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蓋世華文,傑出才俊——深切懷念吳文俊院士

作者系:蔡自興 第八屆湖南省政協副主席、IEEE fellow、中南大學教授

2017年5月7日早晨, 我收到秘書劉香永處長的短信, 得知“吳文俊老師于今晨7時20分不幸離世。 ”這消息來的太突然了, 我簡直難以置信。 我立即與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吳文俊科技獎勵辦公室的余有成主任通了電話, 他在得知噩耗後正趕赴醫院途中。 他說, “昨天在電話中還聽到吳老的朗朗笑聲, 沒有想到他這麼快就走了!”我當即告訴余主任:請保持聯繫, 一旦悼念活動安排就緒, 儘快通知我, 以便我赴京參與悼念活動, 送別敬愛的吳老師。

科學巨匠的高瞻遠矚

吳文俊先生1919年5月12日出生於上海, 1940年畢業于交通大學, 是我們交通大學的傑出校友和學長。 1949年他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吳老師是一位科學巨匠, 一位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數學家, 對數學的核心領域拓撲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並對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做出傑出貢獻, 開創了數學機械化的新領域, 對數學和電腦科學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他一生發表大批優秀的研究成果, 獲得許多重要的國內外科技與學術獎勵, 其中, 1997年國際自動推理最高獎——厄布朗(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和2000年我國首屆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 就是他的最有代表性的嘉獎。

吳文俊老師對中國人工智慧學科發展與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建設情有獨鍾, 傾注了大量心血。 他以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研究高水準成果為國際人工智慧的自動推理領域做出獨特貢獻, 也為我國人工智慧科技工作者攀登國際人工智慧高峰樹立了光輝榜樣。 他是著名數學家,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他投身中國古演算法研究, 開闢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途徑和國際數學機械化的嶄新領域。

2004年吳老師應邀為我和徐光祐教授合著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研究生用書作了“電腦時代的腦力勞動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代序, 洋洋上萬言。 他把這個親筆代序放入大信封, 封口並寫明收件人及其郵寄地址後, 交給他的兒子吳天驕研究員寄給我。 後來我見到天驕研究員時才獲悉, 他父親不僅把這封郵件簽封好, 而且沒有告訴天驕關於郵件內容, 連自己的兒子也“保密”。 這篇代序不僅闡述了他對腦力勞動機械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特別是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的系統論述和深刻認識, 而且表現出他對人工智慧的鍾情和關愛。

下面讓我們重溫他對腦力勞動機械化的教誨, 領會其深刻含義。 他說:

“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工業革命時代, 它以機器代替或減輕人的腦力勞動為其重要標誌。 中國是否能認清形勢, 借此契機重新崛起, 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應該深長思考的問題。 ”

十多年前, 吳老師就把“以機器代替或減輕人的腦力勞動”作為現在我們面臨的這場新的工業革命的重要標誌, 是頗具遠見的。 他期望我們中華兒女認清難得機遇, 借機重新崛起。 他又說:

“電腦的出現對現代數學這種腦力勞動的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電腦不僅可以代替繁重的人工計算, 而且還可以至少幫助人們進行看來與機械化很不相容的像定理證明這一類的工作。

電腦將使數學面臨脫離傳統的一張紙一支筆方式, 而代之以以電腦進行不僅計算且能推理的全新形式。 ”

在這裡, 吳老師明確提出, 現代數學這種腦力勞動不僅可以用電腦進行計算, 而且能夠用電腦實現推理。 接著, 吳老師就我國腦力勞動機械化的歷史基礎及腦力勞動機械化與國家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關係做了精闢論述:

“中國不僅具有作為典型腦力勞動的數學機械化的合適的土壤, 而且也是各種腦力勞動機械化的沃土。 原因是, 古代的中國是腦力勞動機械化的故鄉, 也是腦力勞動機械化的發源地。 它有著為發展腦力勞動機械化所需的堅實基礎、有效手段與豐富經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四個現代化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具有特殊的關鍵地位。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與腦力勞動的機械化密不可分的。宋健同志曾作對聯說:‘人智慧則國智,科技強則國強’,把智慧與科技並列,可謂一語道出了真諦。”

在這篇代序中,吳文俊院士最後寫道:

“自然,我們真正的意圖決不在於口舌之爭,在字面上誇誇其談。真正應該做的事是實幹巧幹,借電腦時代來臨的大好契機,率先在全世界推行腦力勞動機械化。以具體成就與我們的成功來向世人表明我們的主張。”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吳先生腳踏實地與求真務實的一向風格,也體現出他對我國廣大人工智慧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恩師益友的親切關懷

在我求學以及科研的道路上,得到了很多前輩的誠摯關愛與無私幫助;沒有他們的幫助,就不會有我今天的一些成就。非常榮幸,吳文俊先生就是給予我很大幫助的前輩之一。我結識吳文俊老師始于2003年。那一年,在廣州廣東工業大學舉行全國人工智慧大會暨第十屆全國人工智慧學術年會。吳老師作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榮譽理事長出席大會,而我那時剛剛從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的位置上退下來,擔任榮譽副理事長。因此,有機會與他當面接觸,聆聽他的教誨。我們還一起觀看了與人工智慧大會同時舉行的全國機器人足球比賽。吳先生同年輕人一樣對機器人足球比賽表現出莫大興趣,並寄予厚望。

2004年,吳老師應邀為我們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研究生用書作了“電腦時代的腦力勞動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代序,就人工智慧學科的發展指出:

“人類進入電腦時代以後,腦力勞動的機械化具有了某種程度的現實可行性。除了上面所說的種種成就外,另一項有著重大意義的成就是在上世紀50年代人工智慧這一新學科的誕生。所謂人工智慧,意指人類的各種腦力勞動,或智慧行為,諸如判斷、推理、證明、識別、感知、理解、通信、設計、思考、規劃、學習和問題求解等思維活動,可用某種智慧化的機器來予以人工的實現。(見本書,即《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第2頁定義1.3)。……目前,具有某種智慧行為的各種機器蛇、機器人等已頻繁出現。人工智慧已成為一門受到廣泛重視與認可並有廣闊應用潛能的龐大學科。另一方面,由於學科所牽涉到的許多概念與方法的不確定性,引發了學科內部的許多爭論。總之,關於人工智慧的方方面面,讀者包括筆者在內,可從本書)得到充分的瞭解。”

吳文俊院士的這些話語,指出人工智慧已發展成為一門受到廣泛重視與認可並有廣闊應用潛能的龐大學科,還對拙作《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給予充分肯定,表現出他對發展人工智慧學科的積極認同和對筆者的厚愛。

2006年8月,紀念國際人工智慧50周年大會及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吳文俊院士作為貴賓與美國著名人工智慧專家、模糊集合的奠基者紮德(Zadeh)教授等應邀出席大會,並做學術報告。我也出席了該大會,聆聽這些國際人工智慧頂級科學家的學術報告,並有幸與他們合影紀念,增長了知識,受到了鼓舞。

2014年是我特別難忘的一年。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得力領導和評審專家的支持下,我申報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成就獎”,並成功當選。吳文俊老師不辭辛勞,以95歲高齡作為3位推薦人之一,親自參與了推薦。他指出:

“蔡自興教授對智慧科學技術及其相關學科人工智慧、智慧控制和機器人學等學科的基本學科體系、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行了長期的深入研究。他主持智慧科學領域3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課題,結合這些課題在人工智慧、智慧控制和智慧型機器人等智慧科學技術領域,提出諸多智慧科學理論和方法,取得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創新研究成果。……在他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研究生用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出版時,我曾為他撰寫了題為‘電腦時代的腦力勞動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代序,以示對他的著作的充分肯定和人工智慧研究的大力支持。蔡教授在智慧科學技術領域的傑出科研成果連同他的諸多高水準的智慧科學著作一起,為我國智慧科學的知識傳播、學科建設與技術發展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他的這些推薦意見是對我的極大鼓勵,也對“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成就獎的有力支持。我由衷感謝吳文俊院士的熱情鼓勵與關愛。2014年11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第四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當我從中國科協領導人手中接過成就獎獲獎證書時,喜悅與激動之情難以言表,內心無比感激吳文俊院士和其他老前輩專家的親切關懷。

2016年 8月,為紀念國際人工智慧學科誕生60周年,《科技導報》發表了我的專稿“中國人工智慧40年”。該文就吳文俊先生對中國人工智慧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文章指出:“吳文俊提出的利用機器證明與發現幾何定理的新方法──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是一個吉祥的徵兆,預示著人工智慧正在醞釀進一步的解禁。”……為了總結我國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表彰人工智慧工作者的突出貢獻,鼓勵更多的人員投身人工智慧的創造性研究,“我國設立了一些人工智慧獎項,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等。…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是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方針,獎勵在智慧科學技術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以不斷推進中國智慧科學技術領域創新與發展,被譽為‘中國人工智慧科技最高獎’…”。

2017年5月10日,我同劉香永一起從長沙乘飛機赴京,準備參加次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的《吳文俊先生遺體告別儀式》。11日上午,我們早早來到北京郵電大學東門,在那裡等候並乘坐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專車,與我國人工智慧界的一些新老領導和中青年學者一道前往八寶山殯儀館東廳,向敬愛的吳文俊老師做最後的告別。吳老師安詳地躺著,好像還在繼續思考他的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問題。現在,人工智慧成為了全球最火爆的研究領域及投資熱土。值得欣慰的是,吳先生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世界進入人工智慧新紀元。我們要繼承他的未竟之業,為進一步發展中國的人工智慧事業做出應有貢獻,不辜負這個時代,不辜負吳先生的殷切期望。

吳文俊老師,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在四個現代化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具有特殊的關鍵地位。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與腦力勞動的機械化密不可分的。宋健同志曾作對聯說:‘人智慧則國智,科技強則國強’,把智慧與科技並列,可謂一語道出了真諦。”

在這篇代序中,吳文俊院士最後寫道:

“自然,我們真正的意圖決不在於口舌之爭,在字面上誇誇其談。真正應該做的事是實幹巧幹,借電腦時代來臨的大好契機,率先在全世界推行腦力勞動機械化。以具體成就與我們的成功來向世人表明我們的主張。”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吳先生腳踏實地與求真務實的一向風格,也體現出他對我國廣大人工智慧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恩師益友的親切關懷

在我求學以及科研的道路上,得到了很多前輩的誠摯關愛與無私幫助;沒有他們的幫助,就不會有我今天的一些成就。非常榮幸,吳文俊先生就是給予我很大幫助的前輩之一。我結識吳文俊老師始于2003年。那一年,在廣州廣東工業大學舉行全國人工智慧大會暨第十屆全國人工智慧學術年會。吳老師作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榮譽理事長出席大會,而我那時剛剛從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的位置上退下來,擔任榮譽副理事長。因此,有機會與他當面接觸,聆聽他的教誨。我們還一起觀看了與人工智慧大會同時舉行的全國機器人足球比賽。吳先生同年輕人一樣對機器人足球比賽表現出莫大興趣,並寄予厚望。

2004年,吳老師應邀為我們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研究生用書作了“電腦時代的腦力勞動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代序,就人工智慧學科的發展指出:

“人類進入電腦時代以後,腦力勞動的機械化具有了某種程度的現實可行性。除了上面所說的種種成就外,另一項有著重大意義的成就是在上世紀50年代人工智慧這一新學科的誕生。所謂人工智慧,意指人類的各種腦力勞動,或智慧行為,諸如判斷、推理、證明、識別、感知、理解、通信、設計、思考、規劃、學習和問題求解等思維活動,可用某種智慧化的機器來予以人工的實現。(見本書,即《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第2頁定義1.3)。……目前,具有某種智慧行為的各種機器蛇、機器人等已頻繁出現。人工智慧已成為一門受到廣泛重視與認可並有廣闊應用潛能的龐大學科。另一方面,由於學科所牽涉到的許多概念與方法的不確定性,引發了學科內部的許多爭論。總之,關於人工智慧的方方面面,讀者包括筆者在內,可從本書)得到充分的瞭解。”

吳文俊院士的這些話語,指出人工智慧已發展成為一門受到廣泛重視與認可並有廣闊應用潛能的龐大學科,還對拙作《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給予充分肯定,表現出他對發展人工智慧學科的積極認同和對筆者的厚愛。

2006年8月,紀念國際人工智慧50周年大會及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舉行。吳文俊院士作為貴賓與美國著名人工智慧專家、模糊集合的奠基者紮德(Zadeh)教授等應邀出席大會,並做學術報告。我也出席了該大會,聆聽這些國際人工智慧頂級科學家的學術報告,並有幸與他們合影紀念,增長了知識,受到了鼓舞。

2014年是我特別難忘的一年。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得力領導和評審專家的支持下,我申報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成就獎”,並成功當選。吳文俊老師不辭辛勞,以95歲高齡作為3位推薦人之一,親自參與了推薦。他指出:

“蔡自興教授對智慧科學技術及其相關學科人工智慧、智慧控制和機器人學等學科的基本學科體系、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行了長期的深入研究。他主持智慧科學領域3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課題,結合這些課題在人工智慧、智慧控制和智慧型機器人等智慧科學技術領域,提出諸多智慧科學理論和方法,取得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創新研究成果。……在他的《人工智慧及其應用》研究生用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出版時,我曾為他撰寫了題為‘電腦時代的腦力勞動機械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代序,以示對他的著作的充分肯定和人工智慧研究的大力支持。蔡教授在智慧科學技術領域的傑出科研成果連同他的諸多高水準的智慧科學著作一起,為我國智慧科學的知識傳播、學科建設與技術發展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他的這些推薦意見是對我的極大鼓勵,也對“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成就獎的有力支持。我由衷感謝吳文俊院士的熱情鼓勵與關愛。2014年11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第四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當我從中國科協領導人手中接過成就獎獲獎證書時,喜悅與激動之情難以言表,內心無比感激吳文俊院士和其他老前輩專家的親切關懷。

2016年 8月,為紀念國際人工智慧學科誕生60周年,《科技導報》發表了我的專稿“中國人工智慧40年”。該文就吳文俊先生對中國人工智慧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文章指出:“吳文俊提出的利用機器證明與發現幾何定理的新方法──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是一個吉祥的徵兆,預示著人工智慧正在醞釀進一步的解禁。”……為了總結我國人工智慧的研究成果,表彰人工智慧工作者的突出貢獻,鼓勵更多的人員投身人工智慧的創造性研究,“我國設立了一些人工智慧獎項,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等。…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是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方針,獎勵在智慧科學技術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以不斷推進中國智慧科學技術領域創新與發展,被譽為‘中國人工智慧科技最高獎’…”。

2017年5月10日,我同劉香永一起從長沙乘飛機赴京,準備參加次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的《吳文俊先生遺體告別儀式》。11日上午,我們早早來到北京郵電大學東門,在那裡等候並乘坐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專車,與我國人工智慧界的一些新老領導和中青年學者一道前往八寶山殯儀館東廳,向敬愛的吳文俊老師做最後的告別。吳老師安詳地躺著,好像還在繼續思考他的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問題。現在,人工智慧成為了全球最火爆的研究領域及投資熱土。值得欣慰的是,吳先生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世界進入人工智慧新紀元。我們要繼承他的未竟之業,為進一步發展中國的人工智慧事業做出應有貢獻,不辜負這個時代,不辜負吳先生的殷切期望。

吳文俊老師,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