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我們所謂看動漫的誤區(一):致糕貴的凍鰻與幀數黨

猶豫了很久要不要碼這種正經的科普文, 因為個人水準有限, 總結起來感覺很吃力(笑)。

有句老話叫:人們往往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某種概念一旦在他們腦中紮根了, 那就很難糾正過來, 並且在網路資訊傳播高速化的當下, 他們還會在交流中將這種錯誤的概念擴散出去。

這裡開始以調侃的形式來隨便扯扯關於看動畫的幾個常見誤區:

凍鰻:

國內很很大一部分人把“動漫”代指日本動畫, 而所謂“動畫”在他們看來是國產“喜羊羊”, “藍貓”之類的低齡向動畫, 他們認為日本製作的所謂”動漫“更具”逼格與內涵“,

也就是有著更成熟的情感宣洩和視覺衝擊。

但目前這些動畫百分之80以上都是深夜檔播放, 也就是說這些動畫都不是給小屁孩看的。 日本也有很多面向低齡兒童的日間檔動畫, 也就是”子貢向動畫“, 如《咬屁屁蟲》, 《小恐龍阿貢》, 《鴨子生活》這些, 也就類似”喜羊羊“, ”藍貓“的模式, 無非日本某些子貢向製作上更優秀些。

12年開始播放的《小恐龍阿貢》共116集

按照某些人的思路那這些“子貢向”豈不是要被剔除日本”動漫“的標籤?那現在國內日式味十足, 甚至和日方合作的一些青少年觀眾為主網路動畫, 是不是能提升逼格至”動漫範疇“?(笑)

調侃歸調侃, 日本在動畫工藝流程上非常完整, ”Q娃","口袋小畜生“表面上也被定義成“子貢向”, 可實際受眾群體還是有不少青少年, 甚至大齡愛好者, 其產業化的思維與運作方式才是我們所欠缺的重點之一。

Q娃系列是東映旗下最著名的子貢向動畫, 但其吸引的卻是各年齡段的觀眾

扯遠了, 歸根一句:無論是中國的, 日本的, 還是歐美的, 動畫就是“動畫”。 所謂“動漫”壓根都不算個專業術語。

98年資訊類雜誌《動漫時代》創刊, 於是“動漫”這詞就漸漸傳播開了, 這部雜誌的英文名“Animation & Comics Time”也很直白的傳達了“動漫”的定義--Animation(動畫), Comics(漫畫);

這個簡稱的概念源頭是來自95年臺灣國立中山大學的BBS, 當時以“ACG_Review板”作為名稱以代動畫、漫畫、遊戲,

漸漸的ACG這個詞就開始流傳於華語二次元愛好者圈, 到了內地再次“本土簡化”為“動漫”一詞。

所以“動漫”與“蔬果”, “影視”類似都是個泛稱, 你去電影院看電影, 總不能說自己去看影視吧。

幀數:

看到動畫某段動作極其流暢牛X, 就來一句”幀數爆表“也是相當喜聞樂見的事情, 目前所有的日本, 中國動畫都是每秒24幀, 這是固定值, 不存在爆不爆的說法, 除了李安, 彼得傑克遜等導演高60幀, 120幀的技術概念性電影外, 其他電影也是24幀, 因為電影, 動畫這些影像化的內容是存在動態模糊效果, 所以對人眼來說24幀就夠了。

被很多人形容為”幀數爆表“的代表, 其實還是24幀, 能有這樣驚豔的效果, 全仰仗原畫師中村豐個人能力

那為什麼同樣是24幀動畫, 為什麼流暢度會感覺差很多呢?

那就是作畫張數和原畫師對率表節奏的掌控因素了, 真正意義上的動畫最早由美國人製作, 當時是每秒24幀就24張作畫, 完全的表現畫面人物, 物體的運動, 但後來發現成本太高, 每秒12張作畫也能表現出完整的運動規律, 這就是所謂一拍二,也就是一張作畫占兩幀,再後來能省即省也就成了慣例。

1961年手塚治蟲成立蟲Production動畫公司,製作《阿童木》,也將能省就省的技術發揮到了極致,也就是所謂”有限動畫“,雖然手塚治蟲並不是日本第一個開始運用”有限動畫“技術,但卻將這種技術成功形成規模化運作,能使TV動畫以周播模式播放。其最大因素就是”有限動畫“的省與快,省略掉運動規律的完整性,以一種視覺欺騙的形式來展現。

手塚治蟲以”省錢大法“締造了日本周播模式的TV動畫,也被稱為動畫製作人員被壓榨的根源

後來日本的動畫原畫師在這方面拓展的境界越來越高,就如80年代的香港功夫片一樣,都是沒錢逼出來的技術流。可以拍二,拍三各種混搭著來,更講究構圖技巧,造型設計以及節奏的踩點,就算很少的作畫張數也能表現很有動感的效果。

14年PAwork製作的《白箱》講述的是動畫製作公司的日常,這部動畫讓很多人對幕後工作產生興趣

好了,先到這裡打住吧,碼太多字也不見得有錢加(笑),下期在繼續有關”畫質“,”崩壞“,”特效“等喜聞樂見的詞彙解釋,如果大家有什麼想瞭解的,可以在評論留言,將盡可能的為你解答。

這就是所謂一拍二,也就是一張作畫占兩幀,再後來能省即省也就成了慣例。

1961年手塚治蟲成立蟲Production動畫公司,製作《阿童木》,也將能省就省的技術發揮到了極致,也就是所謂”有限動畫“,雖然手塚治蟲並不是日本第一個開始運用”有限動畫“技術,但卻將這種技術成功形成規模化運作,能使TV動畫以周播模式播放。其最大因素就是”有限動畫“的省與快,省略掉運動規律的完整性,以一種視覺欺騙的形式來展現。

手塚治蟲以”省錢大法“締造了日本周播模式的TV動畫,也被稱為動畫製作人員被壓榨的根源

後來日本的動畫原畫師在這方面拓展的境界越來越高,就如80年代的香港功夫片一樣,都是沒錢逼出來的技術流。可以拍二,拍三各種混搭著來,更講究構圖技巧,造型設計以及節奏的踩點,就算很少的作畫張數也能表現很有動感的效果。

14年PAwork製作的《白箱》講述的是動畫製作公司的日常,這部動畫讓很多人對幕後工作產生興趣

好了,先到這裡打住吧,碼太多字也不見得有錢加(笑),下期在繼續有關”畫質“,”崩壞“,”特效“等喜聞樂見的詞彙解釋,如果大家有什麼想瞭解的,可以在評論留言,將盡可能的為你解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