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肖雲儒:中亞地區的“陝西村”

文/肖雲儒

原題目為《絲路橋墩》

這次再度西行, 又訪問了兩個140年前從中國西遷中亞的東幹人村落, 和上次去的東幹村加到一起,

我可以說將中亞有東幹人居住的幾個國家中的陝西村, 都選擇性地去過了。 這裡只說先後到過的三個家庭, 交往的三個朋友。 它們是:哈薩克江布林州的安胡塞家, 吉爾吉斯斯坦卡拉科爾市二道溝的阿不拉欣家, 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市拉素鄉的白東山家。

這三位東幹族的華裔朋友, 對中國故土的思戀一樣濃郁而強烈, 但表現卻是那麼不同, 阿不拉欣是以傳承東幹人血統、保持家族穩定為特徵, 安胡塞是以積極聯絡絲路上當下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特徵, 白東山則主要表現為一種文化依戀, 執著地整理、研究中華文化和東幹文化, 收藏相關的器物和資料。

現在我由近及遠, 逆著時間的順序, 來說說我的這些國外的陝西鄉黨。

2016年10月15日一大早, 絲路萬里行媒體團驅車來到距塔什干僅40公里的卡拉素鄉謝爾道斯東幹村。 這個村是給我們7號車開車的東幹族司機白二山的家。

白家幾位老兄弟在村裡連畔而居, 今日個白家過事, 白家老少兩代在村裡的兄弟們全來了。

幾家的女人忙裡忙外正為我們這些從“東岸子老舅家”(“東岸子”, 陝西話指東邊, 據說是他們給自己民族命名的一個因由;老舅家, 是他們對故土來人的習慣性稱呼)來的客人做席面, 炒萊、蒸饃、拉麵, 案板嗵嗵響, 灶裡的火冒得老高, 看來那是一桌地道的中國關中席面。 老大白東山是民族學博士、醫師, 專門從塔什干城裡趕回鄉里作為家族代表主持對我們的接待。

基本沒有語言障礙, 氣氛一開始就熱烈得火爆。 語言是心靈的密碼, 感情的光纜。 一開始就交流地道的陝西話:你們把政府叫啥?“衙門”嘛!把幹部叫啥?“衙役”嘛!把飛機叫啥?“風船”嘛!開汽車咋說?“吆車”嘛!一直朝前走咋說?“端走”嘛!見面咋問候?“吃了麼?”……幾千裡外竟同音,

高山大河、國界地界隔不住, 把大家逗得一陣陣地爆笑。

老年婦女會繡花, 繡中國字“喜結良緣”。 青年一代大都留學於中國, 以流利的漢語傳承著他們故土的文化。 白東山先生全面介紹了村裡情況。 他說這村裡住著土耳其和朝鮮人, 大家相處很和睦, 但只有東幹人保存了自已原有的語言。 這對他隨嘴說了一句很觸動我的話:“沒有了自己的語言, 還有自己的民族嗎?”

我們互贈禮品並合拍“全家福”。 白東山代表主人給我們送了兩個收藏五、六十年的中國瓷碗。 他說, 這裡的每一代的老人都會教導兒女, 一定要把“東岸子”的東西藏好留好, 這可是咱世世代代的念想!

響午飯真是太豐盛了, 六、七個涼盤子加七丶八個熱菜, 豆腐、粉條、燉羊肉、炸帶魚、粉煎肉、蘑菇炒肉、蜂蜜粽子, 全武行的關中家常菜。 入席。 致詞。 互相夾菜。 邊聊邊吃。 興致來了, 全體合唱“他大舅他大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嫑牛, 東岸子西岸子都是鄉黨!”最後一句“東岸子西岸子都是鄉黨”是大家觸景生情現場杜撰的, 唱得分外得意。席間我提議將今天定為“鄉黨節”,大家用熱烈的掌聲代替鞭炮,齊聲高喊:同--意!飯後,他們按關中風俗,將席上剩下的菜飯每家帶回去一點,讓大家庭人人吃一點。這也是一種家族凝聚的習俗呀。

白東山是民族學博士,下午領我們回到了塔什干他城裡的家。家中很多書,有間房子擺得滿滿的,全是個人收藏的中國器物。櫃子裡是中國的陶瓷藏品,床上是中國刺繡,窗前掛的是中國年曆……他說,只要是中國的東西,再破舊他也收藏。

這是我見到的思故鄉思根脈的一種很深刻的狀態,白先生對中國器物的收藏癖,反映了兩個層面的情懷:一是家國、根祖情懷,睹物思親,睹物思鄉呀,他讓自己生活在鄉情鄉親的小文化環境中。二是文化職業情懷。作為一位文化學者,他將自已的鄉土思念和專業興趣結合起來,便既有了深層思考,也有了人生樂趣。

白東山現在的心願是想集資給東幹村村口修一個寫有中文、俄文和烏茲別克文的大牌坊、大門樓,再修建一個東幹文化的博物館。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載體,民間習俗、民間藝術則是民族文化的營養液。他墊進去了自己很多錢,老伴有點不高興,他的決心卻不為所動。

這個村許多東幹人的孩子在中國上學,白東山的兒子從山東師範大學才畢業,白二山的孩子已在安徽大學學成歸來,在一個公司當銷售經理。

推前幾天,10月10號的早晨,陽光明媚,秋風習習,團隊雖然前一天后半夜三點鐘才睡,因了一種穿越了帕米爾的豪情,依然個個精神飽滿。車隊這天將行進500公里,去伊塞克湖畔的卡拉科爾市,那一帶有著從陝西、寧夏、青海、甘肅遷徙過來的華裔東幹村落。

我們來到了一個叫做二道溝的東幹村,這個村以寧夏的回民為主。在80多年前的1930年,為了逃避蘇聯在政治運動中沒收自家的財產,阿蔔拉欣的父親從托克馬克陝西東幹族聚居的營盤村逃到這裡,娶了一個寧夏的回民,最後生下了他。老人阿卜拉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存,建立了大家大業。他現在有八個兒子、一個女兒,有二、三十個孫子,十來個重孫。

他的大兒子是市上東幹協會的會長,用俄文寫了很多介紹東幹族文化的文章,又是企業家,經營這個市里最豪華的賓館。聽說我們來了,要求我們回城時來會會“老舅家”的人。他另一個兒子在村裡務農,領著我們先去看他的老父親。

到了阿卜拉欣老人家,老人和他老伴,還有幾個小孫子都在。大家一起聊了聊他們的過去、未來。他們搬到二道溝以後經常想回中國的老家,2007年終於如願以償。阿卜拉欣老人回到了中國。他先到北京,上了天安門,看了長城。然後他來西安,到了清真大寺,登了城牆。又到蘭州、再去寧夏、銀川,整整跑了一圈。他還想回“東岸子”去,但腿腳不行了,身體不允許了。

我熱忱的邀請他,“咱是親親的鄉党鄉親,你們啥時候回來,我們啥時候都會歡迎你。”我送給他們家一副自己的書法作品,寫的是: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我給老人說,你們不管走的多遠,就是天涯海角,咱們都是朋友,都是鄉党,都是鄰居,都是親人。老人眼晴笑得眯成兩條線,連聲呼應:是呢是呢,咱們是近近的親親的鄰家吆。

他們在家裡幾代都說陝西話,在學校和社會,則用俄語和吉爾吉斯語。村子裡此刻正在文化室開會,籌畫東幹人遷移吉爾吉斯斯坦140年紀念活動。外地東幹人的代表也回村了,其中有國家議會的議員阿不杜瓦,有國家電視臺的記者阿黑瑪。可以感到東幹族在吉爾吉斯還是很有尊嚴、很有地位的。這個地方一直是牧區,很少有人會種蔬菜、種果樹、種莊稼,是他們改變了這裡的農業生產結構,給這個以牧業為主的地區帶來了種植技術,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文明。

從二道溝回城裡的路上,車隊又沿伊塞克湖畔而行。這個湖有160多公里長,60公里寬,六、七百米深。陽光下的湖面閃爍著一層層碧藍的水光,晶瑩剔透。湖邊有現代化的露天浴場和旅遊賓館。遊客們在陽光下展示著自己健康的肢體,孩子們在沙灘上嬉戲笑鬧。玄奘1400年前來過這裡,曾在《大唐西域記》裡描寫過伊塞克湖。他筆下的湖面“望之森然”:無待激風而洪波數丈,色帶青黑,味兼咸苦,洪濤浩瀚。現在真是大不一樣了。

我們還去看了伊塞克湖北岸的橋蓬阿塔岩畫群,喬蓬是啟明星、阿塔是父親的意思。和中國寧夏賀蘭山岩畫基本同時期,它是否暗示在更早的時候,這條聯結東西的絲路就有了交往的雛形呢?

正這麼想著,幾乎突然之間就下起了大雨,並且很快轉為冰雹。包穀豆大的冰粒像槍林彈雨掃過一塊塊蒼老的岩畫石,四五千年的歷史有若瞬間煙雨,從心頭掠過。

哈薩克江布林州東幹村的安胡塞,在陝西很有知名度。他的祖先是1877年冬,為了躲避清兵追擊跟隨白彥虎從陝西來到中亞的。

安胡塞自1994年第一次回到陝西,就開始尋找自己的祖籍。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大荔、澄城、臨渭等地,尋而未果。2003年10月底,安胡塞再次來陝尋祖,在研究東幹族的陝西師大教授王國傑帶領下,終於在西安長安區王曲鎮一個村上找到了自己的本家姑姑,一位82歲的姓安的老太太。在安老太太拿出的家譜上,安胡塞找到了他爺爺弟兄二人的名字安興虎、安興皇,證實了哈薩克“陝西村”的來歷。

安胡塞是一位行動主義者。近年來他頻繁往來于絲路,先後從陝西引進了制磚機、餅乾、油漆設備生產線,辦起了相應的工廠。從陝西引進了溫室大棚技術,成為中亞第一家擁有此項技術的農莊。現在哈薩克培植的蘑菇,最早都是從“陝西村”購買的菌棒。去年,他還協助陝西徑銷茯茶的一個公司,組織了一百多頭駱駝的商隊,跑中亞絲路,力爭為村裡引進了種茶制茶技術。

從2000年開始,針對12萬多東幹人只會說不會寫漢字的情況,安胡塞群體還多方面聯繫,組織中亞“陝西娃”公派回老家學習漢語。目前,已有近百名“陝西村”的少年分別在陝西師大、西北大學、蘭州民族學院和西安博愛國際學校學習漢語及其他專業課程。他們回國後為漢語在東幹人中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華文化本來就是由本土文化和海外華人文化迭交而成的。海外華人文化既將中華本土文化揚播於世界,也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傳遞到國內。撒播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群落,像是亞歐大陸橋的一座座橋墩,將中國與世界聯為一體。

中亞的東幹人,現代絲路打前站的人。感謝你們,

唱得分外得意。席間我提議將今天定為“鄉黨節”,大家用熱烈的掌聲代替鞭炮,齊聲高喊:同--意!飯後,他們按關中風俗,將席上剩下的菜飯每家帶回去一點,讓大家庭人人吃一點。這也是一種家族凝聚的習俗呀。

白東山是民族學博士,下午領我們回到了塔什干他城裡的家。家中很多書,有間房子擺得滿滿的,全是個人收藏的中國器物。櫃子裡是中國的陶瓷藏品,床上是中國刺繡,窗前掛的是中國年曆……他說,只要是中國的東西,再破舊他也收藏。

這是我見到的思故鄉思根脈的一種很深刻的狀態,白先生對中國器物的收藏癖,反映了兩個層面的情懷:一是家國、根祖情懷,睹物思親,睹物思鄉呀,他讓自己生活在鄉情鄉親的小文化環境中。二是文化職業情懷。作為一位文化學者,他將自已的鄉土思念和專業興趣結合起來,便既有了深層思考,也有了人生樂趣。

白東山現在的心願是想集資給東幹村村口修一個寫有中文、俄文和烏茲別克文的大牌坊、大門樓,再修建一個東幹文化的博物館。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載體,民間習俗、民間藝術則是民族文化的營養液。他墊進去了自己很多錢,老伴有點不高興,他的決心卻不為所動。

這個村許多東幹人的孩子在中國上學,白東山的兒子從山東師範大學才畢業,白二山的孩子已在安徽大學學成歸來,在一個公司當銷售經理。

推前幾天,10月10號的早晨,陽光明媚,秋風習習,團隊雖然前一天后半夜三點鐘才睡,因了一種穿越了帕米爾的豪情,依然個個精神飽滿。車隊這天將行進500公里,去伊塞克湖畔的卡拉科爾市,那一帶有著從陝西、寧夏、青海、甘肅遷徙過來的華裔東幹村落。

我們來到了一個叫做二道溝的東幹村,這個村以寧夏的回民為主。在80多年前的1930年,為了逃避蘇聯在政治運動中沒收自家的財產,阿蔔拉欣的父親從托克馬克陝西東幹族聚居的營盤村逃到這裡,娶了一個寧夏的回民,最後生下了他。老人阿卜拉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存,建立了大家大業。他現在有八個兒子、一個女兒,有二、三十個孫子,十來個重孫。

他的大兒子是市上東幹協會的會長,用俄文寫了很多介紹東幹族文化的文章,又是企業家,經營這個市里最豪華的賓館。聽說我們來了,要求我們回城時來會會“老舅家”的人。他另一個兒子在村裡務農,領著我們先去看他的老父親。

到了阿卜拉欣老人家,老人和他老伴,還有幾個小孫子都在。大家一起聊了聊他們的過去、未來。他們搬到二道溝以後經常想回中國的老家,2007年終於如願以償。阿卜拉欣老人回到了中國。他先到北京,上了天安門,看了長城。然後他來西安,到了清真大寺,登了城牆。又到蘭州、再去寧夏、銀川,整整跑了一圈。他還想回“東岸子”去,但腿腳不行了,身體不允許了。

我熱忱的邀請他,“咱是親親的鄉党鄉親,你們啥時候回來,我們啥時候都會歡迎你。”我送給他們家一副自己的書法作品,寫的是: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我給老人說,你們不管走的多遠,就是天涯海角,咱們都是朋友,都是鄉党,都是鄰居,都是親人。老人眼晴笑得眯成兩條線,連聲呼應:是呢是呢,咱們是近近的親親的鄰家吆。

他們在家裡幾代都說陝西話,在學校和社會,則用俄語和吉爾吉斯語。村子裡此刻正在文化室開會,籌畫東幹人遷移吉爾吉斯斯坦140年紀念活動。外地東幹人的代表也回村了,其中有國家議會的議員阿不杜瓦,有國家電視臺的記者阿黑瑪。可以感到東幹族在吉爾吉斯還是很有尊嚴、很有地位的。這個地方一直是牧區,很少有人會種蔬菜、種果樹、種莊稼,是他們改變了這裡的農業生產結構,給這個以牧業為主的地區帶來了種植技術,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文明。

從二道溝回城裡的路上,車隊又沿伊塞克湖畔而行。這個湖有160多公里長,60公里寬,六、七百米深。陽光下的湖面閃爍著一層層碧藍的水光,晶瑩剔透。湖邊有現代化的露天浴場和旅遊賓館。遊客們在陽光下展示著自己健康的肢體,孩子們在沙灘上嬉戲笑鬧。玄奘1400年前來過這裡,曾在《大唐西域記》裡描寫過伊塞克湖。他筆下的湖面“望之森然”:無待激風而洪波數丈,色帶青黑,味兼咸苦,洪濤浩瀚。現在真是大不一樣了。

我們還去看了伊塞克湖北岸的橋蓬阿塔岩畫群,喬蓬是啟明星、阿塔是父親的意思。和中國寧夏賀蘭山岩畫基本同時期,它是否暗示在更早的時候,這條聯結東西的絲路就有了交往的雛形呢?

正這麼想著,幾乎突然之間就下起了大雨,並且很快轉為冰雹。包穀豆大的冰粒像槍林彈雨掃過一塊塊蒼老的岩畫石,四五千年的歷史有若瞬間煙雨,從心頭掠過。

哈薩克江布林州東幹村的安胡塞,在陝西很有知名度。他的祖先是1877年冬,為了躲避清兵追擊跟隨白彥虎從陝西來到中亞的。

安胡塞自1994年第一次回到陝西,就開始尋找自己的祖籍。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大荔、澄城、臨渭等地,尋而未果。2003年10月底,安胡塞再次來陝尋祖,在研究東幹族的陝西師大教授王國傑帶領下,終於在西安長安區王曲鎮一個村上找到了自己的本家姑姑,一位82歲的姓安的老太太。在安老太太拿出的家譜上,安胡塞找到了他爺爺弟兄二人的名字安興虎、安興皇,證實了哈薩克“陝西村”的來歷。

安胡塞是一位行動主義者。近年來他頻繁往來于絲路,先後從陝西引進了制磚機、餅乾、油漆設備生產線,辦起了相應的工廠。從陝西引進了溫室大棚技術,成為中亞第一家擁有此項技術的農莊。現在哈薩克培植的蘑菇,最早都是從“陝西村”購買的菌棒。去年,他還協助陝西徑銷茯茶的一個公司,組織了一百多頭駱駝的商隊,跑中亞絲路,力爭為村裡引進了種茶制茶技術。

從2000年開始,針對12萬多東幹人只會說不會寫漢字的情況,安胡塞群體還多方面聯繫,組織中亞“陝西娃”公派回老家學習漢語。目前,已有近百名“陝西村”的少年分別在陝西師大、西北大學、蘭州民族學院和西安博愛國際學校學習漢語及其他專業課程。他們回國後為漢語在東幹人中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華文化本來就是由本土文化和海外華人文化迭交而成的。海外華人文化既將中華本土文化揚播於世界,也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傳遞到國內。撒播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群落,像是亞歐大陸橋的一座座橋墩,將中國與世界聯為一體。

中亞的東幹人,現代絲路打前站的人。感謝你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