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絲路故事|伊拉克的“南泥灣”——來自底格裡斯河畔的思念

“河流、大木船以及草編的小舟全都顛簸起伏/但是那兒有綠色的欄杆, 閃爍著水靈靈的光。 ” 這首由伊拉克詩人薩迪·尤瑟夫創作的詩句,

如今也閃爍在上海電力赴伊拉克員工的心頭。

伊拉克, 曾經以巴比倫王國的輝煌躋身于四大文明古國之列, 現在又以戰亂頻發佔據著世界媒體的版面, 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真切感知巨大的反差。

位於伊拉克底格裡斯河畔的華事德電廠, 就有一群來自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電力”)的員工, 自2012年以來, 他們用精湛的技術和優秀的管理, 擔負該廠一期四台330MW和二期兩台600MW的運行和維護工作, 向伊拉克提供了占全國電量四分之一的電力供應, 為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和社會民生恢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這片遠離祖國和親人6300多公里的國土上, 員工們一茬接一茬地展示著中國工人的智慧、力量和風采,

一輪接一輪地把“拼搏奮鬥”、“為國爭光”和“舍小家顧大家”等口號, 變成了支撐他們在艱苦環境下不斷創造奇跡的正能量。

五味雜陳的“新鮮感”

從上海到伊拉克, 必須先到阿布達比, 然後轉機去巴格達, 再乘坐三個多小時的汽車, 才能抵達傳說中的“華事德”, 全程需要二十多小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 舷窗下綠洲變為大海, 大海變為戈壁沙漠, 打消了遠行伊拉克的好奇心, 疲倦催生起陣陣莫名的失落。 登機前領導和同事送別的寒暄, 手機那頭父母親人的叮囑言猶在耳, 但是在飛機的轟鳴聲中, 只剩下陌生的風景、陌生的面孔和各種奇怪的語言。

眾所周知, 伊拉克是戰地, 武裝衝突和恐怖襲擊不斷,

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從巴格達機場到華士德電廠的道路兩邊豎立著防彈用的水泥擋板, 兩輛武裝皮卡一前一後護送裝載員工的車輛, 到處都可見的機槍、坦克和每個路口荷槍實彈的士兵, 讓久沐和平的中國員工難免有些緊張。

不過, 2014年7月去那裡工作的許浩十分淡定,“極端組織在幾百公里外折騰, 巴格達有政府軍保衛和美軍協防, 沒啥好過度擔心的。 倒是這裡的高溫, 它才是我最大的‘敵人’!”是啊, 夏季抵達的員工, 他們對伊拉克的“炎炎夏日”有切膚感受。

當地夏天的氣溫比上海高10℃, 就算戴上墨鏡, 強烈的紫外線也讓人不敢抬頭望天, 並且明顯感覺得到熱浪滾到皮膚上的燒灼感。 “最高溫度可以達到60℃, 烤塊牛排都能熟!”有員工感慨,

“每天去趟工地, 工作服濕了幹, 幹了濕。 最要命的是這裡缺水, 飲水都成問題, 更別說洗澡洗衣服了。 ”別看底格裡斯河就在身邊, 卻只能望“河“興歎, 隔一兩天就要停水, 有時候三天不來水, 由於洗不上澡和衣服, 身上散發異味, 員工們打趣說, 真該在國內買些香水帶來。

華事德地處偏僻的祖巴蒂耶鎮, 電廠剛建成時, 環境髒亂, 青蛙王子、蜘蛛俠和壁虎們隨處可見, 還特別“好客”, 時不時地不請自來, 造訪簡易房裡遠道而來的中國朋友。

由於戰爭, 伊拉克物資匱乏, 再加上船期、通關和當地穆斯林節日等諸多因素, 造成藥品、食物和其他日用品一度嚴重短缺, 甚至不得不到兄弟單位撤離後留下的堆場裡淘桌椅和蚊帳。

伊拉克的“南泥灣”

南泥灣, 位於中國陝西省境內, 1941年, 八路軍359旅在此開展了著名的生產運動, 誕生了以“自立根生、發奮圖強”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 不過, 這和遠在伊拉克的華士德電廠有啥關係呢?

當然有!

袖珍田壟綠意盎然, 生活區草雞覓食, 鴨子叫喚, 小狗撒歡, 一派江南田園景色, 這是員工們自力更生的成果, 他們用擅長“伺候”發電設備的雙手幹起了農活, 把從國內帶來的蔬菜種子播撒到伊拉克的土地上, 利用業餘時間澆水、施肥、除草, 各種綠色蔬菜長勢喜人。

豢養的雞原本想改善伙食, 可看到它們每天都下蛋, 大夥兒又於心不忍了。 尤其是那只伊拉克田園犬, 更是得到了眾多主人的寵愛, 誰都喜歡拿東西喂它, “照這樣喂法, 這小傢伙准保得肥胖症!”

員工門個個都是專業技術上的好手,生活中也不乏身懷絕技的高手。就說吳睿斌吧,幾塊板子幾根釘,被他敲敲打打就成了桌子板凳,專案部的造型各異的電腦桌都是他的傑作,有帶棱角的,有曲線的,有帶抽屜的,也有分隔層的。為此,他得了個“敲師傅”的綽號,“敲師傅”木工活做得好,廚藝也棒,切、炒、燉、煮樣樣精通,還常幫廚師長包春捲,做湯圓。

在上海電力關心支持下,如今的“南泥灣”今非昔比了,各種設施已經“鳥槍換炮”――廠內豎起了網路基站塔,開通了衛星電視,建起了華事德QQ生活群,安裝了室外健身器材,成立了醫務室。生活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搬遷垃圾坑,重排污水管道,自製了遮陽篷,還給空調外機的降熱噴淋裝置。為此,華事德項目運行部獲得了“全國模範職工小家”稱號。

員工們都說“愁眉苦臉是一天,樂觀向上也是一天”,正是有了這種直面困難的樂觀態度,“伊拉克很艱苦,‘南泥灣’很幸福。”

在華士德電廠,上海電力的員工們把集團公司王炳華董事長提倡的“奮鬥者精神”和上海電力“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千言萬語”的三千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

凝心聚力的“中國紅”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總書記的話,既可以用來關照國家電投恢宏的事業,也可以用來關照“傳承、創新、卓越”的上海電力。在伊拉克華事德電廠,上海電力的員工都是這樣的人!

他們用行動傳承著“離鄉離土不離黨,扛著紅旗闖市場”的諾言,身在異國他鄉,這可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

中國員工工作服的袖管上都貼有一塊鮮豔的五星紅旗,這面小小的國旗,是他們最珍貴的東西,伊拉克員工十分稀罕,常向那些工作期滿回國的中國同事要,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這怎麼可以隨便送人,這是我的命呢!”員工們私下裡說。每年國慶日,大家排成整齊的隊伍,對著從國內帶去的國旗唱國歌,在華事德的簡易房內,瓦楞板上張貼這黨旗和入黨誓詞,這裡成為全體黨員的神聖之地。

每逢“七一”黨的生日,黨員們把鮮豔的黨旗展開在底格裡斯河畔的晨曦中,莊嚴地舉起右拳,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這舉動早已超越了形式,它已經融入到員工和黨員的血液中,國旗和黨旗,把“為國爭光”、“為黨爭光”鐫刻進了最樸質的情感中。

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伊拉克,上海電力的員工們把華事德電廠建成了一個運行安全、管理高效、效益突出的現代化電廠,贏得了時任伊拉克電力部長凱利姆先生的讚譽,中國駐伊拉克大使倪堅稱讚它“是中伊兩國人民友好互助的體現”。

上海電力的員工們還把創新帶到了伊拉克,通過技術革新和調整運行方式,解決了因伊拉克電網頻率過低造成鍋爐燃燒不充分,造成煙囪黑煙滾滾的老大難問題。在對華士德電廠進行第一次規範化標準檢修時,大家不分專業、不分晝夜,有的員工甚至放棄了回國休假,僅用半年時間就成功完成了6台機組的檢修,使機組的平均負荷率達到90%,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還為業主方培訓了150名伊拉克籍員工,使他們掌握了先進的電廠運行和管理技術。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伊拉克人民記住了中國,記住了國家電投。

“大後方”:力量的源泉

自2012年送第一批員工赴海外開始,上海電力就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有員工遠赴海外或從海外歸來,公司領導必定去機場迎送,風雨無阻,雷打不動。

為了有序、有力地執行“走出去”戰略,上海電力舉全公司之力,聚全公司之智,全方位地支援華事德電廠的各項工作。公司在系統內大範圍調配赴外員工,保證了海外員工33%的人員替換率。人事部門主動向上級建言獻策,國家電投集思廣益,及時修訂海外薪酬制度――伊拉克地區類別從四類調整為七類,對職級係數設置進行了調整,並進一步細化了海齡補貼標準,充分調動境外人員工作積極性。

上海電力和各輸送單位成立的志願者服務隊,不僅給每個涉外家庭建立了家庭資訊檔案,由專人負責外派員工的後勤保障工作,並向赴海外員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穩定了“軍心”,也讓員工家屬放心。

身臨其境方知員工迫切,雙手緊握才見情深意切。上海電力董事長兩次親赴華事德電廠看望員工,自那以後,上海電力黨政班子人員先後抵達華事德電廠,給大家帶去國內同事們的慰問,這讓奮鬥在海外的員工們興高采烈,他們用最質樸的方式歡迎遠道而來的祖國親人――採摘親自種的蔬菜,宰殺親自豢養的雞鴨,拿出平時捨不得喝的酒(伊拉克是穆斯林國家,酒是稀罕物),歡聚一堂,誠摯的祝福和真誠的感謝交織在一起,全化作彼此眼中閃爍的淚水。“這是我們最歡樂的時刻!這裡雖然艱苦,但是我們從不感到孤獨!”

2016年,又到中秋佳節,底格裡斯河上明月高懸,第三次遠赴伊拉克的上海電力董事長和員工們共同唱起《我的中國心》,正如歌詞一樣,上海電力的海外員工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心系著自己的家庭、心系著自己的企業、心系著自己的國家,他們是上海電力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國家電投上海電力 顧鴻繼

這小傢伙准保得肥胖症!”

員工門個個都是專業技術上的好手,生活中也不乏身懷絕技的高手。就說吳睿斌吧,幾塊板子幾根釘,被他敲敲打打就成了桌子板凳,專案部的造型各異的電腦桌都是他的傑作,有帶棱角的,有曲線的,有帶抽屜的,也有分隔層的。為此,他得了個“敲師傅”的綽號,“敲師傅”木工活做得好,廚藝也棒,切、炒、燉、煮樣樣精通,還常幫廚師長包春捲,做湯圓。

在上海電力關心支持下,如今的“南泥灣”今非昔比了,各種設施已經“鳥槍換炮”――廠內豎起了網路基站塔,開通了衛星電視,建起了華事德QQ生活群,安裝了室外健身器材,成立了醫務室。生活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搬遷垃圾坑,重排污水管道,自製了遮陽篷,還給空調外機的降熱噴淋裝置。為此,華事德項目運行部獲得了“全國模範職工小家”稱號。

員工們都說“愁眉苦臉是一天,樂觀向上也是一天”,正是有了這種直面困難的樂觀態度,“伊拉克很艱苦,‘南泥灣’很幸福。”

在華士德電廠,上海電力的員工們把集團公司王炳華董事長提倡的“奮鬥者精神”和上海電力“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千言萬語”的三千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

凝心聚力的“中國紅”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總書記的話,既可以用來關照國家電投恢宏的事業,也可以用來關照“傳承、創新、卓越”的上海電力。在伊拉克華事德電廠,上海電力的員工都是這樣的人!

他們用行動傳承著“離鄉離土不離黨,扛著紅旗闖市場”的諾言,身在異國他鄉,這可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

中國員工工作服的袖管上都貼有一塊鮮豔的五星紅旗,這面小小的國旗,是他們最珍貴的東西,伊拉克員工十分稀罕,常向那些工作期滿回國的中國同事要,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這怎麼可以隨便送人,這是我的命呢!”員工們私下裡說。每年國慶日,大家排成整齊的隊伍,對著從國內帶去的國旗唱國歌,在華事德的簡易房內,瓦楞板上張貼這黨旗和入黨誓詞,這裡成為全體黨員的神聖之地。

每逢“七一”黨的生日,黨員們把鮮豔的黨旗展開在底格裡斯河畔的晨曦中,莊嚴地舉起右拳,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這舉動早已超越了形式,它已經融入到員工和黨員的血液中,國旗和黨旗,把“為國爭光”、“為黨爭光”鐫刻進了最樸質的情感中。

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伊拉克,上海電力的員工們把華事德電廠建成了一個運行安全、管理高效、效益突出的現代化電廠,贏得了時任伊拉克電力部長凱利姆先生的讚譽,中國駐伊拉克大使倪堅稱讚它“是中伊兩國人民友好互助的體現”。

上海電力的員工們還把創新帶到了伊拉克,通過技術革新和調整運行方式,解決了因伊拉克電網頻率過低造成鍋爐燃燒不充分,造成煙囪黑煙滾滾的老大難問題。在對華士德電廠進行第一次規範化標準檢修時,大家不分專業、不分晝夜,有的員工甚至放棄了回國休假,僅用半年時間就成功完成了6台機組的檢修,使機組的平均負荷率達到90%,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還為業主方培訓了150名伊拉克籍員工,使他們掌握了先進的電廠運行和管理技術。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伊拉克人民記住了中國,記住了國家電投。

“大後方”:力量的源泉

自2012年送第一批員工赴海外開始,上海電力就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有員工遠赴海外或從海外歸來,公司領導必定去機場迎送,風雨無阻,雷打不動。

為了有序、有力地執行“走出去”戰略,上海電力舉全公司之力,聚全公司之智,全方位地支援華事德電廠的各項工作。公司在系統內大範圍調配赴外員工,保證了海外員工33%的人員替換率。人事部門主動向上級建言獻策,國家電投集思廣益,及時修訂海外薪酬制度――伊拉克地區類別從四類調整為七類,對職級係數設置進行了調整,並進一步細化了海齡補貼標準,充分調動境外人員工作積極性。

上海電力和各輸送單位成立的志願者服務隊,不僅給每個涉外家庭建立了家庭資訊檔案,由專人負責外派員工的後勤保障工作,並向赴海外員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穩定了“軍心”,也讓員工家屬放心。

身臨其境方知員工迫切,雙手緊握才見情深意切。上海電力董事長兩次親赴華事德電廠看望員工,自那以後,上海電力黨政班子人員先後抵達華事德電廠,給大家帶去國內同事們的慰問,這讓奮鬥在海外的員工們興高采烈,他們用最質樸的方式歡迎遠道而來的祖國親人――採摘親自種的蔬菜,宰殺親自豢養的雞鴨,拿出平時捨不得喝的酒(伊拉克是穆斯林國家,酒是稀罕物),歡聚一堂,誠摯的祝福和真誠的感謝交織在一起,全化作彼此眼中閃爍的淚水。“這是我們最歡樂的時刻!這裡雖然艱苦,但是我們從不感到孤獨!”

2016年,又到中秋佳節,底格裡斯河上明月高懸,第三次遠赴伊拉克的上海電力董事長和員工們共同唱起《我的中國心》,正如歌詞一樣,上海電力的海外員工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心系著自己的家庭、心系著自己的企業、心系著自己的國家,他們是上海電力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國家電投上海電力 顧鴻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