩的時節。幾個山民上山掰香椿,兩個20多歲的小夥子伐樹取菜,齊腰砍倒了十幾棵胳膊粗的香椿樹,一棵樹倒在隱士租住的房上,塌落了許多瓦片。山民說,拿到山下,賣給遊客,10元一斤。書僮看著砍斷的樹樁,折斷的樹枝,感慨萬千。

16.

還有一件事也讓書僮無奈歎息。茶書院周邊翠竹成片,可都長得不很大,指頭粗細。問奶狗,他說可能是品種的問題。有一天,書僮發現茶書院房邊的竹子也被人砍了幾株,房東穩平自供說,他砍的,做成拐杖,賣給遊客,一根能賣3-5元。書僮勸說,不要砍。他說,能賣錢,為什麼不砍?而且越砍越旺,有人光砍竹賣拐杖,一年就賺1000多元呢!

17.

梅蘭竹菊被世人喻為四君子。古今文人墨客尤愛竹子,因其虛心進取,寧折不彎,高風亮節,團結無爭。宋代詩人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竹林七賢也是愛竹成癖。“淩雲勁竹真君子,空谷幽蘭真隱士”,“竹未出土便有節,待到淩雲總虛心”,這是古人對竹子品格的讚譽。書僮更喜歡“門對千杆竹,家藏萬卷書”的境界,可此時此刻,他只能扶竹傷心,仰天歎息。

(茶書院牆外的竹林山徑)

18.

《莊子·山木》篇裡講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人常說“壽比南山不老松”,這裡的南山就是今天的終南山,不老松其實是一種歪七扭八,燒柴只有煙,沒有明火,百無一用的廢物,所以才頤養千年。

19.

書僮在終南山生活了20多年,沒有見過傳說中的“不老松”,卻在老家終南山輞川見到滿山成林的白皮松。70年代還鬱鬱蔥蔥,森林蔽日;80年代發展經濟,開荒種糧,伐木換錢,六尺成椽以上的松樹被砍伐一空,森林變成了荒山;90年代以後,又大搞城市綠化,山上的白皮松樹苗被村民挖取一空,隨之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2000年後,國家緊急封山育林,山上只剩下賣不了錢的灌木喬木,還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紮根還在石岩中”的歪七扭八石崖中的白皮松存活了下來。

(村民挖好的白皮松)

20.

當下又追捧根雕,尤其崖柏熱,山上柏樹又被刨根滅種。南五台後山多崖柏,訪隱的路上經常看到村民運崖柏。沒有辦法呀!因為它能賣錢!!

21.

終南山大峪人頭山下,住著一位東北60多歲的劉道長,他住山二三十年了。他的無名茅棚離溝下的公路三小時路程,而且山路狹小,陡峭艱險,但他自背鋼碳燒火,不砍活樹。書僮詢問,他說草木有靈,怪不得山民隱士傳說他的道行高深,武功高強。

(終南山隱士居)

22.

山上的野菜遍地都是:薺菜已經起杆開花,不能吃了;野韭菜長得像小麥一樣旺盛,可以用鐮刀收割;蒲公英,山裡人叫金剛剛或者姑姑等,正是新鮮可食的時候,開水燥過,可以涼調,也可以包餃子,下火;野小蒜很多,少油加鹽輕炒,串香美味,調面時提味;野蔥,野蒜苗也開始萌發生長。

23.

迷人的春天,終南山穿上了美麗的盛裝。白楊葉的鮮綠,松柏樹的墨綠,龍柏樹的淨白花,梧桐樹的醬紫花,燈芯草的金黃花……

(終南山朝聖)

未完,後續將持續更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