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陽氣不足,百病生!夏季補陽,迫在燃眉!198期

今日練習

王某, 男, 58歲。

患者病肺氣腫5年餘, 病情逐年加重。 刻診:胸悶氣短, 喘息頭暈, 項背惡風, 舌質紅苔白, 寸脈浮。

處方:___湯。 3劑。

服上藥1劑後覺胸悶頓開,

呼吸順暢, 3劑後項背惡風亦無。 又以上方稍加藥量繼服3劑後, 氣喘已平。

答案下期公佈

上期答案:大青龍湯。

注:答案非唯一, 僅供參考

上一期:孩子舌尖紅、小便黃, 小心身體這個地方火太大!【197期】

上期原醫案

柳某, 女, 32歲。

患兩手臂腫脹, 沉重疼痛, 難於抬舉, 經過詢問得知, 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後, 自覺寒氣刺骨, 從此便發現手臂腫痛, 沉重酸楚無力。 診脈時頗覺費力, 但其人形體盛壯, 脈來浮弦, 舌質紅絳, 苔白。

此證屬於水寒之邪郁遏陽氣, 以致津液不得流暢, 形成氣滯水凝的“溢飲”證。 雖然經過多次治療, 但始終沒有用發汗之法, 所以纏綿而不愈。

麻黃10g, 桂枝6g, 生石膏6g, 杏仁10g, 生薑10g, 大棗10枚, 炙甘草6g。 服藥一劑, 得汗出而解。

解說:“溢飲”是水飲病的一種表現形式,

臨床以身體疼痛沉重, 其形如腫為特點。 用大青龍湯治溢飲, 這在《金匱要略》中已有明確論述。 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有關於大青龍湯治療“溢飲”證的論述。

原文第39條說:“傷寒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之”。

這一條注家見解不一, 有的注家認為, 從所描述證狀特點來看, 這也屬於溢飲的範疇。 但《金匱要略》偏重於內因, 指出溢飲病是因“飲水流行, 歸於四肢, 當汗出而不汗出”所致。

而《傷寒論》則偏重於外因, 屬於寒邪留著於四肢肌膚之間, 郁閉衛陽, 使氣機不行、津液凝澀所致。

二者起因不同, 但臨床表現則基本一致, 所以都用大青龍湯發越陽鬱, 汗出陽氣通利, 津液流暢則愈。

原文複習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 脈浮緊, 發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 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瞤, 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病溢飲者, 當發其汗, 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

各家論述

《尚論篇》:解肌兼發汗, 而取義於青龍者, 龍升而雲興, 雲興而雨降, 鬱熱頓除, 煩躁乃解。 觀仲景制方之義, 本是桂枝、麻黃二湯合用, 但因芍藥酸收, 為興龍致雨所不宜, 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 辛以散風、甘以散寒, 寒以勝熱, 一藥而三善俱備, 且能助青龍升騰之勢, 所以為至當至神之法也。

《傷寒附翼》:此麻黃湯之劇者,

故加味以治之也。 喘者是寒鬱其氣, 升降不得自如, 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煩躁是熱傷其氣, 無津不能作汗, 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

然其性沉大寒, 恐內熱頓除, 而表寒不解, 變為寒中而挾熱下利, 是引賊破家矣, 故必備麻黃以發表, 又倍甘草以和中, 更用薑、棗以調營衛。 一汗而表裡雙解, 風熱兩除, 此大青龍清熱攘外之功, 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END——

推薦閱讀

孩子舌尖紅、小便黃, 小心身體這個地方火太大!【197期】

不明原因腹脹、嘔吐、下肢浮腫, 是什麼疾病?【195期】

陽氣不足, 百病生, 中醫教你如何補陽氣!

腎虛、脾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調理方法在這

中醫補氣、養血、養陰、養陽, 所有的精華都在這裡 !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版權, 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