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奧特系列通鑒╳本家特攝列傳(十四) - 特攝的系譜和特殊技術

作者:永遠的迪迦/Anitama 封面來源:圓谷英二

第十四章 特殊攝影技術(曾經)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把連載的專題文章這種東西比作Anitama的觀眾熟悉的“日本番組”,

那到上回為止也算是滿一季度份了。 上回起進入了一個相對內容枯燥的階段, 不是講故事的時候我碼字的順暢度就降低了, 看字的觀眾也變累了, 因此我們需要來一個階段性緩衝。

重新來梳理確認一遍, 這個《奧特系列通鑒╳本家特攝列傳》的專題系列, 第一部分是全系列的總起。 第二部分起正式以時代和個體作品為線索, 主要講奧特系列的故事, 每回正文後還附短篇《本家特攝列傳》。 第一部分的預定內容呢, 就是第一章最開頭時的預定框架目錄, 你可以發現由於字數太多塞不下, 實際發佈時基本上每個大章又分成了幾個小章節, 目前到這一章為止進度大約在預定的三分之一。 這整個第一部分也有自己的總起內容,

便是前三章的內容, 是徹底的高密度高速俯瞰, 之後主體內容分三塊。

第一塊是講清楚圓谷英二這個人, 便是從第四章起到第十二章為止的內容。 這是我認為並且嘗試的漢語文章中的第一次, 真正去審視圓谷英二這麼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而不是作為單純的符號來照本宣科, “奧特曼之父, 拍過哥吉拉, 設立圓穀製片廠”這麼個三言兩語就了事的符號。 我已經儘量使用了自己的各種手段, 來達成最簡潔但也要最全面的效果, 否則老實說我倒還真想光在這一塊就出本書、出傳記, 而且還可能是再過幾年後覺得對自己早年的成果不滿意了, 重新修改了來出新版的那種情況, 說句心裡話……算了還是不再多跑題了。

第一塊是以人物為線索, 當然實質上主要還是靠講故事來講人, 而第二塊則是傾向於說明文性質的, 相對比較枯燥的一塊內容。 第二塊的主要目的是講清楚概念、制度、技術, 便是從前一回第十三章《特殊攝影技術的神髓 前篇》開始的。 第三塊又還是講人物, 但擴展到講圓谷英二以外的一大群人, 或是圓穀組裡直接有過跟圓谷老爹學藝經歷的人, 或是有關聯以及受過圓谷英二影響之後投身影視業界的人。 比起第一塊像奧特曼似的我們有主人公圓谷英二, 這第三塊更像是《新·哥吉拉》之類的群像劇, 其中也有大量從以前起看多了奧特曼的人就知道的各種熟人, 由此直結到第二部分正面以作品為單位來講奧特系列的故事。
講人物, 當然實際上仍然是通過講故事來表現啦, 所以其實我自己最想說的是, 請期待第三塊的內容, 雖然第二塊依然還是不得不先講個清楚。

理清一下過去數回所說的, 概念上的變遷路徑:

第一, 以實現“現實中不存在, 或存在也不能輕易見到”的影像為目標, 以攝影技法為最初起源, 圓谷英二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 總結了既存的、併發明瞭自己的, 一整套大量的, 影視的演出技法。

第二, 圓谷英二本人將這種技術稱呼為“特殊技術”, 簡稱“特技”, 並且對這個稱呼有執著性。 這是一種融合了多種多樣的創意和工夫, 精煉而成的綜合性技術, 綜合性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前提目標是沒有終點的,

所以這種技術也沒有終點, 圓谷英二知道特殊技術有無限廣闊的可能性和未來, 自己只能窮其一生持續儘量追求更多一層融合和更高一層效果。

第三, “特殊技術”中的攝影技法, 圓谷英二稱呼為“特殊攝影”, 全稱“特殊技術攝影”, 簡稱“特攝”。 “特攝”說到底是“特殊技術”的一部分。

第四, “特殊技術”這個詞彙, 本來只是停留在製作現場來使用的程度的。 一旦媒體要普及到一般大眾時, 字面範圍太廣了, 為了能讓人有點頭緒是影視拍攝相關的技術, 變成了全稱“特殊攝影技術”。

第五, 媒體所指的“特攝”, 是把“特殊攝影技術”再又簡稱後普及, 與圓谷英二所定義的“特攝”已經出現概念偏差。 圓谷英二本人在正式公開場合, 雖然對“特殊技術”和“特技”這些稱呼有所堅持, 但是在平時跟人的日常對話中,對於以“特殊攝影技術”、“特攝技術”、“特攝”這些詞語來全面指代整個“特殊技術”的現象,也照樣不得不妥協,跟著使用。

第六,再嚴格來說,把“特殊技術”擴展全稱為“特殊攝影技術”的做法,也已經是偏離圓谷英二所指的原意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平時雖然口語說“拍電影”,但腦子裡還是清楚的,要製作完成一個電影,當然不是只用拿著攝影機拍攝這單獨一個動作就能完事,這只是其中一道工序。“特殊攝影技術”就也是這個道理,絕不只是“攝影的技術”,再重複一遍,綜合性這一點很重要。

有件事長年在大量奧特曼相關簡介中,對於看奧特曼的人基本上可以算是成常識程度的資訊了:製作奧特系列的圓穀製片廠這個公司,最初前身是在企業成立前十五年,圓谷英二自己設立的一個研究所。那麼下一個問題,他最初設立的那個研究所,叫什麼名字?這個在最初的最初就已經點出過了:特殊映畫技術研究所(圓穀百一十年史第一回),你再重新體會一下圓谷英二本人親自的這個措辭。那個時候日本沒有普及的電視臺和電視劇,沒有錄影帶沒有光碟,更沒有電腦裡的數碼檔和網路視頻,“映畫”這個詞,本身就不是只限定電影院裡在大銀幕上放映的所謂電影,而是泛指了所有影視。

第七,後來圓谷英二出名了,成了“世界的圓谷”,圓穀組的特殊技術擁有了與名演員大明星同等性質的效應,可以成為賣點、宣傳點。也就是說,使用特殊技術製作出的影像其本身,以及打出“特技監督 圓谷英二”這樣的關鍵字為招牌,對一般大眾觀客也有了明確的吸引力。這樣以特殊技術為賣點的、逐漸增加的作品群,便被媒體統稱為“特攝電影”,這就是“特攝”從技術概念的名詞變為一個片種的概念,這個本質性轉變的開始。

第八,圓谷英二逝世後至今,“特攝”這個用語的所指物件走向狹隘化。雖然承認過去存在身為片種的“特攝片”,但說到底圓谷英二逝世後,符合這個片種原本意義的“以使用特殊技術所製作的影像本身為賣點的作品群”,在日本也基本上是寥寥無幾了。現代所說的“特攝”這個用語,更多的完整實質是指“特攝角色”,指有“原本需要用特殊技術表現的虛構角色”登場的片,“特攝英雄”也是其中的一種。甚至不一定要用到特殊技術,哪怕看著像也行,能聯想到也行,也就是如今俗稱的皮套人。

第九,同樣是圓谷英二逝世後至今,“特殊技術”這個用語原本所指的物件呢。當然技術本身存在在那裡,不會消失,而且也沒停止過持續發展、進化出新的形式和模樣。正如圓谷英二所判斷的那樣,沒有終點,只有無限的可能性,像什麼,就像“吳爾羅”。特殊技術的各個方面各自分化出來,再精益求精,也有了隨著時代變化的各自的新稱呼,就像一棵大樹幹開枝散葉的那種形象,就像新吳爾羅尾巴上進化出的第五形態那樣最終發展出多樣的新個體。

所以消失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用語、是稱呼,這種綜合性技術的統稱沒有了,對其發展產物一般不再這樣用詞了。也就是說即使最初圓谷英二所認知的“特殊技術”的無限可能性還確實地在那裡,但人們對其的認知概念已經跟這些詞語沒關係了,大眾所認知的“特攝”已經停滯了,終結了。說“特殊技術”這個詞再也沒人聽得明白你在講什麼莫名其妙的東西,而“特攝”這個詞的含義又已經扭曲,代用的通用稱呼全都沒有。所以在當代容易出現交流障礙,我也的確根本不知道要用什麼詞語來表達這個概念,但是技術本身確實一直存在在那裡。

以前也說過了,無論實寫、作畫、電子,無論攝影階段、合成階段、剪輯階段,無論人來飾演、線來操演、電動機來遙控,無論什麼技法,對圓谷英二來說一貫地是抓到老鼠的貓便是好貓,他一生都在追求這些的完美融合。所以他才會不知道如何形容和定義自己的探索研究方向,只能親自命名一個寬泛到外人會感到莫名其妙的概念,“特殊技術”。再回頭看一遍第一章時就給出的,圓谷英二在一九六三年說的那句話:“將來影視中應該採用電子技術,這樣理想的事情不著手邁進是不行的”,以及為什麼說“動畫的本質也還是特殊技術”。特殊技術的神髓,現在你能體會清楚了嗎,再來不厭其煩地重複一遍:現實中不存在的視覺形象,或存在也不能輕易見到視覺形象,將這種影像實現的影視技術,便是特殊技術。

老實說,我現在已經感到安排失誤了,要是比喻成符合Anitama性質的動畫界用語,這是系列構成的失敗啊。在最初第一章時展示的預定框架目錄中,要是把現在進行中的講概念的這幾個章節再放後面一些,而把正面講明特殊技術的那些章節提前,就更好了。現在這兩章的內容太抽象了,當初我本想著,要說清楚製作現場,有必要先講明概念、理清歷史、解釋制度等等,也就是現在這個《特殊攝影技術的神髓》幾章的內容。但是後來再更細想了,現在醒過來,說製作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確實前提需要先講明這些,但如果純粹說現場的特殊技術則不一定需要了。反而,如果先對當時現場使用的各種技術的實際模樣心裡有數,還能有助於理解現在講的這些抽象玩意兒,於是我現在只能建議讀者了,以後記得再又回過頭來重新細讀現在的內容。

如果還原到“特攝片”本來的所指物件這一步,也就是“以大規模的特殊技術為看點的影視作品”,那這樣的作品發展出怎樣的系譜,實際也就是意味著,特殊技術所能運用的題材和類型有多廣闊的可能性。我在隔壁寫東映集團兒童片的系譜時,一旦不是動畫,的確也都限定在東映超級英雄、東映皮套人之類的這些玩意兒了。然而實質上只有在這邊的專題,只有在追溯到“特攝”的本源,圓谷英二以及他所培育的圓穀組、東寶系這些概念時,當代人才有可能真的看到“特攝”的系譜,而不是平時號稱特攝而實際只限定於“特攝角色”或“特攝英雄”的系譜。

當然還有這樣一點你得明確,因為最初的大致概念就是“以大規模的特殊技術為看點”,所以本來就不是使用了特殊技術的片都叫特攝片的,也更不是只要圓谷英二參加過的片都叫特攝片的。從圓谷英二還在世的時代起,特殊技術在多種多樣的影視作品中運用的例子就已經多了去了,只是作品本身並沒有到能以使用特殊技術的影像為看點、賣點的地步,這也就是上回說的,特殊技術原本的性質就該是輔助性的、幕後性的。而且平成時代以來到進入本世紀至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及新事物導致的觀眾需求標準被抬高,其實嚴格來說,從頭到尾完全不使用特殊技術的影視作品已經不存在了。至於傳統的“特攝片”,適合大規模運用特殊技術的影視,細說起來那分支當然可以有好多,比起“特攝英雄”的範圍廣闊太多了。一旦分太細肯定還能有不同見解,因為這個本來就沒有嚴格的規定給框死,往大了粗略劃分,還就是三大類。

第一類是戰爭片,這毫無疑問是元祖的一系,對會來看到這裡的讀者應該已經是常識的程度了,圓谷英二發明的特殊技術最初能狂刷存在感的領域,就是戰爭電影。第二類是奇幻片,往通俗了說就是那些“假的東西”,卻能用影像表現出來讓觀眾看到。戰爭片實現“存在也不能輕易看到的視覺形象”這一特殊技術的初衷,而奇幻片就是實現另一初衷“現實中不存在的視覺形象”。那這兩類交叉融合一下呢,在現在是假的,但看上去也好像未來什麼時候就成真的了,或者部分實現了,這樣的例子在科技革命後出得太多了,當然就能引發人進一步的遐想。這就是第三類了,科幻片,這類其實最具時代性,可以體現出科技和經濟給生活帶來高速發展期時,人普遍的憧憬、做夢的心態。七十年代以後日本的宏觀發展這方面的話題我就不多扯了,只簡單說一下,所以今天的日本人往往才會看著過去的老片稍微感慨一下“那個日本還充滿夢想的時代”;所以“特攝片”一旦數量壯大自成一類後,在日本這地方徹底變成“兒童片”也是必然的,因為不管怎麼樣還剩什麼人最容易做夢呢,小朋友啊。

戰爭片的系譜:

科幻片的系譜:

奇幻片的系譜:

上面的這些系譜,當然只是最簡潔的、選最具特徵代表性的,而不是什麼全部作品清單這種性質的東西。比作品的系譜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到其中主要製作陣容的系譜,那些人名中所能體現出的一種傳承感。再來放一遍這張《圓谷英二傳承下來的五條系譜》,對照來看說不定會有別樣的效果呢。

那麼下一回我們開始說制度,順便最後為了彌補一下對這篇有點水的緩衝總集篇或許有不滿的觀眾,再來推薦一次這個小短片,時長是一個奧特曼的時間: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合作郵箱:bd@anitama.cn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cc6d69637ce216f2?utm_source=toutiao

但是在平時跟人的日常對話中,對於以“特殊攝影技術”、“特攝技術”、“特攝”這些詞語來全面指代整個“特殊技術”的現象,也照樣不得不妥協,跟著使用。

第六,再嚴格來說,把“特殊技術”擴展全稱為“特殊攝影技術”的做法,也已經是偏離圓谷英二所指的原意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平時雖然口語說“拍電影”,但腦子裡還是清楚的,要製作完成一個電影,當然不是只用拿著攝影機拍攝這單獨一個動作就能完事,這只是其中一道工序。“特殊攝影技術”就也是這個道理,絕不只是“攝影的技術”,再重複一遍,綜合性這一點很重要。

有件事長年在大量奧特曼相關簡介中,對於看奧特曼的人基本上可以算是成常識程度的資訊了:製作奧特系列的圓穀製片廠這個公司,最初前身是在企業成立前十五年,圓谷英二自己設立的一個研究所。那麼下一個問題,他最初設立的那個研究所,叫什麼名字?這個在最初的最初就已經點出過了:特殊映畫技術研究所(圓穀百一十年史第一回),你再重新體會一下圓谷英二本人親自的這個措辭。那個時候日本沒有普及的電視臺和電視劇,沒有錄影帶沒有光碟,更沒有電腦裡的數碼檔和網路視頻,“映畫”這個詞,本身就不是只限定電影院裡在大銀幕上放映的所謂電影,而是泛指了所有影視。

第七,後來圓谷英二出名了,成了“世界的圓谷”,圓穀組的特殊技術擁有了與名演員大明星同等性質的效應,可以成為賣點、宣傳點。也就是說,使用特殊技術製作出的影像其本身,以及打出“特技監督 圓谷英二”這樣的關鍵字為招牌,對一般大眾觀客也有了明確的吸引力。這樣以特殊技術為賣點的、逐漸增加的作品群,便被媒體統稱為“特攝電影”,這就是“特攝”從技術概念的名詞變為一個片種的概念,這個本質性轉變的開始。

第八,圓谷英二逝世後至今,“特攝”這個用語的所指物件走向狹隘化。雖然承認過去存在身為片種的“特攝片”,但說到底圓谷英二逝世後,符合這個片種原本意義的“以使用特殊技術所製作的影像本身為賣點的作品群”,在日本也基本上是寥寥無幾了。現代所說的“特攝”這個用語,更多的完整實質是指“特攝角色”,指有“原本需要用特殊技術表現的虛構角色”登場的片,“特攝英雄”也是其中的一種。甚至不一定要用到特殊技術,哪怕看著像也行,能聯想到也行,也就是如今俗稱的皮套人。

第九,同樣是圓谷英二逝世後至今,“特殊技術”這個用語原本所指的物件呢。當然技術本身存在在那裡,不會消失,而且也沒停止過持續發展、進化出新的形式和模樣。正如圓谷英二所判斷的那樣,沒有終點,只有無限的可能性,像什麼,就像“吳爾羅”。特殊技術的各個方面各自分化出來,再精益求精,也有了隨著時代變化的各自的新稱呼,就像一棵大樹幹開枝散葉的那種形象,就像新吳爾羅尾巴上進化出的第五形態那樣最終發展出多樣的新個體。

所以消失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用語、是稱呼,這種綜合性技術的統稱沒有了,對其發展產物一般不再這樣用詞了。也就是說即使最初圓谷英二所認知的“特殊技術”的無限可能性還確實地在那裡,但人們對其的認知概念已經跟這些詞語沒關係了,大眾所認知的“特攝”已經停滯了,終結了。說“特殊技術”這個詞再也沒人聽得明白你在講什麼莫名其妙的東西,而“特攝”這個詞的含義又已經扭曲,代用的通用稱呼全都沒有。所以在當代容易出現交流障礙,我也的確根本不知道要用什麼詞語來表達這個概念,但是技術本身確實一直存在在那裡。

以前也說過了,無論實寫、作畫、電子,無論攝影階段、合成階段、剪輯階段,無論人來飾演、線來操演、電動機來遙控,無論什麼技法,對圓谷英二來說一貫地是抓到老鼠的貓便是好貓,他一生都在追求這些的完美融合。所以他才會不知道如何形容和定義自己的探索研究方向,只能親自命名一個寬泛到外人會感到莫名其妙的概念,“特殊技術”。再回頭看一遍第一章時就給出的,圓谷英二在一九六三年說的那句話:“將來影視中應該採用電子技術,這樣理想的事情不著手邁進是不行的”,以及為什麼說“動畫的本質也還是特殊技術”。特殊技術的神髓,現在你能體會清楚了嗎,再來不厭其煩地重複一遍:現實中不存在的視覺形象,或存在也不能輕易見到視覺形象,將這種影像實現的影視技術,便是特殊技術。

老實說,我現在已經感到安排失誤了,要是比喻成符合Anitama性質的動畫界用語,這是系列構成的失敗啊。在最初第一章時展示的預定框架目錄中,要是把現在進行中的講概念的這幾個章節再放後面一些,而把正面講明特殊技術的那些章節提前,就更好了。現在這兩章的內容太抽象了,當初我本想著,要說清楚製作現場,有必要先講明概念、理清歷史、解釋制度等等,也就是現在這個《特殊攝影技術的神髓》幾章的內容。但是後來再更細想了,現在醒過來,說製作現場的人員,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確實前提需要先講明這些,但如果純粹說現場的特殊技術則不一定需要了。反而,如果先對當時現場使用的各種技術的實際模樣心裡有數,還能有助於理解現在講的這些抽象玩意兒,於是我現在只能建議讀者了,以後記得再又回過頭來重新細讀現在的內容。

如果還原到“特攝片”本來的所指物件這一步,也就是“以大規模的特殊技術為看點的影視作品”,那這樣的作品發展出怎樣的系譜,實際也就是意味著,特殊技術所能運用的題材和類型有多廣闊的可能性。我在隔壁寫東映集團兒童片的系譜時,一旦不是動畫,的確也都限定在東映超級英雄、東映皮套人之類的這些玩意兒了。然而實質上只有在這邊的專題,只有在追溯到“特攝”的本源,圓谷英二以及他所培育的圓穀組、東寶系這些概念時,當代人才有可能真的看到“特攝”的系譜,而不是平時號稱特攝而實際只限定於“特攝角色”或“特攝英雄”的系譜。

當然還有這樣一點你得明確,因為最初的大致概念就是“以大規模的特殊技術為看點”,所以本來就不是使用了特殊技術的片都叫特攝片的,也更不是只要圓谷英二參加過的片都叫特攝片的。從圓谷英二還在世的時代起,特殊技術在多種多樣的影視作品中運用的例子就已經多了去了,只是作品本身並沒有到能以使用特殊技術的影像為看點、賣點的地步,這也就是上回說的,特殊技術原本的性質就該是輔助性的、幕後性的。而且平成時代以來到進入本世紀至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及新事物導致的觀眾需求標準被抬高,其實嚴格來說,從頭到尾完全不使用特殊技術的影視作品已經不存在了。至於傳統的“特攝片”,適合大規模運用特殊技術的影視,細說起來那分支當然可以有好多,比起“特攝英雄”的範圍廣闊太多了。一旦分太細肯定還能有不同見解,因為這個本來就沒有嚴格的規定給框死,往大了粗略劃分,還就是三大類。

第一類是戰爭片,這毫無疑問是元祖的一系,對會來看到這裡的讀者應該已經是常識的程度了,圓谷英二發明的特殊技術最初能狂刷存在感的領域,就是戰爭電影。第二類是奇幻片,往通俗了說就是那些“假的東西”,卻能用影像表現出來讓觀眾看到。戰爭片實現“存在也不能輕易看到的視覺形象”這一特殊技術的初衷,而奇幻片就是實現另一初衷“現實中不存在的視覺形象”。那這兩類交叉融合一下呢,在現在是假的,但看上去也好像未來什麼時候就成真的了,或者部分實現了,這樣的例子在科技革命後出得太多了,當然就能引發人進一步的遐想。這就是第三類了,科幻片,這類其實最具時代性,可以體現出科技和經濟給生活帶來高速發展期時,人普遍的憧憬、做夢的心態。七十年代以後日本的宏觀發展這方面的話題我就不多扯了,只簡單說一下,所以今天的日本人往往才會看著過去的老片稍微感慨一下“那個日本還充滿夢想的時代”;所以“特攝片”一旦數量壯大自成一類後,在日本這地方徹底變成“兒童片”也是必然的,因為不管怎麼樣還剩什麼人最容易做夢呢,小朋友啊。

戰爭片的系譜:

科幻片的系譜:

奇幻片的系譜:

上面的這些系譜,當然只是最簡潔的、選最具特徵代表性的,而不是什麼全部作品清單這種性質的東西。比作品的系譜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到其中主要製作陣容的系譜,那些人名中所能體現出的一種傳承感。再來放一遍這張《圓谷英二傳承下來的五條系譜》,對照來看說不定會有別樣的效果呢。

那麼下一回我們開始說制度,順便最後為了彌補一下對這篇有點水的緩衝總集篇或許有不滿的觀眾,再來推薦一次這個小短片,時長是一個奧特曼的時間: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合作郵箱:bd@anitama.cn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cc6d69637ce216f2?utm_source=toutiao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