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上杭珊瑚鄉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珊瑚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 也是上杭城區新水源取水點, 生態環境品質優越。 近年來, 珊瑚鄉秉持生態發展理念, 圍繞“生態•發展”宗旨, 全面樹立“生態立鄉、生態美鄉、生態強鄉”的轉型發展理念, 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唱響了“水源之鄉•美麗珊瑚”變奏曲, 走出一條生態建鄉、綠色惠民的發展之路。

橫灘水源地

抓重點、綜合治理生豬養殖業污染

在拆除存欄50頭以上規模生豬養殖場的基礎上, 嚴禁一切新建生豬養殖場行為, 加大對臨河500米以內或居民聚集區零散生豬散養戶的環境治理, 繼續督促其關閉拆除。 為拆除轉產的生豬養殖戶開闢“綠色通道”服務, 組織他們參加創業創新培訓, 探索構建“互聯網+”服務模式, 在發展鄉村電子商務, 提升農村網路覆蓋率的同時, 還引導快遞下鄉, 打通電商“通村達鄉”的“最後一公里”。 幫助轉崗村民聯繫外出務工,

或利用珊瑚野外綠色生態資源豐富的區位優勢, 引導發展花卉、茶葉、水果和特色養殖等生態型高效林農產業。

抓焦點, 著力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

珊瑚鄉不但肩負保護城區新源地橫灘取水點的重任, 而且承擔了改善當地居民安全飲用水問題的重任。 目前, 當地村民生活飲用水問題依然存在水源地保護、集中供水處理、管網建設等一系列問題, 要依法規定各處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 免收周邊人為環境污染;要對集中供水設施加大處理投入, 降低濁度, 定期檢測、消毒;要延伸鋪設管網, 全力確保群眾飲用水安全。

抓難點, 健全生活垃圾污水長效管理機制

農村垃圾治理是當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點,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上的生態文明短板。

為此, 要宣導改變鄉村生活陋習, 向“垃圾圍村”行為宣戰。 對全鄉5個行政村生活垃圾實行市場化管理, 健全“戶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長效工作管理機制, 逐步做到生活垃圾不隨意傾倒、不入溪流、不積存垃圾池, 逐步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健全完善垃圾填埋場終端環保處理設施系統建設, 切實把市、縣財政轉移資金用好用活用實。 同時, 對新建的集鎮生活汙水處理站, 要延伸污水管網建設, 提高污水進水濃度, 指定專人日常管理, 儘早發揮環境效益。

抓熱點, 開發圓通山及保護古居民生態群建築

珊瑚圓通山, 是閩西著名的旅遊基地、是閩粵贛邊的佛教聖地, 也是全省宗教界的禪農基地,

具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 今後仍應持續完善圓通山生態休閒旅遊設施, 開發好圓通山“知青樓”、“圓通茶”等旅遊資源, 保護好圓通山周邊的原始山林資源, 逐步改善圓通山生態旅遊環境, 使圓通山這一古寺名山繼續發揚光大。 同時, 珊瑚鄉仍存有諸多古民居建築群, 如上珊瑚村“夢宏居”、下珊瑚村“圍龍屋”古民居等代表性建築, 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 也是珊瑚人“記得住鄉愁”的重要元素, 極具開發保護價值。 今後仍要多方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支援, 將“圍龍屋”古民居申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並抓好周邊環境整治, 使古民居與珊瑚農民公園、珊瑚文化廣場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抓亮點, 積極營造共建生態鄉村濃厚氛圍

繼續組織開展“清新水源•和諧珊瑚”文學筆會采風和醉美珊瑚書畫寫生活動, 充分體現珊瑚鄉的生態文化特色。 目前, 該鄉上珊瑚村、下珊瑚村均成立村級環境保護協會, 應在全鄉其它村莊推廣成立環境保護協會。 協會是民間環保組織, 它以“保護汀江、秀美珊瑚、和諧發展、造福子孫”為工作宗旨、鄉、村二級應充分重視, 積極支持村級環保協會在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堅持環保調查研究、組織群體性環保活動和發揮民間環保監督中的獨特作用, 時時、處處體現廣大村民是講環保、抓環保、搞好環保的主力軍。 (珊瑚鄉 梁靈燕)

編輯:鐘毅康 編審:吳禎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