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奇聞!有時屬於法國,有時屬於西班牙的河中小島

在大部分情況下, 世界各國對領土的所有權都是固定的, 然而, 有塊位在西法交界處的小島主權卻會隨著時間, 在西班牙和法國之間跑來跑去。

圖即為位在西班牙跟法國交界的小島。 這張照片是從西班牙的方向拍過去, 小島上除了樹叢以外什麼都沒有。

擁有獨特邊界的小島

在西班牙跟法國的河流邊界上, 有著一塊約1.5英畝(約6,800平方公尺)的小島佇立著, 雖然說這塊小島離河岸沒有幾公尺遠, 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 它卻擁有世界上最獨特的邊界。

由西法共同管理

座落在比達索阿河(Bidasoa River)河中央的「雉島」(Pheasant Island)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共管(condominium), 而且每6個月, 代表法國跟西班牙的官方人員就會抵達這座小島交換官方檔, 把小島主權交給對方。

共管不常見

顧名思義, 共管就是由兩個以上的國家同時對某一塊土地具有治理權, 並在多方同意下維持現狀。

共管的情況不僅少見,

而且也很難長期維持——不過實際案例也不是沒有, 像南極條約體系成員國共同管轄南極洲便是一例, 雉島也是其中之一。

圖為雉島的俯瞰圖, 小島上方是法國, 下方則是西班牙。

小島的左邊是西班牙, 右邊則是法國, 雖然小島離岸邊沒有幾公尺的距離, 但一般遊客不准上島。

每六個月交換主權一次

雉島是歷史上最悠久的共管區, 有別於其他地方, 西法兩國並不是共同持有雉島, 而是每六個月更換一次國家主權。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共管的情況, 這就得從幾個世紀前說起了。

象徵絕對中立的島嶼

過去雉島象徵著絕對中立的存在, 也是西法兩國皇室貴族和政治婚姻的新娘見面時會選擇的地方。 如1615年, 路易十三與西班牙奧地利的安妮(Anne d'Autriche)、腓力四世與法國伊莉莎白王后見面都是選在雉島。

圖為1659年, 法國和西班牙簽署庇裡牛斯條約的示意畫面。

這之後也開啟了雉島主權交換的歷史。

三百多年的轉換主權

1618年, 歐洲發生了近代最大的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 儘管戰爭在1648年便結束, 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衝突卻一直持續到1659年才告一段落。

戰爭結束時, 兩國選擇在雉島上簽署庇裡牛斯條約(Treaty of the Pyrenees), 從那時開始, 兩國決定每6個月就要交換一次雉島的主權, 象徵兩國之間的和平、平等關係, 也就此拉開雉島三百多年來, 轉換主權超過七百多次的共管歷史。 每年2月, 法國代表就會到雉島上把相關檔轉交給西班牙代表, 到8月, 西班牙代表又會把檔交給法國。

就像超級慢的桌球賽

一名地理愛好者賈克伯(Frank Jacobs)便形容這個主權轉換過程很像「一場超級慢速的桌球比賽」, 賈克伯也打趣地說道:「對我來說,這也很像離婚子女監護權協議— —你這個週末會跟法國一起嗎?法蘭斯會在放學的時候來接你。」(轉)

賈克伯也打趣地說道:「對我來說,這也很像離婚子女監護權協議— —你這個週末會跟法國一起嗎?法蘭斯會在放學的時候來接你。」(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