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訪關中帝王陵》之唐僖宗陵

唐靖陵神道石人

唐靖陵封土堆

唐靖陵南門東側石獅

■記者 金石 文/圖

【與陵為鄰】

“令人糾結的末代皇帝陵”

唐僖宗靖陵所在的乾縣陽峪鎮南陵村村民, 為靖陵能否成為旅遊景點, 糾結了30多年。 村民們埋怨道:“都怪唐僖宗是個末代皇帝把人害的。 ”

“從外貌上差距就大”

南陵村落分佈在靖陵的西、南兩側的半原上。

曾擔任村支書的71歲吳志春告訴記者, 因為他們村莊過去在靖陵的南邊, 所以叫南陵村。 站到靖陵上, 能看到西邊的唐乾陵和東邊的唐昭陵, 所以當地人把這叫“一眼看三陵”。 從這裡看, 昭陵所在的九嵕山很像上供的蒸饃,

所以他們這兒的人俗稱其為“獻饃山”。 這裡離乾陵只隔了一條溝, 直線距離四五公里。 在他家門口前的場上看, 乾陵漂亮得很, 經常有人來這兒拍電視、照相。

令南陵人眼紅的是改革開放後乾陵、昭陵紅紅火火的旅遊。 他們這裡也有個皇陵, 如果搞旅遊, 對村民各方面都有好處, 但30多年來就是沒有人來開發。 他們也能理解, 靖陵積土為陵, 規模小, 而且保留下來的石刻少, 從外貌上看, 和人家依山為陵的乾陵、昭陵相比差距就大。

關於靖陵地面能看到的石刻少的原因, 南陵村第一任支書、84歲的吳志榮告訴記者, 解放前當地就有個傳說, 靖陵上的石人、石馬等石刻, 因為肚子裡有寶, 晚上在地裡亂跑, 攘百姓莊稼,

群眾把乃頭砸咧, 以後有人嫌影響耕地, 把有的石刻埋到地裡。

“文保員曾多年沒有領到補貼”

儘管靖陵不能開發旅遊給當地群眾帶來好處, 但村民還得保護它。

吳志榮記得, 過去有說法, 這陵上東西不能動, 動了不好, 而且村民的墳不能在3頃60畝以內的陵地裡埋, 不能在封土周圍10畝範圍大的底攤子上種地。 上世紀50年代以後, 才有人埋進陵地, 在陵底攤子種莊稼。

吳志春回憶, 上世紀60年代缺少肥料, 生產隊把北門和西門的土闕當土肥挖了上到地裡。 平整土地時將遺留的陵園城牆四角土闕不同程度削小。 原先石刻在地裡亂撂著, 倒的倒, 睡的睡, 種地時弄不好就把犁碰壞咧, 有人在石刻跟前挖一個大深坑, 把石刻推到坑裡深埋。

雖然上世紀80年代前對文物管理不嚴, 但還是有人管。 上世紀70年代, 生產隊種西瓜, 在陵封土頂上邊挖咧個土坑, 搭了個看瓜棚。 當地有關部門發現後讓把坑填咧。 趕乃以後, 再沒人在封土上亂動。

曾在上世紀80年代當過村支書的師宏勤說, 1956年靖陵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約1986年, 村裡成立了文保小組, 由幾名村幹部兼任。

吳志春說, 保護要求非常高, 不能在陵區搞建設, 就是在陵區內搞農田基建都要逐級上報。 但由於不像人家乾陵開發旅遊有收入, 有錢給文保員發補貼, 靖陵的文保員長期沒有補貼, 曾經一年給過50元補貼, 給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了。 因此, 後來其他文保員都不幹了, 就剩下他一個人。

他拿著一摞獎狀自豪地告訴記者:“當文保員錢沒掙上, 獎狀沒少得。 ”

“軍人守護發掘現場”

吳志春告訴記者, 村民都在原下住著, 靖陵所在的原上不到農忙時候一般沒有人, 晚上就更沒有人了, 過去揭墓賊成天謀著盜掘。 一年, 一名村民晚上在自家的蘋果園裡發現一輛來路不明的蹦蹦車, 猜想是盜墓賊的, 就放回屋裡, 第二天給村幹部彙報。 村幹部立即給派出所打電話報案, 將蹦蹦車交給派出所追查。

又一年冬裡, 有村民無意中在封土邊發現一個盜洞, 洞口搭的鐵棍, 上邊鋪上草, 草上蓋的土, 土上邊又放的樹枝, 偽裝的十分嚴密, 不注意很難發現。 村幹部立即給縣文物局彙報, 再給派出所打電話。 員警來後, 帶槍下去查看,

裡邊沒有人, 只有繩、鐵鍬等盜墓工具。 擔心盜墓賊再來盜墓, 員警帶著槍和幾名村民還守護了一晚上。

由於靖陵墓室多次遭到盜墓賊盜掘,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於1995年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 當時來了一個班的軍人守護發掘現場, 嚴禁無關人員接近。 墓室打開後, 尤其是考古人員發掘時, 就是參與取土的民工也不得進入。

有人放炮慶祝

在當地傳說中, 靖陵非常神奇, 絕非常人之墓。

吳志榮告訴記者, 傳說靖陵封土上的土是從遠處其他地方運來的, 一籠籠蒸過的, 下再大的雨, 把上邊的土帶不走, 沖不下一個渠。 周圍人認為這風水好, 甚至有人在封土堆上抓土, 撒到自家祖墳上。

專家來考古發掘的消息令陵南村的群眾非常興奮, 認為神奇的靖陵發揮作用的時候到了。

師宏勤說,他們村西邊相距只有兩三公里的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發掘後都搞旅遊了,大家認為靖陵是皇帝的墓,這一發掘,肯定也能搞旅遊。

吳志春說,當時大家就推測,靖陵墓室肯定要比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的墓室宏偉得多,隨葬品也多,發掘後就可以建博物館搞旅遊了。有人高興地在靖陵放炮慶祝。有關部門還來測繪了從靖陵到乾陵的直達公路。他也很興奮,積極配合考古隊聯繫民工、拉電線,並和師宏勤等負責開捲揚機取土。

“唐僖宗把俺南陵村害咧”

師宏勤說,發掘後,裡邊被盜墓賊破壞得不像啥。盜墓賊可能想尋金銀珠寶,裡邊沒有,把人氣得,把墓道兩邊畫的娃娃像的臉都鏟壞了。

吳志春說,發掘以後,發現揭墓賊挖的洞多得很,多個盜洞都挖透咧。由於有盜洞,雨水滲下去,泥淤很深。看著漂亮的壁畫被盜墓賊破壞了,考古專家氣憤地說,把這麼好的東西都破壞咧。在盜洞裡還發現兩尊成了兩半截的石人,可能還是揭墓賊沒有盜下東西,氣得把石人砸成半截,推到盜洞裡。他進到墓室看,跟他原先想像的大不一樣,根本就談不上個皇帝的墓,不像個樣子,還沒有永泰公主的大。墓道往下只打咧一點點麼,墓室離封土堆中間還有一大截距離。雖然考古人員發掘的非常細緻,刀片刮、小鏟鏟、扡子撥,但還是沒有發掘多少文物。由於文物太少,發掘完以後,由他負責回填。直通乾陵的公路因此也沒有修。村民怨氣很大,說,這唐僖宗把俺南陵村害咧,如果是個盛世的好皇帝,把陵刨開的話,俺南陵群眾就能吃上利咧。結果是個末代皇帝,弄得沒光景咧,沒人顧得好好埋他,整個空空墓。

吳志榮告訴記者,有群眾不相信一個皇上的墓會窮酸成這樣子,猜測唐僖宗沒在這埋,埋到偏旁去了。

“文保員補貼會逐年增加”

儘管靖陵一直未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但是在吳志春記憶裡,文物管理部門在靖陵保護方面做的工作越來越多。2001年靖陵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文物部門組織人來把靖陵南門神道地面上的9尊石刻立了起來,並做了水泥底座,還在陵區周圍栽了保護區界樁。 2015年,又來把埋在地裡的兩尊石馬和當年發掘靖陵時在盜洞裡發現的兩尊石人、2013年平整土地時發現的南門東邊的石獅立了起來,並用富平石把石刻底座都包了,一下看著氣派得很,並給所有石刻焊上了鐵圍欄。國家、省上、市上文物管理部門經常來人檢查。給文保員的補貼也恢復了,先是漲到一年200元,後又漲到500元,2016年給了3000元,還給他發了一件帶大毛領子的上衣,一雙裡邊帶毛的黑皮鞋,一個大手電筒。他到市上開會,有領導講,文保員的補貼會逐年增加。

“這起碼有文物歷史”

吳志春說,石刻立了以後,有日本的大學生和教授來考察,也有些外地的觀眾跑來看。村裡群眾突然發現靖陵有些景色了,好看了。雖然當年發掘的文物不多,但還是發掘出一些珍珠、瑪瑙等文物。當時發掘時,考古隊在設於村裡的駐地專門有個保險櫃存放發掘的文物。考古人員說,發掘的一個金筷子,換一個高級小轎車都用不了,當然是不能換的,只是說明它多麼珍貴。還說靖陵的石刻雖然沒有乾陵的大,但刻得比較精緻,頸部和臀部有一圈威武鈴。把唐靖陵放到日本,是個好旅遊景點,不怕沒有可展示的文物,咱陝西唐代的文物很多,可以複製擺上。因此村民現在逐漸對發展靖陵旅遊又充滿了希望。

南陵村現任支書吳宏海說,這裡距乾縣縣城、312國道、關中環線都近,最關鍵是從他們村中間過的鐵乾公路就要拓寬了。已經有公司提出來投資靖陵開發。群眾都盼著開發旅遊。一是這裡是靠天吃飯,開發了旅遊,起碼能把水引來;再一個能把土地流轉出去,增加群眾收入。開發了靖陵,遊客到乾陵一逛,然後到靖陵參觀,景點多了就能拉長遊客在乾縣旅遊的時間。

南陵村主任暢軍兵認為,這靖陵如果開的話,比其他一些單純的農家樂要好。這起碼有文物歷史。

師宏勤認為,這開發以後,村民就能賣個小吃,賣個水果,群眾就能得些利麼。

【專家考證】

神秘的帝王陵墓室

“唐僖宗靖陵墓室裡不像個樣子,根本就談不上皇帝的墓。”曾進入靖陵墓室的乾縣陽峪鎮南陵村吳志春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發出如此評價。

帝王陵墓室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各朝代對本朝的帝王陵墓室諱莫如深,因此歷史文獻記載粗略,位於關中的帝王陵雖然有幾十座,但考古發掘的只有兩座。其他帝王陵墓室情況,只能綜合各種資料推測。

靖陵採用的是寒酸的土洞墓

根據考古和歷史文獻資料,關中帝王陵有大開挖的土坑墓、在地下掏洞的土洞墓、在石山上打洞的石窟墓等幾種類型。

咸陽市考古所所長岳起研究館員告訴記者,西漢帝王陵墓室是大開挖的土坑墓,或叫土壙墓。

曾在陝西從事多年考古工作的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劉衛鵬推測,可能兩晉時期,帝王陵就用到土洞墓了。

1994年陝西省考古院與咸陽市考古所聯合對北周武皇帝孝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是陝西省境內考古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根據發掘簡報,孝陵為磚鋪地的土洞墓。

曾參與孝陵考古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劉呆運說,土洞墓類的帝王陵從現在發掘資料來看,最早的就是北周孝陵。

有專家把唐代帝王陵中依山為陵的墓室叫石室墓,但有學者認為石室墓特指用石塊在地下砌的墓室,明代就有,依山為陵的墓室叫石洞墓或石窟墓為宜。

儘管關中帝王陵總的發展趨勢是從土坑墓到土洞墓、再石窟墓,但因受建陵時的條件所限和皇帝本身的嗜好,其中會有不同情況出現,如唐朝盛行石窟墓,但靖陵卻採用的是寒酸的土洞墓,連磚室墓都不是。

長方形墓室比較多

1998年到2008年曾擔任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的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認為,在秦代及其以前,墓道的有無、長短和多寡,因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差異。多墓道的墓葬形制退出埋葬領域始于東漢,至此帝陵開始出現的單墓道以及圜丘狀封土影響深遠,三國兩晉以及隋唐兩宋,莫不採用這一方式。秦始皇帝陵明顯的墓道設置在外壙的東西兩側,墓室呈矩形。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鐵山說,帝陵墓室不一定四四方方,長方形的比較多,不會是圓的,最多頂是穹窿頂。

嶽起認為西漢帝陵基本都有4條墓道,墓室應該是方的,至於裡邊是否分隔為不同室,現在不好推測。

根據《北周武皇帝孝陵發掘簡報》,孝陵地下由一條斜坡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及甬道、單墓室組成,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北壁有後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沈睿文說,唐陵墓室主要形式應該是前中後三室的石室結構。唐代帝陵結構名稱與帝王生前所居都邑宮室有莫大關係,且上承漢魏,下啟趙宋。

199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唐靖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根據陝西省文物局文物處原副處長陳安利《唐十八陵》記載,靖陵墓室僅為單室,東、西、南壁對稱開八龕。

我省發掘的兩個帝王陵,均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主持發掘。他告訴記者,靖陵墓室為方形。

“靖陵不具代表性”

段清波說,從秦公到秦始皇帝,秦國最高統治者的陵墓經過著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秦始皇帝陵,開挖範圍主體約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左右,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

南北朝梁國史學家劉昭為《後漢書》作注補言:《漢舊儀》略載前漢諸帝壽陵曰:“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漢武帝茂陵“明中高一丈七,四周二丈”。《皇覽》曰:“漢家之葬,方中百步”。

方中即墓室。

根據發掘簡報,北周武帝孝陵墓葬總體坐北向南,全長68.4米。墓室南北通長5.5米、寬3.8米。

據《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靖陵墓葬全長44.7米,墓室底部距今地表19.2米。墓室面闊5.78米,進深4.5米。

嶽起認為,靖陵情況特殊,不具代表性。

“題湊之室,積石積炭”

嶽起說,根據相關資料判斷,西漢帝王陵墓室有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的柏木,鋸成方柱,頭對內摞起來,成方形圍在墓室四周,從內看全是柱頭。墓室上邊搭有橫木和木板,以支撐上邊的覆土。墓室四周,包括墓室底部和頂部有防水的積炭、青膏泥和防盜的積石、積沙。

段清波認為,秦始皇帝陵地宮無外乎是由“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諸部分構成的。秦始皇帝陵地宮部分建成後不久,在其頂部即用木炭、沙石、青膏泥、夯土等,或其中的一種材料逐層封堵至地面,並且這一方法為先秦及漢代所通用。

張建林告訴記者,北周孝陵和唐靖陵墓室裡沒有黃腸題湊和積沙、積炭。那都是土壙墓時期用的東西。土洞墓出現以後,就沒有了。

“棺槨按生前床位位置安排”

《禮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

劉衛鵬認為,皇帝棺槨在墓室位置,一般按生前床位在整個宮殿相對位置安排,是按生前的喜好設計的。而且按照西周的禮制皇帝棺槨層數有規定,漢代以後就不嚴格了,但肯定棺槨很大,最少三、四層。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學理說,棺槨層數,春秋戰國時代有規定,但是秦漢帝王陵沒有發掘,也沒有記載,不知到底多少層,但肯定是多層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稱,天子的棺稱“梓宮”。梓宮系梓木製作的棺。梓木產於江南,生長于深山之中,採伐和運輸比較困難。一件梓木製作的棺具重達萬斤。有人認為,梓宮安置在“便房”之內,便房應為墓葬地下建築的中心,是墓主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因此又可把便房視為“正藏”。

張建林說,北周孝陵棺槨都是木質的,位置靠近墓室西壁。唐靖陵棺槨位置靠近墓室後壁。

《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靖陵墓室棺床是用陪葬乾陵的唐禮部尚書、左僕射豆盧欽望和中書令、戶部尚書楊再思的墓碑和石塊、磚砌成的,東西4.4米、南北3.1米。

“唐陵玄宮應隨葬有帝王的諡寶和哀冊”

《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

由此可見,帝王陵墓室裡棺槨內外,隨葬的奇珍異寶、各種禮器眾多。在這些隨葬品中,有幾樣東西至關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毓芳稱, 印璽是古代人們權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生前須臾不離,死後葬於身旁。達官顯貴如此,皇帝亦然。

根據《北周武皇帝孝陵發掘簡報》,清理出土及破案追回的墓室隨葬器物有孝陵志、武德皇后志各一合,天元皇太后印一方。孝陵出土表明北周尚未有以哀冊、諡冊、諡寶入陵墓的制度。

沈睿文認為,北周武帝孝陵的隨葬品中應有一枚武帝的金印璽。唐陵玄宮應隨葬有帝王的諡寶和哀冊。

張建林說,唐靖陵沒有發現墓誌,應該用的是哀冊、諡冊。

《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作為王權的象徵,玉冊之制,春秋戰國時已有。玉冊用於殉葬,可能始于唐,已發掘的靖陵發現有漢白玉諡冊殘片。

“早在西周的墓室就有壁畫出現”

《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墓室裡“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可見秦始皇墓室裡有壁畫。

至於西漢帝陵裡是否有壁畫,嶽起認為,這個很難說。目前在發掘的西漢一般大墓裡沒有發現壁畫。但是帝陵裡邊如果有,也不奇怪,因為之前的墓室裡就有。

張建林說,北周孝陵墓室裡未發現壁畫。

根據《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中國的壁畫藝術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墓室就有壁畫出現。迄今為止,陝西地區已發掘的唐代墓葬達數千座,出土壁畫的墓葬已有60多座。唐墓壁畫十分普遍,頗具特色。從初唐的獻陵陪葬墓到晚唐的唐僖宗靖陵,都繪有壁畫。從勘探墓道中出現壁畫的痕跡,估計依山為陵的墓葬地宮也會繪製巨幅壁畫。可以推斷在後室中繪有日、月、星辰的天象圖,地面有山川江河;前、中墓室中按照天子六尚宮官繪製的侍奉行列,埏道內則繪有龐大的鹵簿出行、各類侍役以及宮闕、列戟等。靖陵墓道兩壁殘存有侍臣、門吏、儀仗等壁畫,墓室壁面小龕和甬道小龕中繪十二生肖圖案壁畫。這種做法在已發掘的唐墓中尚不多見,但在後來的五代墓中較普遍。

【陵主檔案】

兩度逃難的皇上

從一個方面看,唐僖宗李儇很幸運,作為唐懿宗的五子,沾了封建專制的光,在宦官們的扶持下,11歲坐上了皇位。他又是不幸的,由於封建專制固有的弊端,當時唐朝殆將傾覆,他這個皇帝當的非常狼狽。那時朝政混亂不堪,官宦們只管肆無忌憚謀私利,外蕃趁機侵淩,民不聊生,因此揭竿而起造反者此起彼伏。還是個娃娃的唐僖宗,不要說治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都不清楚。黃巢起事初期,地方官員認為如實向朝廷彙報就是給自己臉上抹黑,隱瞞不報,為黃巢提供了發展空間。當黃巢成了氣候,官宦們仍只算自己的小九九,或擁兵自保,望風而逃,或籌謀怎樣獨享功勞,致使黃巢軍雖有驚險,然而最終輕易攻入關中。唐僖宗被迫南逃,成為唐朝第二個入川避難的皇帝。4年後回到長安時,各地為軍閥控制,皆自擅兵賦,迭相吞噬,不給朝廷賦稅,藩侯廢置也不由朝廷做主。不滿一年,官宦自相打起來,唐僖宗被吃了敗仗的宦官挾持到漢中,到888年初才重回長安。其在位15年,但在外避難就有7年時間。這是唐僖宗個人的不幸,更是人民的不幸。唐僖宗在位期間,長安城三度被塗炭。一次是882年春,黃巢二進長安,由於京城百姓曾歡迎打敗黃巢的官軍,黃巢“凡丁壯皆殺之,坊市為之留血”。885年冬,唐僖宗二次離開長安,進入長安的部隊,“爭貨相攻,縱火焚剽,宮室居市閭裡,十焚六七。”次年,攻入長安的部隊再次“縱兵大掠”長安。時值寒冬,九衢積雪,“民吏剽剝之後,僵凍而死者蔽地”。不斷受到驚恐的唐僖宗,再也經不起折騰,於西元888年春撒手人寰,年僅26歲。

【帝陵寫真】

關中最晚的帝王陵

唐僖宗靖陵,是葬於關中時間最晚的一個帝王陵墓,位於乾陵東邊相距5公里的乾縣陽峪鎮南陵村的原上。雖然沒有依山為陵的乾陵顯得高大,但其現存封土堆在積土為陵的唐陵裡不算最小的。這也許是因為距離村落遠,受人為破壞小。

覆鬥形的靖陵封土為麥田所包圍,封土坡上點綴有豔麗的黃色小花。立于封土頂,視野開闊,四面遠處的山、原起立呼應,大有前呼後擁的感覺。

靖陵並沒有位於所在小原的最高處,其西邊地勢更高。可能由於西邊南側不平坦,不便安置陵園南門神道石刻,所以墓址選擇在東邊。

南門神道上的石刻,目前地面能看到的有14尊,其中只有2根華表相對完整,東邊的石獅有半個頭、西邊一仗馬有半個頭,其他石刻,無論是石翁仲還是仗馬、翼馬,均不見頭。東、西、北門外的石刻則不見蹤影。

封土南側並排豎立有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墓碑、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畢沅書寫的墓碑不僅有磚樓包裹,而且外側有鐵柵欄保護。

認為神奇的靖陵發揮作用的時候到了。

師宏勤說,他們村西邊相距只有兩三公里的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發掘後都搞旅遊了,大家認為靖陵是皇帝的墓,這一發掘,肯定也能搞旅遊。

吳志春說,當時大家就推測,靖陵墓室肯定要比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的墓室宏偉得多,隨葬品也多,發掘後就可以建博物館搞旅遊了。有人高興地在靖陵放炮慶祝。有關部門還來測繪了從靖陵到乾陵的直達公路。他也很興奮,積極配合考古隊聯繫民工、拉電線,並和師宏勤等負責開捲揚機取土。

“唐僖宗把俺南陵村害咧”

師宏勤說,發掘後,裡邊被盜墓賊破壞得不像啥。盜墓賊可能想尋金銀珠寶,裡邊沒有,把人氣得,把墓道兩邊畫的娃娃像的臉都鏟壞了。

吳志春說,發掘以後,發現揭墓賊挖的洞多得很,多個盜洞都挖透咧。由於有盜洞,雨水滲下去,泥淤很深。看著漂亮的壁畫被盜墓賊破壞了,考古專家氣憤地說,把這麼好的東西都破壞咧。在盜洞裡還發現兩尊成了兩半截的石人,可能還是揭墓賊沒有盜下東西,氣得把石人砸成半截,推到盜洞裡。他進到墓室看,跟他原先想像的大不一樣,根本就談不上個皇帝的墓,不像個樣子,還沒有永泰公主的大。墓道往下只打咧一點點麼,墓室離封土堆中間還有一大截距離。雖然考古人員發掘的非常細緻,刀片刮、小鏟鏟、扡子撥,但還是沒有發掘多少文物。由於文物太少,發掘完以後,由他負責回填。直通乾陵的公路因此也沒有修。村民怨氣很大,說,這唐僖宗把俺南陵村害咧,如果是個盛世的好皇帝,把陵刨開的話,俺南陵群眾就能吃上利咧。結果是個末代皇帝,弄得沒光景咧,沒人顧得好好埋他,整個空空墓。

吳志榮告訴記者,有群眾不相信一個皇上的墓會窮酸成這樣子,猜測唐僖宗沒在這埋,埋到偏旁去了。

“文保員補貼會逐年增加”

儘管靖陵一直未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但是在吳志春記憶裡,文物管理部門在靖陵保護方面做的工作越來越多。2001年靖陵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文物部門組織人來把靖陵南門神道地面上的9尊石刻立了起來,並做了水泥底座,還在陵區周圍栽了保護區界樁。 2015年,又來把埋在地裡的兩尊石馬和當年發掘靖陵時在盜洞裡發現的兩尊石人、2013年平整土地時發現的南門東邊的石獅立了起來,並用富平石把石刻底座都包了,一下看著氣派得很,並給所有石刻焊上了鐵圍欄。國家、省上、市上文物管理部門經常來人檢查。給文保員的補貼也恢復了,先是漲到一年200元,後又漲到500元,2016年給了3000元,還給他發了一件帶大毛領子的上衣,一雙裡邊帶毛的黑皮鞋,一個大手電筒。他到市上開會,有領導講,文保員的補貼會逐年增加。

“這起碼有文物歷史”

吳志春說,石刻立了以後,有日本的大學生和教授來考察,也有些外地的觀眾跑來看。村裡群眾突然發現靖陵有些景色了,好看了。雖然當年發掘的文物不多,但還是發掘出一些珍珠、瑪瑙等文物。當時發掘時,考古隊在設於村裡的駐地專門有個保險櫃存放發掘的文物。考古人員說,發掘的一個金筷子,換一個高級小轎車都用不了,當然是不能換的,只是說明它多麼珍貴。還說靖陵的石刻雖然沒有乾陵的大,但刻得比較精緻,頸部和臀部有一圈威武鈴。把唐靖陵放到日本,是個好旅遊景點,不怕沒有可展示的文物,咱陝西唐代的文物很多,可以複製擺上。因此村民現在逐漸對發展靖陵旅遊又充滿了希望。

南陵村現任支書吳宏海說,這裡距乾縣縣城、312國道、關中環線都近,最關鍵是從他們村中間過的鐵乾公路就要拓寬了。已經有公司提出來投資靖陵開發。群眾都盼著開發旅遊。一是這裡是靠天吃飯,開發了旅遊,起碼能把水引來;再一個能把土地流轉出去,增加群眾收入。開發了靖陵,遊客到乾陵一逛,然後到靖陵參觀,景點多了就能拉長遊客在乾縣旅遊的時間。

南陵村主任暢軍兵認為,這靖陵如果開的話,比其他一些單純的農家樂要好。這起碼有文物歷史。

師宏勤認為,這開發以後,村民就能賣個小吃,賣個水果,群眾就能得些利麼。

【專家考證】

神秘的帝王陵墓室

“唐僖宗靖陵墓室裡不像個樣子,根本就談不上皇帝的墓。”曾進入靖陵墓室的乾縣陽峪鎮南陵村吳志春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發出如此評價。

帝王陵墓室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各朝代對本朝的帝王陵墓室諱莫如深,因此歷史文獻記載粗略,位於關中的帝王陵雖然有幾十座,但考古發掘的只有兩座。其他帝王陵墓室情況,只能綜合各種資料推測。

靖陵採用的是寒酸的土洞墓

根據考古和歷史文獻資料,關中帝王陵有大開挖的土坑墓、在地下掏洞的土洞墓、在石山上打洞的石窟墓等幾種類型。

咸陽市考古所所長岳起研究館員告訴記者,西漢帝王陵墓室是大開挖的土坑墓,或叫土壙墓。

曾在陝西從事多年考古工作的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劉衛鵬推測,可能兩晉時期,帝王陵就用到土洞墓了。

1994年陝西省考古院與咸陽市考古所聯合對北周武皇帝孝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是陝西省境內考古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根據發掘簡報,孝陵為磚鋪地的土洞墓。

曾參與孝陵考古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劉呆運說,土洞墓類的帝王陵從現在發掘資料來看,最早的就是北周孝陵。

有專家把唐代帝王陵中依山為陵的墓室叫石室墓,但有學者認為石室墓特指用石塊在地下砌的墓室,明代就有,依山為陵的墓室叫石洞墓或石窟墓為宜。

儘管關中帝王陵總的發展趨勢是從土坑墓到土洞墓、再石窟墓,但因受建陵時的條件所限和皇帝本身的嗜好,其中會有不同情況出現,如唐朝盛行石窟墓,但靖陵卻採用的是寒酸的土洞墓,連磚室墓都不是。

長方形墓室比較多

1998年到2008年曾擔任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的西北大學教授段清波認為,在秦代及其以前,墓道的有無、長短和多寡,因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差異。多墓道的墓葬形制退出埋葬領域始于東漢,至此帝陵開始出現的單墓道以及圜丘狀封土影響深遠,三國兩晉以及隋唐兩宋,莫不採用這一方式。秦始皇帝陵明顯的墓道設置在外壙的東西兩側,墓室呈矩形。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孫鐵山說,帝陵墓室不一定四四方方,長方形的比較多,不會是圓的,最多頂是穹窿頂。

嶽起認為西漢帝陵基本都有4條墓道,墓室應該是方的,至於裡邊是否分隔為不同室,現在不好推測。

根據《北周武皇帝孝陵發掘簡報》,孝陵地下由一條斜坡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及甬道、單墓室組成,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北壁有後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沈睿文說,唐陵墓室主要形式應該是前中後三室的石室結構。唐代帝陵結構名稱與帝王生前所居都邑宮室有莫大關係,且上承漢魏,下啟趙宋。

199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唐靖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根據陝西省文物局文物處原副處長陳安利《唐十八陵》記載,靖陵墓室僅為單室,東、西、南壁對稱開八龕。

我省發掘的兩個帝王陵,均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主持發掘。他告訴記者,靖陵墓室為方形。

“靖陵不具代表性”

段清波說,從秦公到秦始皇帝,秦國最高統治者的陵墓經過著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秦始皇帝陵,開挖範圍主體約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左右,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

南北朝梁國史學家劉昭為《後漢書》作注補言:《漢舊儀》略載前漢諸帝壽陵曰:“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漢武帝茂陵“明中高一丈七,四周二丈”。《皇覽》曰:“漢家之葬,方中百步”。

方中即墓室。

根據發掘簡報,北周武帝孝陵墓葬總體坐北向南,全長68.4米。墓室南北通長5.5米、寬3.8米。

據《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靖陵墓葬全長44.7米,墓室底部距今地表19.2米。墓室面闊5.78米,進深4.5米。

嶽起認為,靖陵情況特殊,不具代表性。

“題湊之室,積石積炭”

嶽起說,根據相關資料判斷,西漢帝王陵墓室有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的柏木,鋸成方柱,頭對內摞起來,成方形圍在墓室四周,從內看全是柱頭。墓室上邊搭有橫木和木板,以支撐上邊的覆土。墓室四周,包括墓室底部和頂部有防水的積炭、青膏泥和防盜的積石、積沙。

段清波認為,秦始皇帝陵地宮無外乎是由“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諸部分構成的。秦始皇帝陵地宮部分建成後不久,在其頂部即用木炭、沙石、青膏泥、夯土等,或其中的一種材料逐層封堵至地面,並且這一方法為先秦及漢代所通用。

張建林告訴記者,北周孝陵和唐靖陵墓室裡沒有黃腸題湊和積沙、積炭。那都是土壙墓時期用的東西。土洞墓出現以後,就沒有了。

“棺槨按生前床位位置安排”

《禮記·檀弓上》記載:“天子之棺四重”。

劉衛鵬認為,皇帝棺槨在墓室位置,一般按生前床位在整個宮殿相對位置安排,是按生前的喜好設計的。而且按照西周的禮制皇帝棺槨層數有規定,漢代以後就不嚴格了,但肯定棺槨很大,最少三、四層。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學理說,棺槨層數,春秋戰國時代有規定,但是秦漢帝王陵沒有發掘,也沒有記載,不知到底多少層,但肯定是多層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稱,天子的棺稱“梓宮”。梓宮系梓木製作的棺。梓木產於江南,生長于深山之中,採伐和運輸比較困難。一件梓木製作的棺具重達萬斤。有人認為,梓宮安置在“便房”之內,便房應為墓葬地下建築的中心,是墓主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因此又可把便房視為“正藏”。

張建林說,北周孝陵棺槨都是木質的,位置靠近墓室西壁。唐靖陵棺槨位置靠近墓室後壁。

《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靖陵墓室棺床是用陪葬乾陵的唐禮部尚書、左僕射豆盧欽望和中書令、戶部尚書楊再思的墓碑和石塊、磚砌成的,東西4.4米、南北3.1米。

“唐陵玄宮應隨葬有帝王的諡寶和哀冊”

《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

由此可見,帝王陵墓室裡棺槨內外,隨葬的奇珍異寶、各種禮器眾多。在這些隨葬品中,有幾樣東西至關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毓芳稱, 印璽是古代人們權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生前須臾不離,死後葬於身旁。達官顯貴如此,皇帝亦然。

根據《北周武皇帝孝陵發掘簡報》,清理出土及破案追回的墓室隨葬器物有孝陵志、武德皇后志各一合,天元皇太后印一方。孝陵出土表明北周尚未有以哀冊、諡冊、諡寶入陵墓的制度。

沈睿文認為,北周武帝孝陵的隨葬品中應有一枚武帝的金印璽。唐陵玄宮應隨葬有帝王的諡寶和哀冊。

張建林說,唐靖陵沒有發現墓誌,應該用的是哀冊、諡冊。

《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作為王權的象徵,玉冊之制,春秋戰國時已有。玉冊用於殉葬,可能始于唐,已發掘的靖陵發現有漢白玉諡冊殘片。

“早在西周的墓室就有壁畫出現”

《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墓室裡“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可見秦始皇墓室裡有壁畫。

至於西漢帝陵裡是否有壁畫,嶽起認為,這個很難說。目前在發掘的西漢一般大墓裡沒有發現壁畫。但是帝陵裡邊如果有,也不奇怪,因為之前的墓室裡就有。

張建林說,北周孝陵墓室裡未發現壁畫。

根據《唐十八陵》一書中介紹,中國的壁畫藝術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墓室就有壁畫出現。迄今為止,陝西地區已發掘的唐代墓葬達數千座,出土壁畫的墓葬已有60多座。唐墓壁畫十分普遍,頗具特色。從初唐的獻陵陪葬墓到晚唐的唐僖宗靖陵,都繪有壁畫。從勘探墓道中出現壁畫的痕跡,估計依山為陵的墓葬地宮也會繪製巨幅壁畫。可以推斷在後室中繪有日、月、星辰的天象圖,地面有山川江河;前、中墓室中按照天子六尚宮官繪製的侍奉行列,埏道內則繪有龐大的鹵簿出行、各類侍役以及宮闕、列戟等。靖陵墓道兩壁殘存有侍臣、門吏、儀仗等壁畫,墓室壁面小龕和甬道小龕中繪十二生肖圖案壁畫。這種做法在已發掘的唐墓中尚不多見,但在後來的五代墓中較普遍。

【陵主檔案】

兩度逃難的皇上

從一個方面看,唐僖宗李儇很幸運,作為唐懿宗的五子,沾了封建專制的光,在宦官們的扶持下,11歲坐上了皇位。他又是不幸的,由於封建專制固有的弊端,當時唐朝殆將傾覆,他這個皇帝當的非常狼狽。那時朝政混亂不堪,官宦們只管肆無忌憚謀私利,外蕃趁機侵淩,民不聊生,因此揭竿而起造反者此起彼伏。還是個娃娃的唐僖宗,不要說治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都不清楚。黃巢起事初期,地方官員認為如實向朝廷彙報就是給自己臉上抹黑,隱瞞不報,為黃巢提供了發展空間。當黃巢成了氣候,官宦們仍只算自己的小九九,或擁兵自保,望風而逃,或籌謀怎樣獨享功勞,致使黃巢軍雖有驚險,然而最終輕易攻入關中。唐僖宗被迫南逃,成為唐朝第二個入川避難的皇帝。4年後回到長安時,各地為軍閥控制,皆自擅兵賦,迭相吞噬,不給朝廷賦稅,藩侯廢置也不由朝廷做主。不滿一年,官宦自相打起來,唐僖宗被吃了敗仗的宦官挾持到漢中,到888年初才重回長安。其在位15年,但在外避難就有7年時間。這是唐僖宗個人的不幸,更是人民的不幸。唐僖宗在位期間,長安城三度被塗炭。一次是882年春,黃巢二進長安,由於京城百姓曾歡迎打敗黃巢的官軍,黃巢“凡丁壯皆殺之,坊市為之留血”。885年冬,唐僖宗二次離開長安,進入長安的部隊,“爭貨相攻,縱火焚剽,宮室居市閭裡,十焚六七。”次年,攻入長安的部隊再次“縱兵大掠”長安。時值寒冬,九衢積雪,“民吏剽剝之後,僵凍而死者蔽地”。不斷受到驚恐的唐僖宗,再也經不起折騰,於西元888年春撒手人寰,年僅26歲。

【帝陵寫真】

關中最晚的帝王陵

唐僖宗靖陵,是葬於關中時間最晚的一個帝王陵墓,位於乾陵東邊相距5公里的乾縣陽峪鎮南陵村的原上。雖然沒有依山為陵的乾陵顯得高大,但其現存封土堆在積土為陵的唐陵裡不算最小的。這也許是因為距離村落遠,受人為破壞小。

覆鬥形的靖陵封土為麥田所包圍,封土坡上點綴有豔麗的黃色小花。立于封土頂,視野開闊,四面遠處的山、原起立呼應,大有前呼後擁的感覺。

靖陵並沒有位於所在小原的最高處,其西邊地勢更高。可能由於西邊南側不平坦,不便安置陵園南門神道石刻,所以墓址選擇在東邊。

南門神道上的石刻,目前地面能看到的有14尊,其中只有2根華表相對完整,東邊的石獅有半個頭、西邊一仗馬有半個頭,其他石刻,無論是石翁仲還是仗馬、翼馬,均不見頭。東、西、北門外的石刻則不見蹤影。

封土南側並排豎立有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墓碑、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畢沅書寫的墓碑不僅有磚樓包裹,而且外側有鐵柵欄保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