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學:互聯網怎麼就給你裝上了狂暴盔甲?

你是否常常看到一些線民的評論, 用詞用語之髒之狠毒簡直慘不忍睹。 而且基本是純罵, 言之無物, 看不出觀點也看不出論點論據,

幾乎就是為了罵而罵。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有時候看起來挺有素質的一個人, 在網路上可以變得那麼口無遮攔和暴力

今天, 我們就來看看,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發生了改變

1.去個體化

去個性化是指個人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準降低的一種現象。

當個人處於去個性化的狀態時,常常表現出行為的責任意識明顯喪失,從而做出通常不會做的行為

存在以下助長去個性化過程的諸多條件,它們分別是:匿名;重視群體;期望避免道德責任的消極評價等。

在網路情境中,匿名和期望避免道德責任的消極評價是影響去個性化現象發生的兩個最重要的條件。

匿名是一個網路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網路上的活動大多都是在匿名的條件下進行的。 正是由於網路的這種匿名性和虛擬性,使許多上網的人認為自己在網路情境中的行為是虛擬行為,並不需要承擔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這樣便助長了網路情境中一些輕率的、不負責任的行為甚至是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所以, 一些實名軟體則通常不會有上述問題的困擾, 而越是匿名, 越對不道德行為沒有懲罰的社區, 網路暴力往往越嚴重。

2 群體極化

所謂群體極化, 是指群體決策可能使個人更加冒險, 也可能使個人更加保守, 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容易走極端

群體討論使群體成員所持觀點變得更加極端, 即原來保守的趨向於更加保守, 原來冒險的趨向於更加冒險

國外心理學家桑斯坦在基於60個政治網站的隨機研究後發現:“在經過討論後, 原本溫和的女性主義者會變成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原本就抱有種族偏見的人表現出更強烈的種族偏見;原本就有排外意識的人暴露出更嚴重的排外傾向”。

這是因為, 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自由選擇和各種各樣的資訊, 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我們認為有用的資訊, 同時也可以拒絕接受不喜歡和不希望接收的資訊。 我們都可以基於自己的偏好選擇合乎我們的觀點、甚至不斷強化這些觀點的資訊

所以網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群人抱團對某件事情發表看法, 而且往往越到後期看法越加極端

3.本我釋放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 也是最原始的部分, 是生物性衝動和欲望的貯存庫。 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 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 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 本我由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準中。

本我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於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物,是被壓抑、擯斥于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衝動、欲望等心理能力。

在平常的生活在,我們被社會道德,法律的秩序所約束著,很多欲望往往的不到滿足而被壓抑著。而網路的弱法律和道德化以及匿名性將我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本我釋放出來了,將我們的非理性,破壞本能和欲望全都釋放了出來,從而使得網路上充滿戾氣

結語:去匿名化?

其實綜上所述,基本上所有的原因都要歸結與網路匿名化,所以是否要去匿名化一直是一個爭論很多的問題。去匿名的確可以使得網路環境變得更加美好,不過問題又隨之而來,我們是否會陷入一個類似於1984中那樣充滿監控的世界呢?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本我由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準中。

本我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於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物,是被壓抑、擯斥于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衝動、欲望等心理能力。

在平常的生活在,我們被社會道德,法律的秩序所約束著,很多欲望往往的不到滿足而被壓抑著。而網路的弱法律和道德化以及匿名性將我們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本我釋放出來了,將我們的非理性,破壞本能和欲望全都釋放了出來,從而使得網路上充滿戾氣

結語:去匿名化?

其實綜上所述,基本上所有的原因都要歸結與網路匿名化,所以是否要去匿名化一直是一個爭論很多的問題。去匿名的確可以使得網路環境變得更加美好,不過問題又隨之而來,我們是否會陷入一個類似於1984中那樣充滿監控的世界呢?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