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論]專心做“減法”,東北振興可期

2016年下半年以來, 遼寧進行新一輪機構改革, 省政府55個部門一半以上的處室職能、編制調整, 精簡處室85個、減少行政編制296人, 其中, 副處級以上領導職數192名。 減少處室的絕對數量占10%左右, 85個處室砍掉之後業務如何轉接?帶來哪些變化?近日人民日報的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記者調查的結果顯示, 機構少了, 編制減了, 但相關職能理得更順, 力量更集中, 而幹部的壓力也增加了, “再也過不了輕飄飄的日子了!省政府工作報告向全省老百姓承諾的各項任務, 都直接分解到處室。 ”遼寧省政府某部門的一位處長感慨,

現在真的是有權必有責。

減機構減編制, 這是一種“減法”, 李克強總理對此一直十分重視。 今年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 李克強仍然在強調減法, 總理強調今年將繼續減掉更多審批權和名目繁多的行政許可、資格認證、各種奇葩證明, 減掉那些政府“不該管、也不應屬於自己管的事情”, “我們要讓權力不能任性, 就得把那些不應該有的權力砍掉, 有些涉及到部門利益, 要壓縮尋租的空間。 ”

在政府的權力這邊做了“減法”, 另一邊就會有“加法”。 一個鮮明的例證是, 一位元企業家詳細記錄自己耗時799天審批歷程的“萬里審批圖”, 如今已經被壓縮至“百里”。 事實上, 基於簡政放權的“減法”改革, 已經給整個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創新創業“加法”。

過去3年多來, 中國每天平均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個, 這一令許多外國領導人驚訝的數字, 相當於不少中型經濟體的中小微企業的總量。

對政府的權力做“減法”, 民眾和企業辦事的便利性乃至社會經濟的活力就會出現“加法”效應, 這一點已被事實所驗證。 而現在遼寧也開始著力做減法, 則尤其讓關心東北振興的人們欣慰。

東北振興, 如何破題, 何者先行?早在2015年7月17日, 習總書記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就曾指出, 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 這其中有一些共性因素, 也有東北地區產業結構、體制機制等個性方面的原因, 所以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

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2016年11月16日, 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 列出了14條措施, 而行政體制改革位居第一。

要全面推動東北振興, 就必須痛下決心優化營商環境, 真正激發社會潛能, 釋放東北發展內生動力, 顯而易見, 無論是在中央決策層, 還是在業內專家那裡, 這都是一個共識。 但所謂當局者迷, 在東北大地上, 地方政府和官員對此有何判斷, 旁觀者可能難免存有一絲疑慮。

現在, 通過人民日報的報導, 相信這層疑慮已渙然冰釋。 不僅是遼寧, 今年兩會期間,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表示, “黑龍江已清醒意識到發展環境存在的問題,

正在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陸昊透露黑龍江省級的行政審批已取消和下放超過50%, 註冊企業前置取消了85%, 1萬多項權力清單已精簡70%;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則認為, “投資不過山海關”這些唱衰東北的論調對振興吉林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但也促使吉林在新理念指引下不斷拼搏, “今天來看, 也許是壞事變好事”。

簡政放權, 優化服務, 政府自身的改革每前進一步, 經濟社會的活力就會增進一分。 然而這種改革並不容易, 因為就政府而言, 著手削減和限制權力無異於革自己的命, 李克強總理多次使用的“壯士斷腕”這一詞正是對這場改革的生動描繪。 對東三省來說, 由於習慣性力量的巨大掣肘作用,

對改革的艱難更應有充分的準備。

但既然目標已經明確, 改革已經啟動, 就不能半途而廢。 繼續改革, 讓改革的受益面擴大, 使東北振興的前景更加明朗, 又何愁前路沒有更多的支持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