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政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 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 那就很好了。 ”這是美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一次重游蘇州時發出的感歎。 對於海外遊子來說, 最思念的莫過於祖祖輩輩生活過的那片土地。 蘇州不僅是李政道祖輩的故鄉, 也是他曾經讀書成長的地方。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韓飛

我不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子, 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 那就很好了。

——李政道

出身蘇州書香門第 曾祖父創建蘇州大學前身

1926年11月25日, 排行老三的李政道在上海出生了。 李家祖籍蘇州,

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義是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的創建人之一, 後該書院擴建為東吳大學, 也是現在蘇州大學的前身。 李政道的父親是金陵大學農化系首屆畢業生, 後在上海從事化工產品經營, 李政道的母親畢業于上海啟明中學。 岳梁所著《李政道傳》介紹了李政道的童年時代和成長經歷。 李政道的父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 專門聘請家庭教師為子女上課。 李政道回憶, 父親不但要求子女要樹立雄心大志, 而且要求子女一定要愛國、有正義感、有同情心。

受到家庭文化的薰陶, 李政道從小就好學上進, 從小學到中學, 他的成績一直很優秀, 對數學和物理顯示出了天分。 2006年11月12日, 李政道在蘇州大學發表演講, 當有人問他關於念書和做實驗的問題時,

他實話實說:“我看小說。 ”

其實, 中學時代的李政道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 岳梁說他是“讀書成癖”, 每天從早晨起床直到晚上休息, 一直在讀書, “只要看見書, 他什麼事情都會忘到九霄雲外”。

李政道在東吳大學附中進行了短暫的學習之後, 又先後轉到浙江嘉興和江西讀中學, 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中學時代。 抗日戰爭時期, 他輾轉大西南求學, 一路上衣服都丟了, 但書一本未丟, 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 李政道更加刻苦努力, 受到了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的賞識。 在吳大猷的推薦下, 李政道拿到了國家資助的獎學金, 得到了赴美留學的機會。

31歲獲得諾貝爾獎

讓世界重新認識東方人

在美國, 李政道師從193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費米, 在費米悉心教導下, 李政道經過短短兩年的學習就取得了準備博士論文的資格。 1950年, 年僅24歲的李政道順利通過了論文答辯, 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他的博士論文《白矮星的含氫量》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 被認為是“有特殊見解和成就的高水準的論文”。

在上世紀中葉, 西方國家不少學者對中國學生存在偏見, 認為中國人搞不了科學, 但李政道用一個又一個傑出的成果改變了很多人的偏見。 芝加哥大學校長在為李政道頒發博士學位證書時表示:“這位青年學者的成就, 證明人類高度智慧的階層中, 東方人和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創造能力。

1956年, 30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200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1957年, 年僅31歲的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起, 站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藍色音樂廳諾貝爾領獎臺上, 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他們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 讓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在頒獎典禮上, 李政道用漢語說道:“關於現代物理學基本觀念的糾正, 是我和楊振寧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中國餐館裡用膳前後經常討論而獲得的結論。 ”之後, 他用孫悟空和如來佛祖的故事來比喻探索真理之路沒有止境, 獲得了熱烈的掌聲。 近半個世紀以來, 李政道始終處於物理學研究的中心地位, 在國際高能物理學界被譽為最具有潛力的人物。

心系故鄉教育

在蘇州設立高考獎學金

李政道1946年離開祖國, 在闊別家鄉26年後, 於1972年第一次回國, 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這次回國, 讓李政道的人生除了物理之外, 又多了一項任務, 就是為國家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 他每年把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用來幫助中國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 他宣導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專案(CUSPEA), 為中國培養了不少高水準的物理人才。

此外, 李政道不忘關心家鄉蘇州的教育。 除了擔任蘇州大學名譽教授, 李政道還於1985年在家鄉蘇州設立李政道獎學金, 初衷是加快教育普及, 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獎學金分三等, 分別獎給蘇州市獲得高考成績第一、二、三名的應屆高中畢業生, 理工科和文科各前3名。2015年,隨著蘇州教育事業的發展,李政道獎學金完成了最初的使命,於2015年終止。30年來,蘇州共有29所中學的202名學生獲此殊榮。

如今,李政道已經是91歲高齡了,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為祖國培養高端物理人才。2014年,李政道給中央領導寫信,建議參照對世界科學發展有巨大影響的玻爾研究所在中國建立一個世界頂級研究所,培育一批屬於我國自己的頂級科學家,推動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重大發展,這個建議得到了高度重視。2016年11月,在“宇稱不守恆”發現60周年,也是李政道先生90華誕之際,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李政道希望研究所能夠在推動中國科學走向世界的同時,產生具有歷史影響力的重大學術成果。

上一篇:“小流蘇”成長記:隨車講解爭做“秒控”

下一篇:他們的夢想,在江蘇起航 揚子晚報推出融媒體產品“第二季”

理工科和文科各前3名。2015年,隨著蘇州教育事業的發展,李政道獎學金完成了最初的使命,於2015年終止。30年來,蘇州共有29所中學的202名學生獲此殊榮。

如今,李政道已經是91歲高齡了,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為祖國培養高端物理人才。2014年,李政道給中央領導寫信,建議參照對世界科學發展有巨大影響的玻爾研究所在中國建立一個世界頂級研究所,培育一批屬於我國自己的頂級科學家,推動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重大發展,這個建議得到了高度重視。2016年11月,在“宇稱不守恆”發現60周年,也是李政道先生90華誕之際,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李政道希望研究所能夠在推動中國科學走向世界的同時,產生具有歷史影響力的重大學術成果。

上一篇:“小流蘇”成長記:隨車講解爭做“秒控”

下一篇:他們的夢想,在江蘇起航 揚子晚報推出融媒體產品“第二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