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靈山大佛,一尊被放大了的佛


在無錫靈山,

有著這樣一尊佛,

身高88米,

連同底座蓮台高101.5米,

號稱“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釋迦牟尼造像”。

這便是靈山大佛。

據說是因為唐朝時,

玄奘曾來此地拜訪好友杭惲,

他見此地山層巒疊翠, 因此讚歎

“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

因此這裡又得名“小靈山”,

是以大佛也就稱為“靈山大佛”。

而在1992年,

這裡叫做“馬山”,

是一塊待開發土地。

當時負責開發馬山的人,

希望將這片廣闊而空曠的土地,

開發成為大型的國家級度假區。

當時曾有人提議,

依據馬山山勢,

可在此地重建阿房宮,

以此再現中原歷史文化南移的現象。

也有人曾開口提議,

利用這些土地來修建賭場,

造一座像澳門那樣的賭城,

甚至是紅燈區!

最終有人提議,

此地有法相宗祖庭“祥符禪寺”遺址,

不如在此修廟建佛,

建造一尊世所罕見的大佛。

而這一提議,

得到了當時的佛教界領袖,

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的支援。

趙老為此費盡心力,

數次出手相助靈山大佛,

使得靈山大佛政策上的阻礙被一一掃除。

此外, 趙老更是提出了“五方五佛”的理念,

即“北有雲崗大佛, 南有天壇大佛,

西有樂山大佛, 中有龍門大佛,

東有靈山大佛”。

此五佛與密宗五方五佛相對應,

乃是代表著中國佛教,

從古代到現代藝術的最高成就。

趙朴初立此“五方五佛”之論,

旨在警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

已成氾濫之勢的造佛運動。

趙老說,

中國的大佛足夠多了,

有了“五方五佛”,

中國已不需要更多的大佛。

於是前後歷時三年,

經歷了數次停工之後,

靈山大佛的真正面貌,

終於出現在世人面前。

靈山大佛的佛像,

是按照佛經當中佛陀“三十二相”設計。

而在靈山大佛景區,

更有一座靈山梵宮,精美絕倫,

號稱當代世界最大佛教藝術聖堂。

據說,當初建造景區之時,

整個景區耗資25億,

而僅靈山大佛便耗資數億,

而梵宮的造價更是高達17億。

梵宮中收錄的藝術品,

可以說是現代佛教藝術的最高水準,

奢華到令人驚歎。

修佛建廟本是功德一件,

對於虔誠向佛的信眾而言,

本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不僅是趙老費心傾力,

大佛身上的貼的金銀,

也是全國佛弟子一點一點捐出來的。

然而,建造靈山大佛,

卻從一開始便爭議不斷。

且不說當初建造之時,

曾經數次被媒體評論,

稱其為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

更是在建成開園之後,

因為高額的門票收費被一度詬病。

“靈山玩不起,一張門票210。”

許多到過靈山大佛的禮拜的遊客這般抱怨。

經過商業化的操作,

靈山大佛景區造就了一個商業帝國。

光是2011年,入園人數325萬,

門票銷售額達3.15億元,

現金流達50多億元,

這在全國旅遊產業裡名列前茅。

靈山大佛的成功,

更加刺激了全國各地的造佛之熱,

全國各地的諸多景區,

都曾派人前往靈山大佛取經。

諸多城市都開始爭奪“佛都”之名,

而大佛的高度,與用材也越來越升級,

呈現出一種病態的攀比之心!

這一點,

或許趙朴初所沒有料想到的,

更與他的“五方五佛”主張明顯相悖,

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

有人曾讚歎,

轟轟烈烈的造佛運動,

象徵著中國信仰的蓬勃發展,

然而真的如此嗎?

很對人跪拜,只是為求佛陀保佑平安,

花費重金,也不過是為了更大的回報

而內心深處又有多少虔誠?

建造靈山大佛確實功德無量,

但現在的靈山大佛,

似乎已與初心漸行漸遠。

像靈山大佛這般,

知名的寺院、著名的道場,

往往是不缺信眾香客的。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

還有更多山中小寺,

非著名佛教道場,

寺院雖小,但也有僧寶住持。

他們也是為了佛法住持世間,

但往往香客寥寥,

寺院破舊不堪,甚至急待修補,

而是凋敝而沉默。

住持期間的僧寶,

日復一日,

重複著單調而樸實的修行生活,

直到悄悄老去。

其實這些破破的小廟,

才更需要香火。

一張靈山大佛的門票,

就足夠讓小廟換幾片新瓦,

或是讓僧眾添置好冬衣。

或許這些小廟,

才應該得到我們更多的關注與尊重。

文字|那一座廟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趙朴初立此“五方五佛”之論,

旨在警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

已成氾濫之勢的造佛運動。

趙老說,

中國的大佛足夠多了,

有了“五方五佛”,

中國已不需要更多的大佛。

於是前後歷時三年,

經歷了數次停工之後,

靈山大佛的真正面貌,

終於出現在世人面前。

靈山大佛的佛像,

是按照佛經當中佛陀“三十二相”設計。

而在靈山大佛景區,

更有一座靈山梵宮,精美絕倫,

號稱當代世界最大佛教藝術聖堂。

據說,當初建造景區之時,

整個景區耗資25億,

而僅靈山大佛便耗資數億,

而梵宮的造價更是高達17億。

梵宮中收錄的藝術品,

可以說是現代佛教藝術的最高水準,

奢華到令人驚歎。

修佛建廟本是功德一件,

對於虔誠向佛的信眾而言,

本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不僅是趙老費心傾力,

大佛身上的貼的金銀,

也是全國佛弟子一點一點捐出來的。

然而,建造靈山大佛,

卻從一開始便爭議不斷。

且不說當初建造之時,

曾經數次被媒體評論,

稱其為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

更是在建成開園之後,

因為高額的門票收費被一度詬病。

“靈山玩不起,一張門票210。”

許多到過靈山大佛的禮拜的遊客這般抱怨。

經過商業化的操作,

靈山大佛景區造就了一個商業帝國。

光是2011年,入園人數325萬,

門票銷售額達3.15億元,

現金流達50多億元,

這在全國旅遊產業裡名列前茅。

靈山大佛的成功,

更加刺激了全國各地的造佛之熱,

全國各地的諸多景區,

都曾派人前往靈山大佛取經。

諸多城市都開始爭奪“佛都”之名,

而大佛的高度,與用材也越來越升級,

呈現出一種病態的攀比之心!

這一點,

或許趙朴初所沒有料想到的,

更與他的“五方五佛”主張明顯相悖,

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

有人曾讚歎,

轟轟烈烈的造佛運動,

象徵著中國信仰的蓬勃發展,

然而真的如此嗎?

很對人跪拜,只是為求佛陀保佑平安,

花費重金,也不過是為了更大的回報

而內心深處又有多少虔誠?

建造靈山大佛確實功德無量,

但現在的靈山大佛,

似乎已與初心漸行漸遠。

像靈山大佛這般,

知名的寺院、著名的道場,

往往是不缺信眾香客的。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

還有更多山中小寺,

非著名佛教道場,

寺院雖小,但也有僧寶住持。

他們也是為了佛法住持世間,

但往往香客寥寥,

寺院破舊不堪,甚至急待修補,

而是凋敝而沉默。

住持期間的僧寶,

日復一日,

重複著單調而樸實的修行生活,

直到悄悄老去。

其實這些破破的小廟,

才更需要香火。

一張靈山大佛的門票,

就足夠讓小廟換幾片新瓦,

或是讓僧眾添置好冬衣。

或許這些小廟,

才應該得到我們更多的關注與尊重。

文字|那一座廟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