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湖南好人李梅英:以愛心助學點燃鄉村教育希望之光

李梅英正坐在家中院落裡翻看受資助學生寄寫給她的信。

看完信後, 李梅英視若珍寶地把它放回櫃中原處。

至今為止, 已有上百名學生受到“梅英教育助學基金”的資助。

李梅英與兩位學生交談, 詢問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情況, 並鼓勵他們好好學習。

樟樹橋小學為李梅英送上錦旗並合影。

紅網衡陽站5月18日訊“你們來了呀!”5月17日上午, 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樟樹橋村一棟民房客廳門口傳來了關切的聲音, 記者終於見到了這位元因愛心助學而入選“湖南好人”四月榜的李梅英老師。 普通的服裝, 炯炯有神的雙眼,

一臉慈祥的笑容, 在她迎面走向我們時, 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樸實、低調和恬淡。

記者跟隨李梅英走進家中玄關口, 鞋櫃上的照片、獎盃、錦旗映入眼簾, 茶几上的文萃報還攤開著, 李梅英為我們泡好茶後, 才終於坐下來耐心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六十年代, 李梅英先後在南嶽小學、新龍小學、肖田小學、樟樹橋小學教書十四載, 七十年代末她隨軍去部隊, 八十年代初期隨丈夫轉業回衡山二輕部門工作, 直至退休後才再次回到這片養育她的土地, 她的家鄉——南嶽區南嶽鎮樟樹橋村。

以言傳身教之心樹立家庭榜樣

“離開二十餘年, 村裡有了很大變化。 令我心痛的是, 雖然大家經濟條件都改善了, 但是對教育的重視卻不如以前了,

所以我想著要做點什麼。 ”於是, 她走家串戶地去瞭解貧困學生的家庭情況, 將孩子們的情況一一記載, 最後發現觀念和經濟才是阻礙孩子讀書的攔路虎, 她便將情況與兩個兒子商量。 李梅英眼含淚水, 聲音略帶哽咽, “自從老伴去世後, 兩個兒子少在跟前, 但是他們理解我的想法, 並表示自己是這兒土生土長的人, 回家做點好事是應該的。 ”隨後大兒子拿出了8萬, 自己和小兒子各湊1萬, 於2009年與學校成立了10萬元的教育助學基金, 以幫助和鼓勵貧困生、優等生和優秀教師。

聊起助學經歷, 李梅英特別提到了她的大孫子, 17歲的高二學生曠天勤, 小時候的曠天勤一直受到李梅英的言傳身教, 平時非常節約, 自己積攢的壓歲錢都會在關鍵時刻捐給最需要的人。 “兒媳平時給孫子買衣服時,他自己就會要求媽媽不要買很多,說是還有許多小孩連書包都沒有,讓我們不要浪費。”李梅英提到孫子時眼中滿是驕傲。

以身體力行之明燈照亮他人之路

樟樹橋村中的許多青壯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村裡剩下的多為年老長輩和留守子女,由於教育基礎薄弱、設施缺乏,許多年輕教師不願長留,而部分村民教育觀念落後,忽視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引導。看到這種現狀,李梅英感到深深的擔憂,曾經為人師表的她真正知道,“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於是她親身力行勸說村民讓孩子們去上學,宣傳“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有時她甚至親身督促村民送孩子讀書,並向學校提出建議:老師應該實行家訪制度,瞭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

無論在教育事業還是日常生活中,李梅英都像一盞明燈,照亮和影響身邊的人。幾十年來,李梅英一直熱心公益與慈善事業,多年來省吃儉用,從並不高的工資收入中擠出錢來捐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僅捐款捐物給樟樹橋村就超過1萬元,當年得知本村本組的公路修建資金不足時,她將兒子過年給的8000元全部捐出説明修路,自己一整年卻沒有添置一件新衣裳。

以為人師表之美德傳遞社會正能量

“李梅英奶奶在你心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李奶奶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記者來到樟樹橋小學問到受過資助的學生李鐘慧,她不假思索地如此答道。孩子真誠的眼神裡充滿著敬佩與感恩。中午放學時分,一位提著飯盒正在等孫子下課的曠爺爺告訴記者,“李梅英有一顆愛心,對家鄉和老百姓做出了貢獻,我們都對她點贊咧。”

樟樹橋小學六年級學生曠傑平是李梅英教育助學基金的受益者,“曠傑平品學兼優,平時在家要承擔重活,但是從不荒廢學業,她已經連續拿了近2000的獎學金,在學校的公共勞動中她也積極勤快,幹髒活累活卻也從不抱怨。”曠傑平的授課老師提到,“因為家中還有弟妹,所以父母由於經濟條件限制對其教育不甚重視,然而李梅英老師卻總是會鼓勵她。”

樟樹橋小學校長胡偉青告訴記者,“自從李梅英老師成立了教育助學基金後,學校每年都會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在李老師的帶動下,目前有其他社會人士也對學校給予了關愛,現在無論是家長思想觀念上還是學校教學制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要歸功於李梅英老師的堅持和無私奉獻。”

因為李梅英的鼓勵和資助,村裡有兩個家庭困難的孩子于2015年考上大學,成為樟樹橋村第一批被“李梅英助學基金”資助後順利考入大學的學生。她的堅持和無私奉獻讓村裡許多貧困家庭看到了希望並逐漸改變觀念。出於感激,許多家長拿著自家土特產上門感謝,李梅英從不接受,然而她對學生們寄過來的感謝信卻放在櫃中視若珍寶,“我做這些不是為了得到物質回報,那些得到資助的學生能夠走出困境,以優異成績回饋社會,並將愛心和希望繼續傳遞下去,這就是我最大的精神安慰。”

“兒媳平時給孫子買衣服時,他自己就會要求媽媽不要買很多,說是還有許多小孩連書包都沒有,讓我們不要浪費。”李梅英提到孫子時眼中滿是驕傲。

以身體力行之明燈照亮他人之路

樟樹橋村中的許多青壯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村裡剩下的多為年老長輩和留守子女,由於教育基礎薄弱、設施缺乏,許多年輕教師不願長留,而部分村民教育觀念落後,忽視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引導。看到這種現狀,李梅英感到深深的擔憂,曾經為人師表的她真正知道,“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於是她親身力行勸說村民讓孩子們去上學,宣傳“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有時她甚至親身督促村民送孩子讀書,並向學校提出建議:老師應該實行家訪制度,瞭解每一個學生的情況。

無論在教育事業還是日常生活中,李梅英都像一盞明燈,照亮和影響身邊的人。幾十年來,李梅英一直熱心公益與慈善事業,多年來省吃儉用,從並不高的工資收入中擠出錢來捐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僅捐款捐物給樟樹橋村就超過1萬元,當年得知本村本組的公路修建資金不足時,她將兒子過年給的8000元全部捐出説明修路,自己一整年卻沒有添置一件新衣裳。

以為人師表之美德傳遞社會正能量

“李梅英奶奶在你心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李奶奶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記者來到樟樹橋小學問到受過資助的學生李鐘慧,她不假思索地如此答道。孩子真誠的眼神裡充滿著敬佩與感恩。中午放學時分,一位提著飯盒正在等孫子下課的曠爺爺告訴記者,“李梅英有一顆愛心,對家鄉和老百姓做出了貢獻,我們都對她點贊咧。”

樟樹橋小學六年級學生曠傑平是李梅英教育助學基金的受益者,“曠傑平品學兼優,平時在家要承擔重活,但是從不荒廢學業,她已經連續拿了近2000的獎學金,在學校的公共勞動中她也積極勤快,幹髒活累活卻也從不抱怨。”曠傑平的授課老師提到,“因為家中還有弟妹,所以父母由於經濟條件限制對其教育不甚重視,然而李梅英老師卻總是會鼓勵她。”

樟樹橋小學校長胡偉青告訴記者,“自從李梅英老師成立了教育助學基金後,學校每年都會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在李老師的帶動下,目前有其他社會人士也對學校給予了關愛,現在無論是家長思想觀念上還是學校教學制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要歸功於李梅英老師的堅持和無私奉獻。”

因為李梅英的鼓勵和資助,村裡有兩個家庭困難的孩子于2015年考上大學,成為樟樹橋村第一批被“李梅英助學基金”資助後順利考入大學的學生。她的堅持和無私奉獻讓村裡許多貧困家庭看到了希望並逐漸改變觀念。出於感激,許多家長拿著自家土特產上門感謝,李梅英從不接受,然而她對學生們寄過來的感謝信卻放在櫃中視若珍寶,“我做這些不是為了得到物質回報,那些得到資助的學生能夠走出困境,以優異成績回饋社會,並將愛心和希望繼續傳遞下去,這就是我最大的精神安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