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瑞銀盧穗誠:A股海外並購更趨理性,消費升級受青睞

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的熱潮仍在持續, 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規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 再刷新高。 今年首月, 並購市場整體熱度回落;但跨境並購交易規模占總交易規模比重超兩成, 環比穩步提升。

熱度居高不下的同時, 跨境並購也呈現著新的趨勢。 瑞銀集團董事總經理兼投行亞洲並購部主管盧穗誠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 跨境並購目前正逐漸回歸理性;以A股上市公司的跨境並購為例, 並購標的規模和交易作價更穩定, 行業板塊選擇更集中。 他還介紹, 目前出海並購大軍對消費升級更為青睞,

醫療器械和健康保健等產業、以及與互聯網加速融合的旅遊和百貨零售業, 並購活躍度都正在提升。

A股公司跨境並購趨於理性

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的勢頭, 絲毫沒有減緩。 投中的統計顯示, 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規模在去年前10月已超過2000億美元;而根據湯森路透的統計, 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總額為2209億美元。 在2015年, 中企海外並購規模還僅有1031億美元, 2016年中企跨境並購已經實現了翻倍增長。 進入2017年, 並購市場1月整體回落, 投中資料顯示並購交易規模環比下降78%。 但其中, 跨境並購交易規模為23.78億美元, 占比為22%, 相較去年底所占比重16%提高了6個百分點。

投中研究員的報告稱, 海外並購的熱度居高不下, 主要是由於中國經濟放緩和市場趨於飽和,

企業的增長瓶頸也開始顯現, 因而造成現階段大家紛紛出海。 一方面是為了融合國外公司的優質業務資源與先進技術, 提高企業自身價值度;另一方面是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擴大市場範圍。 “總體來講, 無論是中企控股海外上市公司還是整體收購整合優質資源, 對於雙方都是能夠實現雙贏的一件事。 ”

盧穗誠表示, 以過去一段時間的市場回饋來看, 很多A股公司以上市公司作為平臺推進海外並購。 A股公司出海的優勢, 是其自身的估值倍數多高於海外標的, “高估值公司購買低估值標的有利於盈利和增值”。 他還強調, A股公司目前面臨著資本管制、人民幣貶值等趨勢, 但海外並購仍存在機會;尤其是歐洲地區英鎊等貨幣表現仍比較低迷,

該地域的跨境並購還處在窗口期。

盧穗誠同時表示, A股公司海外並購近期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並購標的規模和體量趨於穩定、交易價格增長放緩, 對行業板塊的關注與佈局開始集中。

“據我們觀察, 目前有條件出海並購的A股上市公司, 市值規模多在10億至50億美元左右, 這類公司尋找的多在10億元至30億元美金的標的。 ”盧穗誠分析, 在去年11月底曾有市場傳聞稱審批機構要收緊海外並購, 當時市場普遍預期10億美金會作為標的市值上限, 超過這個標準的海外並購則需要限定在同行業領域內。 這個傳言目前並未被官方證實, 但此後很多海外並購會主動把並購標的體量也鎖定在10億美金附近。

此外, 去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並購時涉獵很廣, 但近期更多的海外並購開始圍繞主業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等領域。 “我認為這兩個變化趨勢都是非常好的現象, 代表著海外並購正朝著理性、良性的方向轉變。 之前太過瘋狂的出海並購, 可能會帶來泡沫。 ”盧穗誠稱。

當前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並購明顯謹慎。 目前監管層仍支持中國公司走出去的, 但對交易亂象的監管立場也極為明確;過高和離譜的溢價、草率和輕易的跨界等, 都不符合當前的監管趨勢。

跨境並購青睞消費升級

年內, 跨境並購也出現了發生新的變化, 新的行業板塊進入出海並購大軍的視野。

在盧穗誠看來, 當前中國企業在跨境並購中, 青睞技術驅動的產業,

更看好能夠重塑傳統行業的新技術、新手段、新趨勢。 如百貨零售業和旅遊業, 都是正在接受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加速O2O的行業板塊。 而被自動化、智慧化重塑的家電和傳統工業, 也是跨境並購的熱門方向。

此外, 醫療器械、健康保健、物流等受益於消費升級的行業, 也持續受到跨境中企的關注。 “比如, 以維生素為代表的健康保健行業, 這類產品本身在中國就有很大的市場, 而伴隨互聯網管道的崛起, 這類產品的市場需求還在擴容。 ”盧穗誠介紹稱。

在繼續迅猛崛起的同時, 市場也開始關注中企出海的所面臨的風險和隱患。 除了對境內外市場在法律、交易等方面的政策差異外, 跨境並購中高溢價帶來的經營與財務風險、後續融合和管理等問題都備受關注。

盧穗誠對此表示,由於在跨境並購完成後,按照境外工會等要求,中國買家一般會保持國外公司現有的團隊和管理層。因此,從已經完成的海外並購來看,目前還沒有看到中國買家與外國企業的深層融合;但也沒有出現極端的海外並購失敗案例,經營和財務都會相對穩定。

“中國企業逐步進入境外標的的經營管理,這週期一般要持續3到5年。在這個週期之後,海外標的也已會更加熟悉國內的規則和文化,融合起來可能會更加便利。” 盧穗誠稱。

盧穗誠對此表示,由於在跨境並購完成後,按照境外工會等要求,中國買家一般會保持國外公司現有的團隊和管理層。因此,從已經完成的海外並購來看,目前還沒有看到中國買家與外國企業的深層融合;但也沒有出現極端的海外並購失敗案例,經營和財務都會相對穩定。

“中國企業逐步進入境外標的的經營管理,這週期一般要持續3到5年。在這個週期之後,海外標的也已會更加熟悉國內的規則和文化,融合起來可能會更加便利。” 盧穗誠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