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集結號起 淮海大地激蕩發展“大風歌”

中國江蘇網5月18日訊 一場文藝復興開啟大航海時代, 催生了歐美數百年繁榮;一場解放思想大討論, 帶來了改革開放, 拉開了中國連續30年高速增長的序幕——縱觀近現代史, 每一輪社會發展和產業革命的“大潮”裡, 科教文化都是一朵璀璨“浪花”。 相生相伴, 創新創造。

今天, 淮海經濟區同樣跨進一個充滿變革的偉大時代。 20個“窮兄弟”協同發展, 抱團取暖。 其動力, 既源於跨越發展追求和渴望, 更來自同源同種、相融相生的“文化基因”。

也正因此, 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規劃中突出強調:“打造科教文化中心”。

以科教促創新, 以文化促合作, 以合作促開放。 可謂“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科教輻射, 創新轉型導航“綠色跑道”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靜悄悄。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唱起那動人的歌謠……”蘇魯邊界微山湖天下聞名。 但從上世紀以來, 微山湖兩岸因邊界糾紛引發數十起大規模械鬥。 直到本世紀初, 在國家層面協調下蘇魯兩市六縣握手言和。 如今, 這裡已是平安之湖, 合作之湖。

以前為什麼會爭湖?就因為兩岸都是“窮兄弟”, 資源就那麼多, 你多了我就少了。 江蘇師範大學副教授滕春惠說, 以史為鑒, 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一定要摒棄“搶資源”的“微山湖思維”, 發揮科教優勢, 引領創新轉型, 導航“綠色跑道”。

在淮海經濟區,

甚至放眼全國, 徐州都是一座科教資源的“富礦”——在徐各類高等院校14所, 在校大學生20多萬人, 全市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00萬人。 其中,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 有9個國家重點學科, 礦業工程專業享譽世界, 是中國能源科技教育的一面旗幟。

如何看待這一富礦?徐州市委書記張國華有自己的思考:“優勢不轉化不是優勢, 要把優勢轉化為競爭力, 競爭力轉化為生產力, 生產力釋放輻射力, 這個才是優勢所在。 ”近年來, 徐州依託豐富的科教資源, 推動要素集合, 協同創新, 集聚創新力量。 構建“產業+企業+平臺+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區域創新體系, 從政策出臺、環境營造、招商服務、平臺建設等各方面發力, 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科技革命”。

正在規劃建設的徐州產業技術研究院、江蘇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創新谷、潘安湖科教創新區“四大智穀”, 又掀開新一輪創新發展大幕。

再看淮海經濟區, 淮北、宿州、棗莊、濟寧等市均在全國資源型城市名單之列, 且包括了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等各種資源型城市類型。 “徐州老工業基地的創新轉型具有典型性, 徐州今天走的路將為其他城市的明天提供有益參考。 ”江蘇省城鎮化和城鄉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小卉說。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 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 徐州要更大力度釋放科教資源優勢, 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引領整個區域創新發展, 向周邊兄弟城市更多分享綠色發展的“徐州經驗”。

文化相容, 孔孟故鄉“遇見”舞動漢風

5月6日, 蘇皖魯豫四省社科院專家齊聚徐州采風, 行至賈汪區潘安湖濕地公園水街景區, 露天戲臺上傳來一曲河南梆子傳統劇碼《花打朝》, 引得眾人會心一笑。 河南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任曉莉感歎:淮海“經濟區”其實更是一個“文化區”。

江蘇師範大學曾經做過一項專題調研, 結果令人驚歎。 淮海城市群擁有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中國文化的集中發祥地之一。 例如, 江蘇徐州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城邑之一, 又是彭祖文化、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山東棗莊兼具數千年始祖文化、城邦文化, 濟甯是孔孟文化、運河文化的發源地;河南商丘是我國商人、商業、商文化的發源地……細分下來,

儒家文化、楚漢文化、三國文化、水滸文化、魯班文化、紅色文化特色鮮明, 自成體系。

“徐州打造淮海經濟區文化中心, 不是要搞‘唯我獨尊’, 而是打造區域文化共用交流平臺, 相容並蓄, 和兄弟城市一起把文化做成產業, 轉化為發展資源, 在合作交流中共贏。 ”徐州市文化局長高成富說。

事實上, 以文化促旅遊的區域間交流早已自發開展。 去年10月28日, 山東鄒城市在徐州隆重推出“孟子修學遊”研學遊線路, 重走孟母三遷路, “習儒館”拜師禮、開筆禮等系列活動, 吸引了大批徐州市民關注。 山東方面還給徐州人帶來門票“買四免一”等“專屬福利”, 嶧山、上九山古村落景區現場向徐州市民派送了優惠大禮包。 與之相應的, 早從2012年起,徐州就頻頻赴山東臨沂、濟寧,安徽淮北等淮海城市推介“兩漢文化”,在孔孟故里“舞動漢風”。

在整個淮海經濟區中還有一座極具影響力的藝術殿堂——徐州音樂廳。2011年6月26日開幕至今,每年都推出五個演出季,全年演出場次在100場左右,觀眾大都來自淮海經濟區。徐州文化局副局長韓如海告訴記者,徐州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一個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學校叫徐州藝專,走出了很多書畫大家,為整個淮海經濟區培養了大批人才。“很多安徽、山東的藝術家成名後,在外面談到自己家鄉時都會強調第二故鄉是徐州,因為他們覺得是這塊藝術土壤成就了自己。”

“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漢文化在這裡交融交匯,淮海經濟區所涵蓋的城市,經濟總體發展水準相當,自然資源有一致性,人文積澱有一致性,風俗習慣、文化認同感都是相近的。而且,不容忽視的是,這裡都是相對發展落後地區,歷史上又是曾經的革命老區,可謂‘天性相同,天生親近’。”山東社科院副院長楊金衛認為,淮海經濟區是一場“持久戰”,共同的人文底蘊,必將為區域間長久的深度合作提供強大的內在支撐。

決戰決勝,鑄就新時期“淮海精神”

在淮海戰役紀念館“支前廳”,一根1.2米長的小竹竿,刻滿了魯蘇皖三省88個地方的名字,記錄下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線圖。這根竹竿是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它的主人是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淮海戰役中,唐和恩和543萬支前民工一起,推著88萬多輛大小推車,貢獻糧食4.3億斤,一戰定江山。陳毅元帥盛讚:“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一往無前、決戰決勝’!淮海戰役留下的精神財富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徐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馮其譜說,走進“十三五”,打贏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淮海戰役”,不但要注重戰略戰術,更要注重在發展實踐中創造新時期“淮海精神”。

新時期“淮海精神”有哪些內涵?

中國社科院陳耀研究員認為,淮海經濟區的內涵首先是創新,在國家戰略空白處“殺出一條血路”,靠得是“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楊金衛分析,區域協同的最大障礙來自行政區劃壁壘。“淮海經濟區能否建設成為邊界區域發展的先行區,關鍵看‘協同’。”

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吳先滿說,徐州的產業發展已經擺脫了對煤炭工業的路徑依賴,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和全面小康的決勝階段。這對於淮海經濟區其他城市形成一個鮮明導向——綠色發展。

徐州市發改委主任高山表示,無論是發揮“三個作用”的省委要求,還是在打造淮海經濟區內中心城市的定位,關鍵字都是更大力度的“開放”。

“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不是一家唱獨角戲,不能只種好一畝三分地,推動建設要抱團闖關,發展成果要區域共用。”張國華以當年蘇州工作經歷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上海是參天大樹,蘇州是參天大樹下種好的碧螺春,相得益彰。”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決戰決勝全面小康。1.2億淮海人帶著光榮與夢想,精神抖擻再出發。

聽,集結號起!一曲區域協同發展的“大風歌”,正在淮海大地上嘹亮激蕩!

本報記者 秦繼東 劉剛

早從2012年起,徐州就頻頻赴山東臨沂、濟寧,安徽淮北等淮海城市推介“兩漢文化”,在孔孟故里“舞動漢風”。

在整個淮海經濟區中還有一座極具影響力的藝術殿堂——徐州音樂廳。2011年6月26日開幕至今,每年都推出五個演出季,全年演出場次在100場左右,觀眾大都來自淮海經濟區。徐州文化局副局長韓如海告訴記者,徐州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一個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學校叫徐州藝專,走出了很多書畫大家,為整個淮海經濟區培養了大批人才。“很多安徽、山東的藝術家成名後,在外面談到自己家鄉時都會強調第二故鄉是徐州,因為他們覺得是這塊藝術土壤成就了自己。”

“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漢文化在這裡交融交匯,淮海經濟區所涵蓋的城市,經濟總體發展水準相當,自然資源有一致性,人文積澱有一致性,風俗習慣、文化認同感都是相近的。而且,不容忽視的是,這裡都是相對發展落後地區,歷史上又是曾經的革命老區,可謂‘天性相同,天生親近’。”山東社科院副院長楊金衛認為,淮海經濟區是一場“持久戰”,共同的人文底蘊,必將為區域間長久的深度合作提供強大的內在支撐。

決戰決勝,鑄就新時期“淮海精神”

在淮海戰役紀念館“支前廳”,一根1.2米長的小竹竿,刻滿了魯蘇皖三省88個地方的名字,記錄下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線圖。這根竹竿是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它的主人是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淮海戰役中,唐和恩和543萬支前民工一起,推著88萬多輛大小推車,貢獻糧食4.3億斤,一戰定江山。陳毅元帥盛讚:“淮海戰役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一往無前、決戰決勝’!淮海戰役留下的精神財富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徐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馮其譜說,走進“十三五”,打贏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的“淮海戰役”,不但要注重戰略戰術,更要注重在發展實踐中創造新時期“淮海精神”。

新時期“淮海精神”有哪些內涵?

中國社科院陳耀研究員認為,淮海經濟區的內涵首先是創新,在國家戰略空白處“殺出一條血路”,靠得是“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楊金衛分析,區域協同的最大障礙來自行政區劃壁壘。“淮海經濟區能否建設成為邊界區域發展的先行區,關鍵看‘協同’。”

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吳先滿說,徐州的產業發展已經擺脫了對煤炭工業的路徑依賴,進入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和全面小康的決勝階段。這對於淮海經濟區其他城市形成一個鮮明導向——綠色發展。

徐州市發改委主任高山表示,無論是發揮“三個作用”的省委要求,還是在打造淮海經濟區內中心城市的定位,關鍵字都是更大力度的“開放”。

“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不是一家唱獨角戲,不能只種好一畝三分地,推動建設要抱團闖關,發展成果要區域共用。”張國華以當年蘇州工作經歷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上海是參天大樹,蘇州是參天大樹下種好的碧螺春,相得益彰。”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決戰決勝全面小康。1.2億淮海人帶著光榮與夢想,精神抖擻再出發。

聽,集結號起!一曲區域協同發展的“大風歌”,正在淮海大地上嘹亮激蕩!

本報記者 秦繼東 劉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