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位科學家CEO談技術與創新

胡易 顧曉燕/文

今天, 我們請到了三位2016年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的嘉賓, 他們既是技術創新的踐行者, 也是未來世界的引領者。

通過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 他們中有的實現了不同產業之間的跨界合作, 從而打通更多的產業融合、協同發展, 有的則將新技術新理念廣而告之, 引來各個層面、各個產業領域的思考與碰撞, 從而找尋出通向未來的更加準確的方向和更加清晰的模式。

他們也對2017年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寄予厚望。 “一方面我們‘期待未來怎樣發生’, 另一方面你們‘記錄未來怎麼發生’。

尤其是這五年應該是非常激動人心的, 很多變化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 ”海知智能CEO謝殿俠說。

徐立:要做“超越專家”的人工智慧

嘉賓:徐立, 商湯科技 CEO。 本科、博士分別畢業于上海交大和香港中文大學。 商湯集團是一家科技創新公司, 致力於引領人工智慧核心——“深度學習”的技術突破, 構建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的行業解決方案。

第一財經:今年4月6日, 商湯科技登陸美國規模最大的安防展ISC West(美西安防展), 展示了最新的人臉識別黑科技, 同時宣佈和英偉達、曙光、中科金財以及上下游強強聯合建造智慧視頻生態鏈。 能否請你介紹一下這項最新的人臉識別黑科技, 並分享一下智慧視頻生態鏈具體是做什麼的?

徐:這次美西展我們聯合英偉達、安霸、海思一起推出了我們基於嵌入式的人臉識別引擎。

其實我們做人工智慧有兩個難點, 一是把準確率做得更高, 這就需要把網路做得更深才能同時處理更多資料;二是如何把這個網路做小, 小型化。 所以我們這次推出的技術就是如何把一個大型的基於人臉識別的引擎做到小型化、嵌入式。 我們和英偉達率先推出了SenseFace-TX1/TX2, 同時基於海思和安霸的晶片做一些嵌入式人臉識別的應用。

整個智慧視頻分析其實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 是人工智慧裡面很重要的一環, 牽涉到非常多的因素, 一是核心的演算法;二是運算能力的承載;三是行業資料。 所以我們結合上下游廠商, 上游廠商如英偉達、海思等可以提供一些底層的運算能力來承載我們未來的智慧視頻應用的分析;下游企業如中科金財、安防廠商,

是基於我們提供核心的引擎, 説明他們打造一些行業應用, 如金融、社區、案場、公安等。 商湯科技希望作為橋樑把上游運算能力和下游應用場景通過我們的核心演算法更好地連接。

第一財經:你在今年全球科技創新論壇中提到了一個“超人的人工智慧”的概念。 請問這個概念具體是指什麼?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商湯科技在這方面的探索是怎樣的?

徐:我一直在說商湯科技在做一個“超人”的生意。 現在一是做生產力工具, 二是做交互模式。 自然的交互模式是有很大的門檻的, 我認為五年之後智慧視頻會帶來更多的交互變化。

而生產力工具需要越過所謂的工業紅線, 就是超過人。 如果生產工具沒有超過人, 大規模鋪開就是不現實的。 “超人”有兩種, 現階段大部分情況下是超過普通人, 另一種就比較難, 要超過專家, 因為專家的知識比普通人的知識更難獲取。 一旦我們從超越普通人到超越專家, 必然會帶來一個新的服務體驗, 稀缺的資源就會迅速鋪開服務大眾。

我們最早從2011年開始, 就轉向純資料驅動的人工智慧模式, 也發現這件事需要深入學習積累。 所以2013、2014年的時候才在一些垂直應用裡做到了“超人”。 所以我認為是一定要形成技術的閉環。 因為現在我們講某一個技術在單項上超越人的正確率, 不難而且是可能的,

但是難點在於現在即使是科學家也很難明確這個技術什麼時候會不工作?出問題的地方在哪裡?因為我們是純資料驅動的, 所以推進技術的更好的辦法是把演算法和場景打通形成資料連接。

第一財經:目前, 這個領域的應用方面國內外的區別在哪裡?你認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哪些環節可以實現彎道超車?

徐:相對來說, 核心技術是沒有國界的, 美國和中國都有各自的優勢。 從文化上來說, 美國人更願意做一些特別創新的事情, 在一些新的演算法上面的嘗試會比較多。 中國的優勢在於, 第一資料紅利, 中國人口多、場景多, 收集資料比較容易;第二是場景紅利, 中國一些創新的步伐比美國邁得快, 比如互聯網金融。 而場景紅利又會反向推動新的演算法需求。

十幾年前在中國可能比較難做出一流的研究,現在人才儲備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過去十多年,IBM、微軟在中國成立一些基礎的研究院,中國香港、新加坡從海外引入了很多基礎的研究學者,等等。技術有了比較好的人才儲備,再加上資料運算能力和場景的催化,所以我認為中國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彎道超車。

現在演算法也進入了一個摩爾定律的時代。演算法的快速演進、創新能夠帶來時間視窗,這個時間視窗足以讓大家形成更多商業壁壘。所以創新對於技術企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財經:去年12月份,商湯科技完成了1.2億美元的第一輪融資。目前投資界對於人工智慧的商業價值和商業模式是怎麼看待的?

徐:以前我們說互聯網、共用經濟等,都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探討。但作為核心技術都是從研發往前推進的過程,比如語音、自動診療、無人駕駛這些。在沒有很明確的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投資人願意在早期就加入,是現在中國創投市場的一個變化。現在有一些行業尚未越過紅線,但投資人會覺得既然在一定的垂直應用上已經證明了它能夠超越人的準確率,帶來工業的革命爆發,那為什麼不能投資?這樣的提前判斷能夠讓一些行業變得比較熱門,這是一種好事,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但帶來的壞處是早期技術還沒有達到成熟,應用會比較危險。所以對投資人來說,在於技術成熟點的判斷是否和他預期相符。而且行業過熱也會過早催化風險,中國很多情況下也都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

熊磊:精准醫療模式是現有醫療的顛覆者

嘉賓:熊磊,思路迪創始人、董事長、聯席CEO,中科院生物化學博士,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後,有17年腫瘤生物學、藥理學研究經驗。2010年創立思路迪,目前已成為腫瘤精准醫療領域的創新型領導者。

第一財經:思路迪的新藥KN035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分別通過了美國(FDA)和中國(CFDA)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審批。這個新藥是否就是運用精准醫療診斷技術和資料進行藥物研發的成果?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利用精准醫療的手段進行介入,對中國整個醫藥研發行業的影響會是什麼?

熊:KN035是新一代PD-L1抗腫瘤免疫的藥物,是我們和蘇州康寧傑瑞聯合開發的。PD-L1是非常典型的在臨床階段需要介入精准醫療的理念和技術的產品。目前臨床試驗公司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利用精准醫療的方式來進行臨床試驗,把藥給一部分人使用;一類是沒有運用精准醫療的方式來進行臨床試驗的,把藥給所有腫瘤病人使用。這兩類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利用精准醫療進行臨床成功率高,目前為止還沒有失敗的。而沒有使用精准醫療的,即使是非常受歡迎的藥物,很多臨床試驗都是失敗的。精准醫療理念能夠讓它的臨床成功率大大提高。所以我們現在的策略就是把藥給一部分人使用,這有助於提高精准率,也提高了臨床實驗的通過率。

這對於同行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大家會看到精准醫療技術和理念接入到臨床試驗中,可以讓藥物管線佈局落後于對手的公司實現彎道超車。因為在小的人群裡有效率特別高的話,FDA會有特殊通道來批准藥物。這個模式是顛覆性的,過去五年各種藥在不斷證明。對於病人來說,使用一個被快速審批通過和高有效性的藥物,他的療效提高、醫療負擔和機會成本降低以及治療的黃金時間視窗都能被保障。

第一財經:國內這幾年也展開了很多精准醫療的探索,在企業的探索下和資本環境、政策環境相對寬鬆的情況下,精准醫療將會對未來的醫療行業產生哪些革命性的改變?

熊:精准醫療應該是一個閉環:從篩查到同伴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再到精准藥物開發。

如果這樣理解精准醫療,那對整個社會和醫療結構的變化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普及了精准篩查,疾病大部分都可以在早期被發現,這將影響醫院內外科的分佈,影響手術時間的分佈,影響醫院的結構。比如早期腫瘤很小,做完手術可能當天就能出院;而對醫生來說,做大手術的醫生可能要15年才能主刀,而日間手術醫生可能5年就能主刀,醫生的培養成本會降低。所以精准醫療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對醫院投資、就醫方式、分級診療、藥物有效性、醫患關係都會有巨大影響。

第一財經:過去兩年國內精准醫療也經歷了跑馬圈地式的發展,你認為目前國內在精准醫療行業有沒有比較清晰的洗牌格局?國內精准醫療清晰的商業模式有沒有建立起來?

熊:精准醫療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精准醫療才有價值,對醫療有真正的推動。狹義的精准醫療最多被誤解為某些商業機會去做。廣義的精准醫療的商業模式要成熟需要技術逐漸推進,週期是非常長的。我覺得這個過程中,商業模式在不斷完善驗證,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所以這個過程存在局部洗牌。因為很多領域裡面,商業模式還沒有貫徹下去,牌都沒有,只是在某些局部領域存在泡沫,比如大家集中地認為精准醫療就是基因檢測,就是腫瘤檢測,用二代測序方法來做基因檢測,這就是狹隘的不能再狹隘了。過度集中的領域就會存在洗牌,我認為三年之內,在腫瘤基因檢測裡面洗牌概率會非常高。而思路迪則有一個非常長的佈局,橫跨了篩查、同伴診斷、精准藥物開發,有的領域幾乎還沒有資本介入。

第一財經:你認為目前國內外的精准醫療行業差異是在什麼方面?能否做個對比?

熊:中美在醫療方面有很大差別,美國有些東西,比如創新藥、創新診斷、創新產品,這些是我們要效仿的。

那中美醫療產業的差異是什麼?第一是支付差異,美國醫療支付以醫保為主,中國的大病支付以自費為主;第二是我們的創新產業鏈沒有美國那麼成熟;第三,研發人員的分佈有很大差別;第四是創新產品的理念接受度、醫療政策都有很大差別。

這四個環境差異就會導致中美之間醫療創新的模式有差別。美國看上去更成熟,但產生巨無霸的概率非常低,因為越容易成功越不容易做大。而中國的醫療行業要成功,就要去整合很多東西,需要克服的困難比在美國要大很多,那我們的能力一定要比它強很多。美國的創新更多集中在醫療技術創新;在中國,僅僅技術創新很難成功,還需要商業模式、組織管理、生存模式都要創新。

第一財經:目前國內投資界對於國內精准醫療的商業模式是怎樣認識的?

熊:醫療投資是非常專業的投資,醫療又是縱深且週期非常長,而且中國的醫療產業環境和國外也有很大差異。

目前中國這個投資環境,醫療投資的是未來,資本都是逐利的。但只要有機會,大家的學習速度會非常快。所以國內醫療投資跟著國內醫療行業在一起發展。可能佔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中國的醫療投資會變得非常成熟。醫療行業的投資門檻非常高,但一旦深入理解形成長期建設,獲益程度也非常高。所以醫療投資這塊很容易形成龍頭,因為要拼專業。

第一財經:你參加了去年第一財經的技術與創新大會,對2017年的大會有哪些期待?

熊:去年我參加這個大會,就感受到了大家對於創新的包容、鼓勵和渴望。所以我希望今年可以把創新的維度更拓展一些,不要像美國那樣追求唯技術創新論,因為中國可能是全方位都存在創新空間;第二是推動資本更加理解創新,讓資本和產業一起來推動發展;第三是政府層面的參與,讓不同背景的人來參與、理解、探討、碰撞。

謝殿俠:2020年,人人事事物物都是機器人

嘉賓:謝殿俠,海知智能 CEO。北京大學力學專業畢業。2011年創立海知智慧, 2013年發起組織中國第一家企業雲服務聯盟。海知智慧致力於提供智慧硬體的“大腦”,目前已和海爾、小米、張小盒等品牌合作推出系列“機器人”產品。

第一財經:2016年被業界認為是智慧應用元年,這一年來海知智慧經歷了哪些方面的發展?推出了哪些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呢?

謝:從2016年初到現在發展非常快,去年上半年也許還是一個概念,下半年行業就深入到產品中了。我們已經與海爾、小米一些大品牌合作,還有更多創意品牌。今年將會有更多量產的產品走進生活,比如智慧硬體這塊,我們合作的(產品)有音箱、機器人。這些智慧產品我們定位成是日常工作中的新角色,或是家庭生活中的新成員。這些機器人大腦掌握了海量知識,所以它就代表著一個人的角色,並承擔人的功能。

第一財經:海知智慧的商業模式是如何設定的?目前處於這個產業鏈的什麼位置?

謝:我們相對比較特別一些,因為我們只做機器人的“大腦”,技術上叫自然語言理解和開發知識圖譜的技術服務平臺。在整個產業鏈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硬體,然後是語音辨識和語音合成,把聲音變成文本,而我們作為“大腦”去理解它,相當於是一個橋樑的環節,把各領域的知識轉化成機器掌握的知識,來提供給大家。比如張江的張小盒機器人,他們做硬體,我們提供“大腦”。我們提供這個服務如同供電一樣,對方來支付這個費用。也可以按照傳統的專案的方式來收費,將來還可以按照效果來獲得價值,比如我們做的分析員機器人,可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説明企業創造上億的價值。只要我們為客戶創造了可衡量的價值,我們應該就會隨著產業的繁榮和發展而得到相應的價值。

第一財經:最近幾年各個行業的技術一旦興起到成熟再到應用都會很快,你怎麼看待這個領域2017年往後的發展?

謝:2014年我們啟動的時候,是基於自然語言交互判斷智慧硬體機器人將成為一個趨勢,於是開始做這個事情,我們預計會有很多困難,前兩年困難還是超出預計。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發展(速度)也超出預計,比如硬體成本下降得非常快,語音辨識和語音合成(技術)也發展到了大家可以接受的程度。如無意外,今年可能會是爆發式增長的一年,一方面是各類新興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另一方面是傳統電器只要通電都能聯網,還能語音交互。

這就意味著我過去講的一句話“人人事事物物都是機器人,都有機器人”,我認為這個時間點就是2020年,隨著硬體成本的降低,雲端服務、“大腦”技術的成熟,接下來幾年將會飛速發展。因為產業發展是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一旦加速起飛,勢能是非常大的。在智慧家庭這個場景,現在所有家用電器廠商都在往這個方向走。在企業場景,比如人工坐席在一兩年內可以減少20%的人力,三五年內減少80%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第一財經:目前海知的團隊分佈在上海、北京和矽谷。對比世界知名的創新基地,你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的創新和技術發展?

謝:國內這幾年創業的環境和創新的生態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地方也各有千秋,深圳可能在智慧製造方面更有優勢,環境也更寬鬆。北京資源多,而我覺得現在上海環境比較好,更國際化。

(國內)和矽谷相比更大的區別在於矽谷的生態系統相對成熟,對於創業者來說試錯成本比較低,因為在生態體系之下,社會化分工成型,只要企業做出自己的價值就更容易出結果。國內現在還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叢林法則還是會起到作用,專業化分工程度沒有那麼高。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實際上在開始的時候負擔會更大。這兩年我們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在生態系統上做了很多工作,才能夠讓這個事情(創業)往前推進。

第一財經:智慧技術打通行業之後是協同加速發展的,目前海知是以這種方式在發展嗎?

謝:是。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和合作方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前衛地說,我們也進入了“無人區”。因為國外的案例在中國不一定成功,沒有可能性可以去參考。

第一財經:你參與了去年我們第一財經的技術與創新大會,有什麼收穫嗎?能不能對今年的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提一些建議?

謝:去年我的感受是技術與創新大會的主題特別好,“讓未來發生”。過去說的未來都是幾年之後的事情,而現在我們正在實現未來。去年我們通過大會獲得了一些合作夥伴,比如當時餓了麼張旭豪就坐我旁邊,而今年我們就會有一些合作落地,提供智慧化的外賣服務。在AI時代,跨界融合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和能量,除了語言和知識,需要不同領域的對接。

對於今年的大會,我希望能夠展示去年“已經發生的未來”,同時也能夠有一些關於2018年及以後的預測和判斷。

而場景紅利又會反向推動新的演算法需求。

十幾年前在中國可能比較難做出一流的研究,現在人才儲備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過去十多年,IBM、微軟在中國成立一些基礎的研究院,中國香港、新加坡從海外引入了很多基礎的研究學者,等等。技術有了比較好的人才儲備,再加上資料運算能力和場景的催化,所以我認為中國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彎道超車。

現在演算法也進入了一個摩爾定律的時代。演算法的快速演進、創新能夠帶來時間視窗,這個時間視窗足以讓大家形成更多商業壁壘。所以創新對於技術企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財經:去年12月份,商湯科技完成了1.2億美元的第一輪融資。目前投資界對於人工智慧的商業價值和商業模式是怎麼看待的?

徐:以前我們說互聯網、共用經濟等,都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探討。但作為核心技術都是從研發往前推進的過程,比如語音、自動診療、無人駕駛這些。在沒有很明確的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投資人願意在早期就加入,是現在中國創投市場的一個變化。現在有一些行業尚未越過紅線,但投資人會覺得既然在一定的垂直應用上已經證明了它能夠超越人的準確率,帶來工業的革命爆發,那為什麼不能投資?這樣的提前判斷能夠讓一些行業變得比較熱門,這是一種好事,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但帶來的壞處是早期技術還沒有達到成熟,應用會比較危險。所以對投資人來說,在於技術成熟點的判斷是否和他預期相符。而且行業過熱也會過早催化風險,中國很多情況下也都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

熊磊:精准醫療模式是現有醫療的顛覆者

嘉賓:熊磊,思路迪創始人、董事長、聯席CEO,中科院生物化學博士,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後,有17年腫瘤生物學、藥理學研究經驗。2010年創立思路迪,目前已成為腫瘤精准醫療領域的創新型領導者。

第一財經:思路迪的新藥KN035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分別通過了美國(FDA)和中國(CFDA)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試驗審批。這個新藥是否就是運用精准醫療診斷技術和資料進行藥物研發的成果?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利用精准醫療的手段進行介入,對中國整個醫藥研發行業的影響會是什麼?

熊:KN035是新一代PD-L1抗腫瘤免疫的藥物,是我們和蘇州康寧傑瑞聯合開發的。PD-L1是非常典型的在臨床階段需要介入精准醫療的理念和技術的產品。目前臨床試驗公司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利用精准醫療的方式來進行臨床試驗,把藥給一部分人使用;一類是沒有運用精准醫療的方式來進行臨床試驗的,把藥給所有腫瘤病人使用。這兩類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利用精准醫療進行臨床成功率高,目前為止還沒有失敗的。而沒有使用精准醫療的,即使是非常受歡迎的藥物,很多臨床試驗都是失敗的。精准醫療理念能夠讓它的臨床成功率大大提高。所以我們現在的策略就是把藥給一部分人使用,這有助於提高精准率,也提高了臨床實驗的通過率。

這對於同行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大家會看到精准醫療技術和理念接入到臨床試驗中,可以讓藥物管線佈局落後于對手的公司實現彎道超車。因為在小的人群裡有效率特別高的話,FDA會有特殊通道來批准藥物。這個模式是顛覆性的,過去五年各種藥在不斷證明。對於病人來說,使用一個被快速審批通過和高有效性的藥物,他的療效提高、醫療負擔和機會成本降低以及治療的黃金時間視窗都能被保障。

第一財經:國內這幾年也展開了很多精准醫療的探索,在企業的探索下和資本環境、政策環境相對寬鬆的情況下,精准醫療將會對未來的醫療行業產生哪些革命性的改變?

熊:精准醫療應該是一個閉環:從篩查到同伴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再到精准藥物開發。

如果這樣理解精准醫療,那對整個社會和醫療結構的變化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普及了精准篩查,疾病大部分都可以在早期被發現,這將影響醫院內外科的分佈,影響手術時間的分佈,影響醫院的結構。比如早期腫瘤很小,做完手術可能當天就能出院;而對醫生來說,做大手術的醫生可能要15年才能主刀,而日間手術醫生可能5年就能主刀,醫生的培養成本會降低。所以精准醫療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對醫院投資、就醫方式、分級診療、藥物有效性、醫患關係都會有巨大影響。

第一財經:過去兩年國內精准醫療也經歷了跑馬圈地式的發展,你認為目前國內在精准醫療行業有沒有比較清晰的洗牌格局?國內精准醫療清晰的商業模式有沒有建立起來?

熊:精准醫療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精准醫療才有價值,對醫療有真正的推動。狹義的精准醫療最多被誤解為某些商業機會去做。廣義的精准醫療的商業模式要成熟需要技術逐漸推進,週期是非常長的。我覺得這個過程中,商業模式在不斷完善驗證,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所以這個過程存在局部洗牌。因為很多領域裡面,商業模式還沒有貫徹下去,牌都沒有,只是在某些局部領域存在泡沫,比如大家集中地認為精准醫療就是基因檢測,就是腫瘤檢測,用二代測序方法來做基因檢測,這就是狹隘的不能再狹隘了。過度集中的領域就會存在洗牌,我認為三年之內,在腫瘤基因檢測裡面洗牌概率會非常高。而思路迪則有一個非常長的佈局,橫跨了篩查、同伴診斷、精准藥物開發,有的領域幾乎還沒有資本介入。

第一財經:你認為目前國內外的精准醫療行業差異是在什麼方面?能否做個對比?

熊:中美在醫療方面有很大差別,美國有些東西,比如創新藥、創新診斷、創新產品,這些是我們要效仿的。

那中美醫療產業的差異是什麼?第一是支付差異,美國醫療支付以醫保為主,中國的大病支付以自費為主;第二是我們的創新產業鏈沒有美國那麼成熟;第三,研發人員的分佈有很大差別;第四是創新產品的理念接受度、醫療政策都有很大差別。

這四個環境差異就會導致中美之間醫療創新的模式有差別。美國看上去更成熟,但產生巨無霸的概率非常低,因為越容易成功越不容易做大。而中國的醫療行業要成功,就要去整合很多東西,需要克服的困難比在美國要大很多,那我們的能力一定要比它強很多。美國的創新更多集中在醫療技術創新;在中國,僅僅技術創新很難成功,還需要商業模式、組織管理、生存模式都要創新。

第一財經:目前國內投資界對於國內精准醫療的商業模式是怎樣認識的?

熊:醫療投資是非常專業的投資,醫療又是縱深且週期非常長,而且中國的醫療產業環境和國外也有很大差異。

目前中國這個投資環境,醫療投資的是未來,資本都是逐利的。但只要有機會,大家的學習速度會非常快。所以國內醫療投資跟著國內醫療行業在一起發展。可能佔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中國的醫療投資會變得非常成熟。醫療行業的投資門檻非常高,但一旦深入理解形成長期建設,獲益程度也非常高。所以醫療投資這塊很容易形成龍頭,因為要拼專業。

第一財經:你參加了去年第一財經的技術與創新大會,對2017年的大會有哪些期待?

熊:去年我參加這個大會,就感受到了大家對於創新的包容、鼓勵和渴望。所以我希望今年可以把創新的維度更拓展一些,不要像美國那樣追求唯技術創新論,因為中國可能是全方位都存在創新空間;第二是推動資本更加理解創新,讓資本和產業一起來推動發展;第三是政府層面的參與,讓不同背景的人來參與、理解、探討、碰撞。

謝殿俠:2020年,人人事事物物都是機器人

嘉賓:謝殿俠,海知智能 CEO。北京大學力學專業畢業。2011年創立海知智慧, 2013年發起組織中國第一家企業雲服務聯盟。海知智慧致力於提供智慧硬體的“大腦”,目前已和海爾、小米、張小盒等品牌合作推出系列“機器人”產品。

第一財經:2016年被業界認為是智慧應用元年,這一年來海知智慧經歷了哪些方面的發展?推出了哪些可以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呢?

謝:從2016年初到現在發展非常快,去年上半年也許還是一個概念,下半年行業就深入到產品中了。我們已經與海爾、小米一些大品牌合作,還有更多創意品牌。今年將會有更多量產的產品走進生活,比如智慧硬體這塊,我們合作的(產品)有音箱、機器人。這些智慧產品我們定位成是日常工作中的新角色,或是家庭生活中的新成員。這些機器人大腦掌握了海量知識,所以它就代表著一個人的角色,並承擔人的功能。

第一財經:海知智慧的商業模式是如何設定的?目前處於這個產業鏈的什麼位置?

謝:我們相對比較特別一些,因為我們只做機器人的“大腦”,技術上叫自然語言理解和開發知識圖譜的技術服務平臺。在整個產業鏈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硬體,然後是語音辨識和語音合成,把聲音變成文本,而我們作為“大腦”去理解它,相當於是一個橋樑的環節,把各領域的知識轉化成機器掌握的知識,來提供給大家。比如張江的張小盒機器人,他們做硬體,我們提供“大腦”。我們提供這個服務如同供電一樣,對方來支付這個費用。也可以按照傳統的專案的方式來收費,將來還可以按照效果來獲得價值,比如我們做的分析員機器人,可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説明企業創造上億的價值。只要我們為客戶創造了可衡量的價值,我們應該就會隨著產業的繁榮和發展而得到相應的價值。

第一財經:最近幾年各個行業的技術一旦興起到成熟再到應用都會很快,你怎麼看待這個領域2017年往後的發展?

謝:2014年我們啟動的時候,是基於自然語言交互判斷智慧硬體機器人將成為一個趨勢,於是開始做這個事情,我們預計會有很多困難,前兩年困難還是超出預計。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發展(速度)也超出預計,比如硬體成本下降得非常快,語音辨識和語音合成(技術)也發展到了大家可以接受的程度。如無意外,今年可能會是爆發式增長的一年,一方面是各類新興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另一方面是傳統電器只要通電都能聯網,還能語音交互。

這就意味著我過去講的一句話“人人事事物物都是機器人,都有機器人”,我認為這個時間點就是2020年,隨著硬體成本的降低,雲端服務、“大腦”技術的成熟,接下來幾年將會飛速發展。因為產業發展是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一旦加速起飛,勢能是非常大的。在智慧家庭這個場景,現在所有家用電器廠商都在往這個方向走。在企業場景,比如人工坐席在一兩年內可以減少20%的人力,三五年內減少80%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第一財經:目前海知的團隊分佈在上海、北京和矽谷。對比世界知名的創新基地,你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的創新和技術發展?

謝:國內這幾年創業的環境和創新的生態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地方也各有千秋,深圳可能在智慧製造方面更有優勢,環境也更寬鬆。北京資源多,而我覺得現在上海環境比較好,更國際化。

(國內)和矽谷相比更大的區別在於矽谷的生態系統相對成熟,對於創業者來說試錯成本比較低,因為在生態體系之下,社會化分工成型,只要企業做出自己的價值就更容易出結果。國內現在還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叢林法則還是會起到作用,專業化分工程度沒有那麼高。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實際上在開始的時候負擔會更大。這兩年我們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在生態系統上做了很多工作,才能夠讓這個事情(創業)往前推進。

第一財經:智慧技術打通行業之後是協同加速發展的,目前海知是以這種方式在發展嗎?

謝:是。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和合作方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前衛地說,我們也進入了“無人區”。因為國外的案例在中國不一定成功,沒有可能性可以去參考。

第一財經:你參與了去年我們第一財經的技術與創新大會,有什麼收穫嗎?能不能對今年的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提一些建議?

謝:去年我的感受是技術與創新大會的主題特別好,“讓未來發生”。過去說的未來都是幾年之後的事情,而現在我們正在實現未來。去年我們通過大會獲得了一些合作夥伴,比如當時餓了麼張旭豪就坐我旁邊,而今年我們就會有一些合作落地,提供智慧化的外賣服務。在AI時代,跨界融合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和能量,除了語言和知識,需要不同領域的對接。

對於今年的大會,我希望能夠展示去年“已經發生的未來”,同時也能夠有一些關於2018年及以後的預測和判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