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去科技館看歷代青花瓷,“一帶一路”科技文化展開幕

“一帶一路”科技文化展之“青出於藍——青花瓷的起源、發展與交流”特展昨天在上海科技館開幕, 向公眾展現中國陶瓷科技發展成就。 作為2017年上海科技節的重要活動之一,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18日。 展覽遴選了50余件自唐代至民國時期反映青花瓷技術、文化、藝術特徵的代表文物, 多角度地詮釋青花瓷的發展脈絡、藝術鑒賞、文化內涵、制瓷工藝、科學鑒定方法等, 通過青花瓷制瓷藝人進行現場非遺展示與互動, 結合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 給觀眾全方位、沉浸式、互動式參觀體驗。

遴選50餘件代表性文物

展覽以全景解讀為理念,

從上海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館藏中遴選了50餘件代表性文物:古雅朴拙的唐青花瓷片訴說著青花源起的故事, 恢弘大氣的元代青花揭示了青花技藝的高峰, 玲瓏奇秀的明清青花彰顯著鼎盛時期的風範;西亞風格的青花瓷器鐫刻著文化交融的強烈印記;充滿異域風情的外銷青花瓷精品則昭示著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青花瓷精品亮相。 海沙爾 攝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 先後在揚州唐羅城遺址出土的白釉藍黃彩器、白釉藍彩器、青花瓷器等共計9件展品, 清晰地描繪了唐青花由陶至瓷、由釉上彩至釉下彩的誕生與創新之路。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提供了青花雲龍紋蓋罐、青花扁壺、青花海水礬紅龍紋碗、青花阿拉伯文蓋盒等25件(套)元明時期的文物, 反映了該時期青花瓷製作工藝的發展及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徵。 其中, 元代澀胎青花雲龍紋硯盒特殊的呈色現象,

反映了青花鈷料的呈色機理;明宣德時期的青花試料盤表明該時期陶工不再滿足于使用單一青料, 開始尋求青花色彩的新突破;成化時期燒制的鬥彩纏枝蓮紋把杯發色淡雅, 線條清晰不暈散, 是當時國產青料“平等青”運用的典範之一。

上海博物館提供了17件(套)明清時期紋飾多樣、內涵豐富的代表性青花瓷器。 從器型上看, 涵蓋罐、瓶、尊、碗、盤、筆筒等主流器物, 亦有雙頸油醋瓶等頗有特色的器型;從裝飾主題看, 既有象徵皇家氣象的龍鳳紋, 亦有清新淡雅的山水、花鳥、人物主題, 還有頗具中西合璧的裝飾紋樣。 其中, 明萬曆年間燒制的青花雙龍紋瓶無論是製作工藝、青花呈色, 還是紋飾描繪,

均堪稱萬曆官窯青花瓷的代表。 清乾隆青花帆船圖花口盤則是外銷瓷中的精品, 有“連生貴子”的中式紋樣和“中西結合”的三桅帆船, 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而且真實地反映了古代航海和瓷器貿易歷史, 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借展的“中央”款青花水盂與青花釉裡紅梅花紋瓶, 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 中央陶瓷試驗場及“國瓷組”在探索古陶瓷科技研究、恢復傳統制瓷工藝之路上的代表器物。

青花瓷文物吸引大批觀眾。 海沙爾 攝

AR觸屏展現多國館藏珍品

展覽現場, 觀眾還可以體驗AR(增強現實)互動展項“青花瓷之路”, 探尋青花瓷繁盛的外銷之路, 或者通過寬6米的魔牆“青花大觀”, 瞭解更多不同年代、不同器形的青花瓷的詳細資訊。

“青花瓷之路”AR互動旨在反映中國青花瓷循著古代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各地, 選取了兩條絲綢之路上重要港口、貿易國、沉船和遺址等, 利用AR的互動形式, 帶領觀眾探尋青花瓷外銷的盛況及其背後的故事。 該展項在古代絲綢之路地圖上設置了6個熱點,分別為中國合浦港和泉州港、埃及、越南、荷蘭、土耳其。觀眾用自己的手機或館方提供的設備掃描熱點時,會在平面的地圖上展現出立體的建築或是動畫效果,感受絲綢之路的繁盛。

觀眾點擊“青花大觀”魔牆。海沙爾 攝

文/俞陶然

該展項在古代絲綢之路地圖上設置了6個熱點,分別為中國合浦港和泉州港、埃及、越南、荷蘭、土耳其。觀眾用自己的手機或館方提供的設備掃描熱點時,會在平面的地圖上展現出立體的建築或是動畫效果,感受絲綢之路的繁盛。

觀眾點擊“青花大觀”魔牆。海沙爾 攝

文/俞陶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