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不等不靠 不尤不怨 湘潭窮家女走出種菇致富路

湘潭線上5月16日訊父母早逝、三個妹妹需要照顧、孩子年幼, 而家裡一貧如洗……十多年前, 壓在岳塘區荷塘街道竹埠村新屋組馮軍霞身上的擔子不輕。 慶倖的是, 她和丈夫不等不靠, 好學苦幹, 走出了一條種菇創業的脫貧致富路。 眼下, 嘗到創業甜頭的馮軍霞又忙著轉型了, 不僅種蘑菇, 還嘗試著種起了出口蔬菜。

“大姐大”撐起一個家

40多歲的馮軍霞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 在家裡排行老大, 下面還有三個妹妹。 上個世紀末, 父母雙雙因病離世, 年僅20多歲的馮軍霞承擔起了照顧三個妹妹的重擔。

“父母治病欠了不少外債,

當時最小的妹妹才15歲, ”回想起那時的境況, 馮軍霞也不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 為了能儘早還清債務, 她每個月從200多元的工資裡拿200元還債, 剩餘的錢則負擔四姊妹的生活, 最少的一個月僅剩20元開支。

靠著節衣縮食, 馮軍霞慢慢還清了債務。 2000年, 她有了自己的小家, 為了能照顧好三個妹妹, 婚後, 她和丈夫住在娘家。

苦學技術 找准致富路

婚後, 馮軍霞有了孩子, 年幼的孩子和妹妹們都需要照顧, 馮軍霞便和丈夫商量著, 學點什麼技術, 既能照顧家裡, 又能補貼家用。 想來想去, 夫妻倆決定學習種植蘑菇。

種植食用菌菇並不簡單, 怎麼擺菌棒, 怎麼注水, 怎麼疏苗, 何時採摘養菌, 環環相扣, 來不得半點馬虎, 稍有不慎, 便有可能影響到下一茬出菇情況。

作為一個“門外漢”, 馮軍霞深知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摸索才能取得成功。 她買來大量書籍, 自主學習種植技術, 對每一個環節都小心翼翼, 精益求精。 在馮軍霞家裡, 我們看到了不少專業期刊, 以及《食用菌》、《平菇的栽培技術》等書, 這些書本裡很多地方都被她做了標記。 功夫不負有心人, 她終於成功培育出蘑菇並推向了市場。 自己的付出獲得了回報, 馮軍霞心裡樂開了花。

種植蘑菇是技術活, 也是辛苦活, 作息時間很不規律。 馮軍霞告訴我們, 每天晚上11點, 她便要起床摘蘑菇。 蘑菇的產量不定, 多則上百斤, 少則幾十斤。 產量較多時, 她和丈夫整晚都沒得睡, 得抓緊採收蘑菇, 無論如何得趕在次日淩晨3點之前用三輪車將新鮮的鳳尾菇送往農貿市場。

一路摸爬滾打, 不出幾年, 馮軍霞成了當地有名的蘑菇種植能手。 鄉親們看到她種蘑菇很有一套, 經常來向她請教, 樂善好施的馮軍霞總是積極熱情地給予幫助。 她說:“我當初苦學蘑菇種植技術, 就是為了早日實現脫貧致富, 鄉親們也和我一樣, 都是為了生活過得更好。 ”

遭遇挫折 樂觀面對

隨著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 幾年之後, 馮軍霞夫婦種植蘑菇的規模擴大到十幾畝。 然而, 2008年的那場冰災把她家十幾畝大棚全部壓垮, 家裡的投入全部化為烏有, 看著被冰雪壓垮的大棚, 馮軍霞欲哭無淚。 慶倖的是當時岳塘區政府、荷塘鄉(現合併為荷塘街道)、村裡以及親友們得知情況後,

紛紛對她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幫助他們渡難關。

不服輸的馮軍霞再次勇敢地站起來, 她一方面想著怎樣把種植蘑菇的場地再建立起來, 另一方面也開始探索新的出路。 一番考察和斟酌之後, 種植蔬菜成了她的新目標。 就這樣, 馮軍霞一邊繼續幹著老本行種蘑菇, 一邊學習起了蔬菜種植技術。 好學的她慢慢積累了些蔬菜種植經驗, 今年, 她又準備嘗試種植出口蔬菜了, 致富大門再次向她打開。

“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雙手爭取的, 光等光靠永遠致不了富。 ”奮鬥了這麼些年, 馮軍霞不禁感慨。

>>返回湘潭線上首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