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朽之地紐約街頭黑白狂想

圖/pari dukovic 文/那誰 兜兜

紐約和我一樣, 有副永遠喝高了的樣子。 它似乎總在傍晚醒來, 於是街道高樓和地下鐵都成了高感光度下的場景,

彰顯著粗糙的黑白顆粒。 而紐約人, 他們就像五線譜上的黑白音符一般, 曲調之後, 瞬間隱沒於城市的某個角落。

Apple, 人人都想咬一口

爵士樂一統天下的時代裡, 有個樂手大唱:“成功樹上蘋果何其多, 但如果你挑中紐約市, 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蘋果!”

人人都想來這裡謀生, 就像人人都嚮往在這裡享受。 雜貨店裡的小夥子穿著紅色的圍裙抱怨著天氣太熱, 手腳麻利的墨西哥夥計在三明治店裡幫忙, 樓下的鄰居是個喜歡做壽司的日本老太太, 來了紐約這麼多年, 依然喜歡把臉塗得慘白嘴唇豔粉, 而公司裡的中國同事有時候會帶著好吃的中國飯菜來加班。 老實說, 他們的手藝確實比唐人街飯館裡的更讓人覺得怪異而可口。

在紐約這個巨大的“蘋果”裡面, 混雜著不同的口音和宗教氣息, 而今, “大蘋果”被不同的種族和文化所染指, 被生活在這裡的來自180個國家的1800萬人口所吞噬。 即便來過的人都說紐約是地獄, 但是他們依然同時說著紐約也是天堂, 無論對於什麼膚色什麼宗教信仰的人來說, 紐約就像一個你想加入的家庭, 即便她遲遲不肯向你招手你卻能依然保持著剛下飛機的熱情。 就算是無數人站在時代廣場上咒駡著紐約的種種, 卻依然每天有無數人來到這裡, 他們可以拋棄家鄉的安穩, 在這裡過著不安定的生活, 只是為了來這大蘋果裡分一杯羹, 這羹湯無論吃到嘴裡什麼味道, 反正人人都想來那麼一口。

赤紅色花苞亭亭立於浮萍間,

在陽光下孕育著深夜的再一次華麗綻放。

就在一車人被窗外的田園牧歌式

美景灌得醺醺然的時候, 柏油路走到了盡頭。

嚮導停下了車, 指著跨在前路的巨型木牌告訴我們:真正的旅途開始了。

這裡無論是地鐵、街道或是刺眼的陽光都充斥著粗糲質感,

滿是衝撞與不穩定, 這是一個黑白博弈的世界

Black or white,這裡非黑即白

不得不承認, 紐約的色彩美輪美奐, 無數攝影師喜歡用超過色彩飽和度的強烈對比來體現這座城市的斑斕, 是的, 就像平時人們看到的紐約, 超高的摩天大樓、超快的生活節奏、但是我總是執著地使用黑白, 因為這是個愛恨分明的地方, 非黑即白是我的敘述方式, 就好像紐約的地鐵, 牆上到處是糊塗亂抹, 撲鼻一股尿臊味, 鋼樑上滴著鏽水, 軌道間躺著死老鼠, 有頭有臉的人們都羞于談及這些。 你的腳踏在那磨得凹凸不平的水泥地板上, 只要一抬頭, 就看見地下鐵過道的頂部永遠都保有的黑色而油膩的花紋, 鼻腔充斥著油膩膩的味道,

或者, 你假裝不在乎這裡的一切, 瀟灑地踩著高跟鞋踏在鐵皮包裹的臺階上和每天三百五十萬人一起分享這地鐵裡的不良空氣。 但是, 這個髒兮兮亂糟糟的鋼鐵怪物卻是全世界運載效率最高的一個公共交通系統, 它幾乎覆蓋市區每個角落、票價便宜、准點守時、永不停歇。

但是, 當你穿過髒肮不堪的地下, 隨著燈火走到第六大道的時候, 你簡直難以想像剛才是從一個什麼境況裡香汗淋漓地奮鬥過。 西四十二街與百老匯的交會處, 時代廣場的心臟地帶會讓你目不暇接, 那裡的燈光似乎總是亮著, 就像一個信仰, 對, 或許變幻的霓虹燈就是紐約的一種信仰。 巨型電子板每一秒帶來不同的消費資訊, 而每一個重要的日子, 紐約客便在聚在這裡倒數狂歡,電子板的每一個電子單元裡面似乎都藏著個扭動的靈魂,不停變換身姿和顏色,窺探者人類的表情。

一路走在第五大道的車水馬龍中,你會看見全世界最頂級的名牌像站街的女人擠在一起向你賣弄風騷,每一個都風情萬種讓你欲罷不能。“雍容華貴,霸氣逼人”,這樣的詞彙會呼啦啦地湧在喉頭,甜絲絲的,卻帶著點血腥的味道,沒錯,簡直就是奢侈品的集中營,你簡直要被那些絲綢皮革外面的金屬配件晃瞎了眼睛。每一塊地磚,每一塊櫥窗玻璃都在散發著奢靡繁華的上流社會氣質。

拐角處的咖啡店推門進來的女人有點眼熟,大概是在哪個電影裡出現過吧,不過一杯下午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可選項?不麻煩顯不出貴族氣嗎?再往上城走,金碧輝煌的大宅子豎在那裡,連僕人的制服都是熨平成007般的妥貼。紐約是如此的光鮮像一塊鑲滿了寶石的表,永不停歇地旋轉,有權有勢的人們在一個如此擁擠的城市相安無事地好好過活,簡直就是個奇跡。

離曼哈頓越來越遠的紐約的另一面,夜上濃妝之際,白天還是充滿嘻哈說唱的布魯克林的狹窄角落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無數想要拼命實現夢想的年輕人,沉淪毒海的癮君子,生活困迫的單身母親,他們的故事像暗黑色的綢帶在天空飄浮,空氣裡總有著類似於歎息的味道,他們清貧、節衣縮食、他們在位於第八街第二大道附近的黑市購物,那裡可是買東西最便宜的地方。開市只等天黑,賣主清一色都是窮人,而賣的全部是來路不明的黑貨,這點,彼此心知肚明,所以,紐約有富人的金碧輝煌,也有窮人心照不宣。

換件襯衫,抄起一台老膠片相機,

我一溜煙擠進街道上的人流中,

然後隱沒在這個城市裡。

任你走遍千山萬水,紐約一樣讓你看不明白。

24小時運營的地鐵和不間斷的人流,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永不腐朽的動力

許多人在飛機降落的那一刻就決心要做一個紐約客

往上城走,金碧輝煌的大宅子豎在那裡,連僕人的制服都是熨平成007般的妥貼

相比美國的其他城市,紐約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更缺乏信任

Ideal,理想主義者的燈火

“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業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著自由的燈火。” 這是美國女詩人艾瑪·娜莎羅其 (Emma Lazarus)寫的一首詩,它鐫刻在自由女神像花崗岩構築的神像基座上。多少人一踏上美國的土地就巴不得去哈德遜河口看自由女神像,仿佛只有看到了自由女神才算是真的能觸摸到美國的脈搏。

走在尋求自由之路上的領頭人,無疑是一群藝術家、理想主義者甚至工聯分子。很多人都以為紐約的“文藝之心”在百老匯,其實時代廣場旁邊就是劇院區,也就是所謂的“百老匯”。“百老匯”僅僅是紐約的一個叫 “Broadway”的街道的音譯,而並非“百老匯劇院”這樣真的存在有實體,它其實是指劇院區那些靠近“Broadway”這條街的很多劇院而已。這些劇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富麗堂皇,都是在路邊的高樓大廈的底部,從街道到裡面的劇場僅僅有一個小小的等待區域,沒有寬闊的大廳。不少劇院都上演歌舞劇、音樂劇和話劇,這裡的確是紐約生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紐約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社區是紐約文化的一大亮點,每一個文化社區都有它獨特的風格。格林威治文化社區是大牌作家、演員居住的地方,也分佈著許多的娛樂場所,是一個聖地,也是美國畫派起源的地方。眾多的文藝小青年,文藝大家都聚集在這裡。哈姆雷特文化社區,是一個具有兩大文化特徵的地方,是黑人文化的天下,也代表了紐約的文化,在這裡黑人有自己的發言權。還有義大利人的駐紮地小義大利文化社區,這裡是義大利文化繁衍生息的所在。

上個世紀末,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盛極一時,可悲的是,這裡後來變成了旅遊區,傻乎乎地圍滿了各地來的遊客,簡直就像瞻仰墓地。於是,藝術家們搬到了更窮的蘇荷區(SOHO,即SouthofHoustonStreet),把這個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滿是廢棄廠房的社區變成了 Loft生活方式的發源地。而隨之而來的是更貴的咖啡,漲價的房租和無數的商業品牌,銅臭氣越來越重,逼得窮困的藝術家再次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搬家,於是東村 (East Village) 成為20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的朋克一族的聚集地。東村的空氣裡飄蕩著太多的口號,通俗藝術、反戰示威、地下電影、性解放運動、另類報刊以及搖滾樂,它成為了朋克精神的朝聖地。

當藝術遇上無政府主義的混亂就會吸引更多年輕叛逆的靈魂。廢棄的老樓裡,容納了許多不得志的年輕藝術家,每天聚集在一起玩耍、閒談、聚會、抽煙或吸大麻,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不得不下決心進行改造,於是他們又被迫離去,沒有血與淚的反抗活動,只是聚在一起,守著他們心裡那段昏黃不定的時光。

在爆破的轟鳴聲中化作塵埃不僅是東村破舊的老房,與它們一同離去的,還有滿牆的塗鴉、著名的火星酒吧和酒吧裡“世界上最骯髒的廁所”,以及棲身其中不付房租也沒有產權的租客。取而代之的,是摩登的新式大廈,整潔、明亮、便捷,身家清白,沒有記憶也沒有負擔。當然,最初的住戶還是會返回這裡,只不過他們的鄰居不會再是一群窮得叮噹響的藝術家,過去家園裡的人與事都將隨著時間的流逝愈走愈遠。也許這裡很快也會被無性格的中產階級們所蠶食,而那些曾在這裡留下氣味的年輕的、流浪的人們會再次尋找一個新的據點。

物質的腳步永遠都跟在藝術和自由身後,藝術家們不斷追尋自由,而物質在一路逼迫他們。但社會屬性的腳步逼迫得越緊,他們反而越會尋找自由。這就像一個悖論,雙方都不服輸,一直博弈,像黑與白不能相容,像光與影一樣你追我趕。

是的,紐約是一個看起來能滿足任何欲望的城市,在這裡有太多的選擇:如果你不介意煩躁的司機不停地按著喇叭,如果你不介意高額的計程車費,那麼你可以坐著它標誌性的黃色計程車堵在時代廣場周邊的馬路上;你也可以在第五大道憋著邂逅好萊塢明星,可以和在下東區酒吧裡喝得爛醉的藝術家勾肩搭背;可以西裝革履左手咖啡右手公事包在冒著尾氣的小汽車長陣中左右突圍,任摩天大樓中吹來的方向不定的風吹起你絲質的領帶或者精緻的圍巾;也可以穿著平底鞋,胡亂的用手指抓抓頭髮,然後坐在中央公園的長椅上和鴿子分享一個麵包,遠處,是滑冰的孩子和情侶的尖叫和笑聲;你還可以穿著晚禮服去聽一場明星雲集政客捧場的高檔音樂會,也可以背著雙肩包在百老匯門口選一張半價的音樂劇門票,支援下剛排練出來的新劇碼和夢想著在這個舞臺上成為明星的草根們。

即使如此,紐約依然吸引著一個又一個想要尋找自由的人,只要一天自由不死,他們便有生存的空間。這就是紐約,燦爛、寂寞,永遠有人想踏進,而它也不拒別人於門外。

紐約仍然吸引著一個又一個想要尋找

自由的人,只要一天自由不死,他們便有

生存的空間。這就是紐約,燦爛、寂寞,永遠

有人想踏進,而它也不會拒人於門外。

我認為紐約真正的“文藝之心”不在於文藝生活的便利性,而在於文藝者們的“彆扭”氣質

對許多布魯克林人來說,布魯克林就是紐約,連語言也被說成是布魯克林英語

via Fotomen

相關文章 紐約客便在聚在這裡倒數狂歡,電子板的每一個電子單元裡面似乎都藏著個扭動的靈魂,不停變換身姿和顏色,窺探者人類的表情。

一路走在第五大道的車水馬龍中,你會看見全世界最頂級的名牌像站街的女人擠在一起向你賣弄風騷,每一個都風情萬種讓你欲罷不能。“雍容華貴,霸氣逼人”,這樣的詞彙會呼啦啦地湧在喉頭,甜絲絲的,卻帶著點血腥的味道,沒錯,簡直就是奢侈品的集中營,你簡直要被那些絲綢皮革外面的金屬配件晃瞎了眼睛。每一塊地磚,每一塊櫥窗玻璃都在散發著奢靡繁華的上流社會氣質。

拐角處的咖啡店推門進來的女人有點眼熟,大概是在哪個電影裡出現過吧,不過一杯下午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可選項?不麻煩顯不出貴族氣嗎?再往上城走,金碧輝煌的大宅子豎在那裡,連僕人的制服都是熨平成007般的妥貼。紐約是如此的光鮮像一塊鑲滿了寶石的表,永不停歇地旋轉,有權有勢的人們在一個如此擁擠的城市相安無事地好好過活,簡直就是個奇跡。

離曼哈頓越來越遠的紐約的另一面,夜上濃妝之際,白天還是充滿嘻哈說唱的布魯克林的狹窄角落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無數想要拼命實現夢想的年輕人,沉淪毒海的癮君子,生活困迫的單身母親,他們的故事像暗黑色的綢帶在天空飄浮,空氣裡總有著類似於歎息的味道,他們清貧、節衣縮食、他們在位於第八街第二大道附近的黑市購物,那裡可是買東西最便宜的地方。開市只等天黑,賣主清一色都是窮人,而賣的全部是來路不明的黑貨,這點,彼此心知肚明,所以,紐約有富人的金碧輝煌,也有窮人心照不宣。

換件襯衫,抄起一台老膠片相機,

我一溜煙擠進街道上的人流中,

然後隱沒在這個城市裡。

任你走遍千山萬水,紐約一樣讓你看不明白。

24小時運營的地鐵和不間斷的人流,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永不腐朽的動力

許多人在飛機降落的那一刻就決心要做一個紐約客

往上城走,金碧輝煌的大宅子豎在那裡,連僕人的制服都是熨平成007般的妥貼

相比美國的其他城市,紐約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更缺乏信任

Ideal,理想主義者的燈火

“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業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著自由的燈火。” 這是美國女詩人艾瑪·娜莎羅其 (Emma Lazarus)寫的一首詩,它鐫刻在自由女神像花崗岩構築的神像基座上。多少人一踏上美國的土地就巴不得去哈德遜河口看自由女神像,仿佛只有看到了自由女神才算是真的能觸摸到美國的脈搏。

走在尋求自由之路上的領頭人,無疑是一群藝術家、理想主義者甚至工聯分子。很多人都以為紐約的“文藝之心”在百老匯,其實時代廣場旁邊就是劇院區,也就是所謂的“百老匯”。“百老匯”僅僅是紐約的一個叫 “Broadway”的街道的音譯,而並非“百老匯劇院”這樣真的存在有實體,它其實是指劇院區那些靠近“Broadway”這條街的很多劇院而已。這些劇院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富麗堂皇,都是在路邊的高樓大廈的底部,從街道到裡面的劇場僅僅有一個小小的等待區域,沒有寬闊的大廳。不少劇院都上演歌舞劇、音樂劇和話劇,這裡的確是紐約生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紐約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社區是紐約文化的一大亮點,每一個文化社區都有它獨特的風格。格林威治文化社區是大牌作家、演員居住的地方,也分佈著許多的娛樂場所,是一個聖地,也是美國畫派起源的地方。眾多的文藝小青年,文藝大家都聚集在這裡。哈姆雷特文化社區,是一個具有兩大文化特徵的地方,是黑人文化的天下,也代表了紐約的文化,在這裡黑人有自己的發言權。還有義大利人的駐紮地小義大利文化社區,這裡是義大利文化繁衍生息的所在。

上個世紀末,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盛極一時,可悲的是,這裡後來變成了旅遊區,傻乎乎地圍滿了各地來的遊客,簡直就像瞻仰墓地。於是,藝術家們搬到了更窮的蘇荷區(SOHO,即SouthofHoustonStreet),把這個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滿是廢棄廠房的社區變成了 Loft生活方式的發源地。而隨之而來的是更貴的咖啡,漲價的房租和無數的商業品牌,銅臭氣越來越重,逼得窮困的藝術家再次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搬家,於是東村 (East Village) 成為20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的朋克一族的聚集地。東村的空氣裡飄蕩著太多的口號,通俗藝術、反戰示威、地下電影、性解放運動、另類報刊以及搖滾樂,它成為了朋克精神的朝聖地。

當藝術遇上無政府主義的混亂就會吸引更多年輕叛逆的靈魂。廢棄的老樓裡,容納了許多不得志的年輕藝術家,每天聚集在一起玩耍、閒談、聚會、抽煙或吸大麻,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不得不下決心進行改造,於是他們又被迫離去,沒有血與淚的反抗活動,只是聚在一起,守著他們心裡那段昏黃不定的時光。

在爆破的轟鳴聲中化作塵埃不僅是東村破舊的老房,與它們一同離去的,還有滿牆的塗鴉、著名的火星酒吧和酒吧裡“世界上最骯髒的廁所”,以及棲身其中不付房租也沒有產權的租客。取而代之的,是摩登的新式大廈,整潔、明亮、便捷,身家清白,沒有記憶也沒有負擔。當然,最初的住戶還是會返回這裡,只不過他們的鄰居不會再是一群窮得叮噹響的藝術家,過去家園裡的人與事都將隨著時間的流逝愈走愈遠。也許這裡很快也會被無性格的中產階級們所蠶食,而那些曾在這裡留下氣味的年輕的、流浪的人們會再次尋找一個新的據點。

物質的腳步永遠都跟在藝術和自由身後,藝術家們不斷追尋自由,而物質在一路逼迫他們。但社會屬性的腳步逼迫得越緊,他們反而越會尋找自由。這就像一個悖論,雙方都不服輸,一直博弈,像黑與白不能相容,像光與影一樣你追我趕。

是的,紐約是一個看起來能滿足任何欲望的城市,在這裡有太多的選擇:如果你不介意煩躁的司機不停地按著喇叭,如果你不介意高額的計程車費,那麼你可以坐著它標誌性的黃色計程車堵在時代廣場周邊的馬路上;你也可以在第五大道憋著邂逅好萊塢明星,可以和在下東區酒吧裡喝得爛醉的藝術家勾肩搭背;可以西裝革履左手咖啡右手公事包在冒著尾氣的小汽車長陣中左右突圍,任摩天大樓中吹來的方向不定的風吹起你絲質的領帶或者精緻的圍巾;也可以穿著平底鞋,胡亂的用手指抓抓頭髮,然後坐在中央公園的長椅上和鴿子分享一個麵包,遠處,是滑冰的孩子和情侶的尖叫和笑聲;你還可以穿著晚禮服去聽一場明星雲集政客捧場的高檔音樂會,也可以背著雙肩包在百老匯門口選一張半價的音樂劇門票,支援下剛排練出來的新劇碼和夢想著在這個舞臺上成為明星的草根們。

即使如此,紐約依然吸引著一個又一個想要尋找自由的人,只要一天自由不死,他們便有生存的空間。這就是紐約,燦爛、寂寞,永遠有人想踏進,而它也不拒別人於門外。

紐約仍然吸引著一個又一個想要尋找

自由的人,只要一天自由不死,他們便有

生存的空間。這就是紐約,燦爛、寂寞,永遠

有人想踏進,而它也不會拒人於門外。

我認為紐約真正的“文藝之心”不在於文藝生活的便利性,而在於文藝者們的“彆扭”氣質

對許多布魯克林人來說,布魯克林就是紐約,連語言也被說成是布魯克林英語

via Fotomen

相關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