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馬克龍能否重新定位中法關係:被盼棄親美路線,加強對華合作

5月14日, 年僅39歲的馬克龍正式入主愛麗舍宮, 成為新一任法國總統。 這位在大選期間被貼上全球主義、親歐盟的自由主義經濟路線捍衛者標籤的法國新領導人, 會給中法關係帶來怎樣的變化, 令各方關注。

法國精英準備好了嗎

“中國跟法國的關係整體平穩, 有很好的傳統, 是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法國又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歐盟的核心國家。 不過這兩年, 儘管中法關係有架子、有基礎, 但缺乏實質性的東西, 經貿合作推進困難, 這點和英國、德國都不能比較;這些年法國更內向化, 國際合作不是它的優先。

”5月14日, 在復旦大學舉行的“法國總統大選及內政外交走勢研討會”現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崔洪建指出, 協力廠商合作, 可能是這兩年中法關係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去年雙方簽了協力廠商合作聯合聲明, 而且明確把非洲作為協力廠商合作的重要方向。

此前, 由中英法三方達成的欣克利角核電專案是中法在協力廠商合作協定上的一個具體落實案例, 作為參與欣克利角核電項目的重要一方, 法國電力公司佔據專案股份的66.5%, 承擔專案的全部建造工程。

崔洪建指出, 從薩科齊到奧朗德, 法國兩位前總統走的都是親美的“大西洋路線”, 這客觀上會影響對華合作的積極性,

尤其是在政治和安全問題上。 現在, 新總統馬克龍的外交優先無疑是歐洲, 除此之外, 對中國而言, 接下來還要看馬克龍是否在外交上也能走出一條有別于薩科齊以來“大西洋路線”的新路, 尤其是在他和特朗普有著巨大觀念分歧的情況下, 更好地發展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合作。

不過,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教授李洪峰在對法國主流智庫研究成果的觀察中發現, 在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 法國智庫越來越重視中國問題研究, 相當一部分學者傾向于認為中國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但中國不是現行體系的破壞者、反對者, 不需要有過度恐慌的心理。

李洪峰指出, 2012年就有法國學者提出中法關係應列入法國對外關係的重點;201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法時,

學者們進一步反思, 法國在中國的形象是生活藝術的大國, 而不是科技和工業大國, 其原因到底是什麼, 比起德國人, 法國中小企業向中國出口的意識該如何加強;他們還認為, 法國的精英層仍然普遍受到對於中國“懷疑”論調的影響, 並沒有準備好去加深與中國的合作。

一帶一路帶來契機

馬克龍當選新總統, 或許為重新定位中法關係帶來了契機。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之際, 法國前總理, 法國參議院外交、國防和軍事委員會主席拉法蘭作為馬克龍的特別代表參加了論壇。 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 拉法蘭表示, 在整個競選期間,

馬克龍是對參與“一帶一路”重要項目、加強法中關係表現出最強烈意願的候選人。 除了要和其他歐洲夥伴國共同參與其中, 還要帶上法國企業、城市和各類機構, 因為他們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的開展是舉足輕重的。

拉法蘭表示, 在法中合作方面, 法國比較關注兩個內容。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 在這一領域, 法國擁有豐富的技巧、經驗和技術, 以及相關產業的企業。 此外, 文化交流和戰略對話也將促進雙方的認識, 為雙邊關係帶來新策略。

不過, 馬克龍在競選期間的表態關鍵是要看怎麼落實到政策上。 而崔洪建認為, 新任總理、外長和馬克龍的外交政策顧問這三個人可能會對法國對華政策的具體制定產生影響。

讓人“樂觀”的馬克龍?

在此次法國大選中, 馬克龍擊敗極右勢力、對歐盟持反對立場的勒龐, 讓剛剛經歷了英國脫歐政治海嘯的歐盟長舒一口氣。

外交政策分析人士Emanuele Scimia在《亞洲時報》撰文稱, “在中國的概念中, 歐盟應該成為中國力倡的多極世界中的一極。 中國需要可靠的經濟以及安全事務合作夥伴來抵禦來自美國的壓力, 歐盟恰恰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

而關於歐盟“多極世界中一極”的定位, 馬克龍和中國的態度頗為一致。 馬克龍3月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 在打擊恐怖主義、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促進全球和平等議題上, 中國同歐盟合作的重要性。

據《南華早報》報導,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Keith Pogson說:“馬克龍支持全球貿易的立場可以視作中國出口歐洲的利好信號, 尤其是製造業產品。”

不過,李洪峰也指出,馬克龍在擔任經濟部長的時候,一方面推動對華合作,但另一方面在反“傾銷”問題、貿易保護問題上的立場也很堅決。

“相較於英國,法國本來在對開放貿易以及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可方面就持比較保守的態度。馬克龍上任後要回應支持勒龐的人。馬克龍要重新投入的歐洲一體化是怎樣的一體化,是對外強硬、更具保護主義的一體化,還是在貿易和投資問題上對中國更平等和包容的一體化?”崔洪建說。

崔洪建表示,法國外交政策目標和國內支援力的差距決定了法國的現狀,接下來法國能否解決國內問題至關重要。如果法國在尋找政策平衡的過程中將壓力向外轉移,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抓住和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不放,而又不積極地從自身找原因,那麼中法矛盾就會長期存在。

尤其是製造業產品。”

不過,李洪峰也指出,馬克龍在擔任經濟部長的時候,一方面推動對華合作,但另一方面在反“傾銷”問題、貿易保護問題上的立場也很堅決。

“相較於英國,法國本來在對開放貿易以及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可方面就持比較保守的態度。馬克龍上任後要回應支持勒龐的人。馬克龍要重新投入的歐洲一體化是怎樣的一體化,是對外強硬、更具保護主義的一體化,還是在貿易和投資問題上對中國更平等和包容的一體化?”崔洪建說。

崔洪建表示,法國外交政策目標和國內支援力的差距決定了法國的現狀,接下來法國能否解決國內問題至關重要。如果法國在尋找政策平衡的過程中將壓力向外轉移,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抓住和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不放,而又不積極地從自身找原因,那麼中法矛盾就會長期存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