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朗普預算案提議取消小行星抓取專案 科普抓捕小行星計畫!

美國白宮16日公佈2018財年聯邦政府預算綱要報告, 提議取消前任總統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小行星抓取專案以及一些地球科學任務,

但火星探索等深空任務基本未受影響。

按照特朗普政府上任後公佈的首個新財年預算案, 美國航天局2018財年預算總額為191億美元, 比2017年下降0.8%。 在美國環境保護局和其他一些聯邦部門預算大幅下降的背景下, 美國航天局代理局長羅伯特·萊特富特評價說, 這是“一個總體上積極的預算”。

預算案在涉及美國航天局的章節中強調, 要把美國的精力“集中在深空探索而非以地球為中心的研究上”, 提議撥款37億美元繼續推進“獵戶座”載人飛船、大推力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及相關地面系統的開發, 將來利用它們運載美國宇航員執行深空探索任務。

此外, 預算案還提出為太陽系行星無人探索項目提供19億美元資金, 包括2020年發射的下一代火星車項目以及探索木星衛星木衛二(也稱歐羅巴)的飛掠任務,

後者的探測器最近剛被正式命名為“歐羅巴快帆船”。 但是, 奧巴馬政府時期提議的木衛二著陸器專案將不會再得到資助。

最受人關注的是, 預算案還提議砍掉廣受關注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務”。 “小行星重定向任務”提出利用無人探測器從一顆小行星表面採集一塊巨石, 然後將其挪至月球附近, 最終派遣宇航員登陸探索這塊巨石。 該任務從2013年開始實施。 此前, 美國航天局估計該任務費用為14億美元, 並認為對美國載人登陸火星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萊特富特說, 雖然“小行星重定向任務”在這份預算案中被取消, 但其中的太陽能電子推進器研製等工作將會繼續下去。

正如業界所預測, 美國航天局的地球專案成為特朗普預算案的重點削減目標。 這包括結束大氣觀測衛星等4個地球科學任務以及削減對地球科學研究專案的資助, 從而節省1.02億美元。 此外, 美國航天局的教育辦公室功能被認為與其他一些機構有“重合”而將被關閉, 從而節省1.15億美元的預算。

需要指出的是, 雖然美國總統每年提出聯邦政府預算報告, 但最終決定權還在國會手裡, 最終版本的預算案可能與總統提出的版本不一樣。

延伸閱讀:

抓捕小行星計畫

“抓捕小行星計畫”是由奧巴馬政府宣佈的對近地小行星實施的一項勘測、捕捉、取樣、研究的計畫, 通過該計畫對小行星登陸、取樣, 積累經驗,

為最終登陸火星做準備。

概述

美國總統奧巴馬政府一位高級官員2013年4月6日證實, 美國宇航局(NASA)將加速對接近地球的小行星的勘測, 在十年之內派遣宇航員登上小行星帶回樣品, 最終目標是火星登陸計畫。 這一表態或標誌著“抓捕”小行星計畫即將開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該任務是為了加快“完成總統交辦的任務”, 奧巴馬總統曾下達目標, 在2025年之前, 將宇航員送到一顆小行星上。

其表態證實了美國參議院科學和太空委員會主席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5日的公開發言, 後者表示, 美國宇航局準備實施小行星捕捉和登陸計畫, 有可能提前4年實現宇航員登上小行星的目標。

設想

科學家們認為, 與其讓宇航員到遙遠的地方冒險,

還不如把小行星捕捉回來再登陸, 既安全又能完成任務, 帶入近月軌道後的小行星還可作為繞月空間站或太空基地, 未來登陸火星時還可作為一個空間中轉站。

2013年初, 美國宇航局向白宮提交了一份“抓捕小行星方案”, 總投資超過26.5億美元, 4月3日已就這一計畫向國會提出了1億美元的啟動資金申請, 標誌著這項史無前例的方案或即將進入實操階段。

“這真是一個聰明的概念, ”尼爾森在新聞發佈會上說, “找到一個理想的候選小行星, 用機器捕獲並把它帶回來。 ”

實施

根據“抓捕小行星”計畫, NASA將發射一艘特製捕捉艙, 其在接近直徑約25

多國合作

英尺、重約500噸的目標時會釋放出一個大袋子, 利用束帶包裹小行星, 最終在太陽能的推進下, 將小行星拖至近月軌道。

顯然這趟使命是一個空間技術的試驗場,NASA的未來火箭系統將派上用場。此外,多家私人航太機構也表示要執行類似計畫。俄羅斯遭受突如其來的流星雨襲擊事件,使得科學家將目光更多地轉移到危險級近地小行星上來。

抓捕過程

NASA將發射一艘特製的“小行星捕獲艙”,該捕獲艙在接近目標時會

釋放出一個直徑50英尺(約合15.2米)的袋子,用其套住小行星,隨後捕獲艙會打開推進器將小行星推離原有軌道、帶入近月軌道,而未來進行太空探索的宇航員可以把這顆小行星當成一個中轉站。

若要成功捕捉小行星,需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能找到一個滿足重量、大小等條件的近地小行星;其次還要準備一套足夠強大的太陽能電動推進系統,能夠將小行星帶離原有軌道;最後要能在2025年安排相關人員對這顆小行星進行勘探和開採。

開發小行星的想法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只不過直到現在相應的技術才成熟到足以令夢想變為現實。在近月軌道放置一顆近地小行星,將為人類的太空探索提供一種全新的獨特體驗,如此的成就有可能激發一個國家的潛能。

意義

小行星捕捉計畫能幫助美國開發出“扭轉”危險小行星軌道的技術,也為2030年左右將宇航員送往火星做準備。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專案主管約曼斯(Donald Yeomans)認為,這項計畫不會威脅地球安全,因為如果這種大小的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會被燒毀。

如果這一計畫得以實施,將是人類首次“操控”天體,是人類第一次為了生存而修改太空。政府檔描述這是一項鼓舞人心的任務,因為它“將人類送到比以往更遠的地方”。

將小行星拖至近月軌道。

顯然這趟使命是一個空間技術的試驗場,NASA的未來火箭系統將派上用場。此外,多家私人航太機構也表示要執行類似計畫。俄羅斯遭受突如其來的流星雨襲擊事件,使得科學家將目光更多地轉移到危險級近地小行星上來。

抓捕過程

NASA將發射一艘特製的“小行星捕獲艙”,該捕獲艙在接近目標時會

釋放出一個直徑50英尺(約合15.2米)的袋子,用其套住小行星,隨後捕獲艙會打開推進器將小行星推離原有軌道、帶入近月軌道,而未來進行太空探索的宇航員可以把這顆小行星當成一個中轉站。

若要成功捕捉小行星,需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要能找到一個滿足重量、大小等條件的近地小行星;其次還要準備一套足夠強大的太陽能電動推進系統,能夠將小行星帶離原有軌道;最後要能在2025年安排相關人員對這顆小行星進行勘探和開採。

開發小行星的想法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只不過直到現在相應的技術才成熟到足以令夢想變為現實。在近月軌道放置一顆近地小行星,將為人類的太空探索提供一種全新的獨特體驗,如此的成就有可能激發一個國家的潛能。

意義

小行星捕捉計畫能幫助美國開發出“扭轉”危險小行星軌道的技術,也為2030年左右將宇航員送往火星做準備。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專案主管約曼斯(Donald Yeomans)認為,這項計畫不會威脅地球安全,因為如果這種大小的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會被燒毀。

如果這一計畫得以實施,將是人類首次“操控”天體,是人類第一次為了生存而修改太空。政府檔描述這是一項鼓舞人心的任務,因為它“將人類送到比以往更遠的地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