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贏在子宮裡,最後也會失敗,因為你缺乏學習方法!

近日上海幼升小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這場考試的熱鬧緊張程度堪比高考。

一位媽媽反映, “孩子很緊張, 不僅每天補課到晚上9點半, 就連說夢話也在講英語, 前兩天還夢游要找老師。 ”“我覺得我比自己高考還要焦慮。 ”

為了應對幼升小, 家長參加各類培訓。

幼升小家長培訓

孩子面試時, 家長甚至也要考試。

幼升小家長題目

這瘋狂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香港紀錄片《沒有起跑線》, 記錄了更加瘋狂的幼升小的現象。 當我們還停留在“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階段, 香港的媽媽已經在追求“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Irene今年27歲, 第一胎是兒子, 由於剛開始不想做怪獸家長, 導致兒子比同齡孩子落後一大截。 與受過訓練的同齡人相比, Irene的兒子更難拿到學位。

Irene說了一句話:"現在起跑線都沒有了, 看不見了, 更別說要贏在起跑線上。

"

現在Irene已經改變了想法, 一定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現在女兒才五個月, 已經胎教ABC, 覺得這樣BB出生以後不會太抗拒學習英語。

在香港, 為了上心儀的小學, 孩子三四歲已經沒有娛樂時間。 從出門就開始趕時間, 路上要拿著卡片念字, 去廁所也要受到父母的考驗。 一天上兩間幼稚園,學滿6個小時。別人學十個興趣班,我就學二十個。別人學普通的,我就學厲害的,證書一張都不能少。

無論是上海還是香港的家長,所做的只能是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和資源,逼著孩子學更多的技能。但這一切卻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需要。

▍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怎樣的人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總結未來所需的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懂得去玩,能找到意義感。

總的來說,未來能活得很好的人應該是,有自己的追求,會講故事,有品味,更懂得去享受感悟生活,甚至創造生活。

▍父母可以做什麼?

多溝通,多瞭解

在中國很多家長常以命令的口吻與孩子說話,這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這樣只會讓事情事倍功半。

家長與孩子談話的時候,讓孩子感受到人格的平等,注重交流的方式。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瞭解孩子的需求和興趣點。

很多家長煩惱孩子總是三心二意,今天喜歡畫畫,明天卻喜歡跳舞,什麼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其實孩子還在摸索瞭解自己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不要急於否定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過程,鼓勵孩子多探索,找到他們真正的興趣愛好。

▍引導孩子學習

很多父母提供了不少的機會讓孩子學習,卻很少思考怎樣引導孩子去學。

無論是上學還是課後興趣班,孩子更多的是機械學習,重複地勞作,這讓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很快產生厭學的心理。

斯科特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出整體性學習,這個方法讓他成為麻省理工大學歷史上最快畢業的人。

與機械化學習不一樣,機械化學習是不斷重複記憶知識,而整體性學習是系統學習,構建知識網。將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知識相互關聯,當創造的聯繫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舉個例子,在學習導數時,我們想到的不僅是公式,而是汽車的速度與耗油的關係,以怎樣的速度開車可以更加省油。

學習不應該是記住了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優化我們的生活,改變未來的生活方式。

作為家長,我們既不想做怪獸家長,逼著孩子學習,但是我們又害怕“快樂就好”這種做法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將來更苦。

時代轉變很快,未來競爭很激烈。與其讓孩子連軸轉地學習,還不如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改變思維的思考方式。

一天上兩間幼稚園,學滿6個小時。別人學十個興趣班,我就學二十個。別人學普通的,我就學厲害的,證書一張都不能少。

無論是上海還是香港的家長,所做的只能是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和資源,逼著孩子學更多的技能。但這一切卻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需要。

▍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怎樣的人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總結未來所需的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懂得去玩,能找到意義感。

總的來說,未來能活得很好的人應該是,有自己的追求,會講故事,有品味,更懂得去享受感悟生活,甚至創造生活。

▍父母可以做什麼?

多溝通,多瞭解

在中國很多家長常以命令的口吻與孩子說話,這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這樣只會讓事情事倍功半。

家長與孩子談話的時候,讓孩子感受到人格的平等,注重交流的方式。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瞭解孩子的需求和興趣點。

很多家長煩惱孩子總是三心二意,今天喜歡畫畫,明天卻喜歡跳舞,什麼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其實孩子還在摸索瞭解自己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不要急於否定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過程,鼓勵孩子多探索,找到他們真正的興趣愛好。

▍引導孩子學習

很多父母提供了不少的機會讓孩子學習,卻很少思考怎樣引導孩子去學。

無論是上學還是課後興趣班,孩子更多的是機械學習,重複地勞作,這讓孩子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很快產生厭學的心理。

斯科特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出整體性學習,這個方法讓他成為麻省理工大學歷史上最快畢業的人。

與機械化學習不一樣,機械化學習是不斷重複記憶知識,而整體性學習是系統學習,構建知識網。將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知識相互關聯,當創造的聯繫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舉個例子,在學習導數時,我們想到的不僅是公式,而是汽車的速度與耗油的關係,以怎樣的速度開車可以更加省油。

學習不應該是記住了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優化我們的生活,改變未來的生活方式。

作為家長,我們既不想做怪獸家長,逼著孩子學習,但是我們又害怕“快樂就好”這種做法會讓孩子一事無成,將來更苦。

時代轉變很快,未來競爭很激烈。與其讓孩子連軸轉地學習,還不如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改變思維的思考方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