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星火”點燃“內迴圈” 一家油茶企業的綠色發展觀

本報記者 胡光華

6年前, 劉小平心裡便有個圖景:山上茶果累累, 山下機器隆隆, 每一粒油茶籽被“吃幹榨盡”, 發揮最大效益。 6年後, 這幅圖景成為現實, 企業走上內迴圈發展之路:油茶果榨油—茶籽殼種菇—菌渣制有機肥—有機肥施茶樹。 一路走來曲折起伏, 成功靠的是科技創新、綠色發展。

2010年建設高產油茶基地時, 江西星火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平定了個目標:用工業化理念搞林業, 建設集油茶良種繁育、豐產栽培、技術研發、精深加工、生態旅遊為一體的星火油茶產業科技園。 “走科技、綠色、迴圈發展路,

才是油茶產業最好的出路。 ”劉小平說。

走進位於宜春市袁州區西村鎮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只見星火油茶產業科技園的核心區內草碧花新、湖光粼粼、亭台樓榭、移步是景。 核心區主要是辦公樓、精深加工區、產品研發區、生態旅遊區, 1.6萬畝油茶豐產栽培示範基地則分佈在袁州區西村、新田兩個鄉鎮。

高產油茶林是星火之基。 公司一開始就把豐產栽培作為基礎工程, 收集良種資源、轉化科研成果、擴大示範基地。 目前, 公司搜集保存油茶特色種質資源86份, 成為全省收集最多、最具育種價值的油茶種質資源保存基地;與省內外高校、科研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成為全省油茶產業科技創新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標準建設的1.6萬畝油茶林,

去年畝產量已達450公斤, 林下栽植金銀花等中藥材2000畝, 產值200多萬元。

“再過兩年油茶陸續進入盛產期, 公司就有足夠的本錢了, 內迴圈產業鏈將更加有力。 ”公司副總經理易世平欣喜地說。 他領著記者到星火油茶產業科技園核心區走訪。 在一片火熱的工地旁, 據易介紹, 這是年產3000噸壓榨茶油的生物科技公司, 今年7月投產後, 將解決油茶籽加工難題, 不再賣鮮果或委託加工了。 這樣不僅增加了效益, 還能更好地利用油茶籽殼。

油茶籽殼有何用?在飛龍實業負責人龍麗萍眼裡可是個寶貝。 2013年, 星火投資成立飛龍實業, 主要轉化利用茶果處理後的茶籽殼, 並將食用菌研究專家龍麗萍挖了過來。 “油茶籽殼組織類似於海綿體,

含茶皂素、單甯等成分, 是生產海鮮菇非常好的基質。 利用油茶籽殼培育海鮮菇技術, 使菇產量提高了15%, 氨基酸含量提高了50%, 碳水化合物提高了15%, 培養週期縮短30天以上, 每噸成本降低19%左右。 ”龍麗萍說, 該技術去年5月獲得國家專利。

據悉, 1公斤油茶籽殼產0.6公斤海鮮菇, 按年設計產能2000噸海鮮菇算, 每年可消化油茶籽殼3000多噸, 把星火的茶籽殼都“吃掉”。 今年, 海鮮菇產量可達1200噸, 產值約1200萬元。

飛龍實業不遠處, 就是利用海鮮菇菌包渣生產有機肥的輝煌科技公司。 生產1公斤海鮮菇, 會產生1.6公斤菌渣廢料。 菌渣中以油茶籽殼為主, 是生產油茶專用肥的很好原料。 去年4月, 星火成立輝煌科技公司, 開發了新田岸系列生物有機肥,

設計年產能5萬噸。 目前生產油茶專用肥、水果樹木肥, 首條生產線去年10月投產以來, 滿負荷運轉, 今年能達到2萬多噸。

星火的內迴圈格局已形成, 產業效益不斷增加。 這都是科技引領的成果, 去年該公司建起了科研大樓, 設有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林業科學院、中科院青島分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博士工作室。 油茶綜合迴圈利用, 就是這支創新團隊努力的結果。

星火還把生態旅遊納入產業迴圈圈, 將油茶產業科技園核心區建成油茶生態觀光、休閒養生、文化傳播的示範視窗。 如今, 園林式的生態景觀區建起來了, 星火油茶文化博物館建起來了, 每到週末, 不少遊人慕名而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