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種植業和養殖業綜合推動 探索加快貧困戶脫貧之路

“我很喜歡和農民聊天, 真誠, 但是我還欠缺協調的能力。 插句話, 《人民的名義》是一部不錯的片子, 能學到挺多的知識。 ”這是28歲的王軒良在第一書記工作日志中寫下的一句話。

發展生態農業帶動鄉村旅遊

幫助貧困戶脫貧

5月4日, 在寶塔區南泥灣鎮陳子溝村, 華商報記者見到了村裡的第一書記王軒良, 說起《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 王軒良說:“這中間的很多片段, 讓我學會了如何維護人民的利益, 具體到扶貧工作上也是如此。 ”

在通往高窯小組的路上, 一邊是依山而建的民居, 一邊是已平整好的土地。 在高窯小組村口, 綠油油的植物點綴在山下, 王軒良告訴記者, 這是村上統一種植的粽子葉, 在端午節前後就能收割, 一畝地光賣粽子葉就能收入三四千塊錢。

這時, 村道上走過來一個農婦, 遠遠地就跟王軒良打招呼, 走到跟前, 這名農婦像家人一樣跟王軒良聊了起來。

王軒良告訴記者, 她叫劉玉敏, 是該村的一名貧困戶, 家就在村道旁, 家中沒有院牆, 院子裡有兩個豬圈, 靠近路邊的豬圈裡養著兩頭小豬。

“這兩頭小豬是幫扶幹部今年剛送來的, 去年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 我建起了兩個豬圈, 幫扶幹部最開始送了兩頭豬, 當時我也不想養, 想著養兩頭豬划不來, 幫扶幹部就又給我送來了兩頭小豬, 年底的時候, 這些豬賣了七八千元。 ”劉玉敏說, 她家是因病致貧, 以前她也在延安的飯店裡給人洗碗打工, 但自從實施精准扶貧政策後, 王軒良就多次到她家中做思想工作。 如今, 她待在家裡就有了收入, 還在村裡集體所有的土地上幹一些活, 一天也有幾十塊錢的收入。

在高窯小組,

除了貧困戶搞養殖以外, 村裡正在修建蔬菜大棚, 山頂還在栽種雪桃。 王軒良告訴華商報記者, 以後這裡要實施生態農業, 帶動鄉村旅遊, 從而達到脫貧的目的。

建農業合作社

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如何持續地搞好扶貧工作, 也是王軒良一直考慮的問題。 今年2月份, 一家酒廠找到王軒良, 希望他所負責的區域能大面積種植高粱。 雖然這次接洽並不成功, 但給王軒良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後新窯小組的馬向雷, 一直在家裡從事釀酒的工作, 家裡有個小作坊, 每年釀酒需要從外地購買四五萬斤的高粱。

5月4日, 馬向雷告訴華商報記者:“王軒良跟我提出酒廠收購高粱的事之後, 今年4月份, 我牽頭成立了一個農業合作社,

目前, 已經和村裡的貧困戶達成了高粱收購的協定, 貧困戶高勝功家裡的負擔比較重, 老伴不能幹農活, 他自己還有也有腦梗, 屬於因病致貧。 今年, 在王軒良的牽頭下, 高勝功承包了十幾畝地種高粱, 種植的高粱我全部以市場價收購。 ”

農業合作社的成立, 讓王軒良看到了扶貧工作的希望。 說起下一步的打算, 王軒良說, 通過釀酒作坊帶動周圍的農戶種植高粱, 而釀酒的酒糟, 則為合作社養殖的牛和羊提供了飼料。 良性的生態迴圈不僅能提供優質的產品, 也是探索長效扶貧的一條路子。

在農村的工作瑣碎而具體的工作中, 去年剛剛參加工作王軒良不僅磨練了意志, 而且還把自己融入到了整個工作中。

5月2日,

延安下起了雨, 王軒良在工作日志中寫道:“下了一下午的雨, 希望對郭台、高窯剛栽種的桃樹、果樹有作用。 ” 華商報記者 張建全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