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信網路 騙你沒商量(互聯網前沿追蹤)

日前,山東省臨沂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立案並受理。 去年8月,山東高考生徐玉玉因為遭受電信詐騙傷心過度誘發心臟驟停不幸離世,該事件一度引發輿論對電信網路詐騙的口誅筆伐。

近日,騰訊安全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反電信網路詐騙大資料包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共發生電信網路詐騙事件25.3萬起,涉案金額33.4億元。

不可否認,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慧手機的普及在帶來通信便利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攫取不義之財提供了可乘之機。 現階段電信網路詐騙活動仍然猖獗的態勢,亟待有關部門出重拳加以整治。

多發詐騙防不勝防

“尊敬的建行用戶:您帳戶已滿1萬積分,可兌換10%的現金,請登錄手機網×××××查詢兌換【建設銀行】”

“恭喜您手機號已被《×××××》抽選為幸運觀眾,將得到蘋果筆記本及128000元,請打開官網×××××驗證【6699】”

諸如此類的詐騙資訊充斥日常生活,社會各界人士屢屢“中招”。 2014年,演員湯唯被詐騙21萬元;2015年,羽毛球運動員謝杏芳被詐騙4萬元;2016年,清華大學一名教師更是被詐騙1760萬元。 中國銀聯發佈的《2016移動支付安全調查報告》表明,9萬多名受訪者中超過1/4的人遭遇過電信網路詐騙並蒙受財產損失,逾三成受騙者損失金額達2000元以上。

5月11日,360發佈的《2017手機安全風險報告》指出,今年一季度,360安全衛士攔截的24億條垃圾短信中,約有1.82億條短信為詐騙短信,其中約1.28億條詐騙短信則是以電商和銀行通知短信的面貌出現,竊取用戶錢財。

“密集發生的電信網路詐騙一定程度上與個人追逐利益方式不當有關,但監管不到位的運營商也難辭其咎。 ”中國社會科學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

多重套路眼花繚亂

令人心煩的不只是詐騙資訊龐大的數量,這些資訊自帶錯綜複雜的“障眼法”也讓受騙者叫苦不迭。

除以上常見“把戲”外,詐騙的套路層出不窮。

利用短網址、分享連結跳轉到釣魚網站,利用雲服務獲取許可權進行盜刷和購物,利用雲盤、同步軟體等竊取資訊,正在成為新型網路詐騙手段。 業內人士指出,這三種詐騙新手段看似尋常,但它們殺傷力很強,對線民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部分使用者設置的雲服務密碼過於簡單容易破解,一些線民將重要個人資訊和檔上傳雲盤等,給詐騙者留下了作案機會。

反詐騙專家裴智勇認為,電信網路詐騙已經形成產業鏈,網路詐騙逐漸專業化。 “詐騙團體內部已經出現大量‘智囊團’,甚至還有專門的‘策劃師’和‘培訓師’。 ”

多方整合標本兼治

近年來,有關部門加快合作步伐,從各自職能入手打擊電信網路詐騙。 針對作案手機號碼和銀行卡“不實名”和“假實名”問題,工信部去年11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防範和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推行實名制進行了嚴格要求。 去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關於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範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銀行開戶等行為嚴加審核把關。

各級反詐騙中心的成立也是一大進步。 截至今年初,我國已建成32個省級反詐騙中心和181個地級市反詐騙中心,國家級反詐騙中心也已全面啟動。

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認為,反詐騙中心整合了公安機關內部各警種資源和銀行、電信、互聯網企業等外部資源,他們各自派員進駐,既有資源又有職權,共同打擊電信網路詐騙。

據瞭解,2016年我國共打掉7682個詐騙團夥,搗毀詐騙窩點8107個,繳獲“黑廣播”3239套和“偽基站”設備3544套,全年電信網路詐騙損失同比下降10.9%。

專家指出,在電信網路詐騙手法日益精細化的環境下,簡單依靠線民提高防詐騙意識並不足以應對新形勢下的電信網路詐騙。

各職能部門、企業和民眾通過資訊共用等手段進行反詐騙合作,是一條可行路徑。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8日 14 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