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健林、馬雲今天都不玩微信,張瑞敏12年前能玩什麼?

王健林的這個說法曾在互聯網上被網友們嘲笑, 但值得注意的是, 與普羅大眾不同, 于企業家而言, 他們的確沒有過多精力去用於社交產品上的“無效社交”。 這可不僅僅止于王健林, 其他傳奇企業家也向來如此。 12年前CCTV年度經濟人物評選上, 曾有這樣一段小插曲, 馬化騰向在座的嘉賓介紹QQ的未來時, 主持人半開玩笑的說, 面對這麼優質的客戶請發動猛烈攻勢, 你能說服張瑞敏使用你的產品嗎?然而最後張瑞敏禮貌地拒絕了這次推銷。

但對企業家而言, 他們的時間都是爭分奪秒的, 每一分鐘的時間, 每一焦耳的精力都是經過了精確分配的, 企業家們獲取資訊也都是有選擇的。 比如, 像張瑞敏這樣的企業家平均2-3天就會有一本書下肚, 每年會閱讀100餘本各色有關企業發展和戰略規劃的書籍以吸取知識養分, 於他們而言, 耗費過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大多是低效且無用的。

這就像《紙牌屋》裡的那對總統夫婦, 由於日理萬機, 他們每天的睡眠時間都只有3-4個小時, 而且這三四個小時都是間隔著的。 如果你嘲笑他們這種睡眠“不養生”, 笑話可就鬧大了。

所以你在吐槽張瑞敏“不懂”互聯網思維的時候,

張瑞敏正在和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戰略管理大師加里·哈默談笑風生;你在嘲笑王健林生了個嘴毒的兒子時, 王健林正在和高層領導人商量北京房價下個月還應該漲多少;你在調侃馬雲長得難看時, 馬雲早已經飛越重洋在美國和奧巴馬共進午餐。

這裡面固然有企業家們保護自家產品的考慮, 更是企業家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普通人完全不同。 無論是張瑞敏, 還是王健林亦或是馬雲、周鴻禕他們都是變革者。 就像他們的日常生活、社會行為不能用我們這種普通人的目光去評價。 用我們普通人的思維去看待企業家的生活, 會顯得很可笑。

坦率來說, 真正可怕的不是財富差距, 而是認知層面的階梯式斷崖。 也難怪像《北京折疊》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科幻小說會引發如此大的轟動和震撼。

在《北京折疊》中社會分成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人每天有24個小時, 這24個小時都在制定社會規則, 推動社會變革。 而第三層次的人每天沉迷在網路垃圾資訊之中, 消耗掉自己僅有的8個小時。 第三層次的人們自始至終沒有被社會剝削, 但他們創造不出價值, 無法參與社會運作, 只能統統被“折疊”到晚上, 儘量減少對社會的資源消耗。

沒人想成為被折疊起來的那個群體, 但如果只能靠著互聯網上八卦段子的來自我安慰, 恐怕離被“折疊”也不遠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