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代中專生的悲情:我那麼優秀,卻只能生活在底層

一代中專生的悲情:我那麼優秀, 卻只能生活在底層

作者:謝春茂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 有那麼一批素質優異的初中畢業生,

為了實現離開鄉村這一樸素的願望, 報考中專, 成了國家包分配的中專生。 這批中專學生包括四個領域:工商財、農林水、醫衛、師範。

畢業之後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 轉為城鎮戶口。 這兩個條件, 對當時城鄉二元化社會裡的農村青少年及其家長, 所產生的誘惑, 是無法抗拒的。

離開鄉村, 在城市、工廠或者單位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每月領一份穩定的薪水, 是當時每一個農村青年的夢想。 因此, 當上述四個領域的中專學生, 改為在初中畢業生中招生之後, 報考中專的初中畢業生, 非常踴躍。

最初的幾年, 幾乎所有的初中學校, 都要進行篩選考試, 只有進入全校前十名二十名之內, 才具有報考中專的資格。

有些學生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考上中專, 不惜違背鄉村倫理, 檢舉揭發別人的孩子是初中複讀生(當時規定報考中專者必須是應屆初中畢業生)。 具備報考資格後, 才由學校組織這批學生, 去縣裡參加中專招生的正式考試。 按高分到低分, 依次錄取。 報考中師類的學生,

還必須通過面試, 才具有入學資格。

那些考不上中專的學生, 只好用羡慕的眼光看著這些人將戶口遷入城鎮, 懷著一種失落的心情, 去上高中。

在這樣一種報考氛圍中, 能夠幸運進入中專學習的學生, 大都是讀書天分非常出眾的孩子。

按當年一批老中專生的感歎來形容, 就是:“要是我們不考中專, 去讀高中上大學, 那麼, 那些年上北大清華的學生, 也許將換一批人。 ”這話當然有些絕對。 但是, 說他們是考重點大學的最有力競爭者,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否認。

當年在初中任教的一批有識之士, 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 在經過幾年將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組織報考中專之後, 有少數初中學校, 對學習成績特別優異者, 實行保護政策, 不讓他們報考中專, 而是讓他們考高中上大學。

但是, 國家包分配的誘惑, 對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來說, 實在太大。 儘管有學校的保護政策, 也擋不住這些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去上中專。 因此, 儘管有少數尖子學生被老師保護去上高中考大學,

但大量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的初中畢業生, 仍然選擇上中專, 直到全國大中專招生並軌為止。 師範類更是直到1999年為止。

然而沒想到的是, 他們當年選擇上中專, 卻選擇了一輩子的悲情。

考上中專, 戶口遷出農村, 畢業後由國家分配工作, 在當年的鄉村, 就猶如範進中了舉, 是頗為轟動一時的。 他們的家長, 包括他們本人, 一時間躊躇滿志。 一些家庭甚至大宴賓客慶賀。

可是, 在最初的興奮過後, 當這些進入中專學校就讀的孩子, 發現所謂的中專, 其實是農村孩子進入城市的最低門檻。 而且這一紙文憑, 會將他們約束在最基層工作, 他們的發展平臺, 一輩子都會被這一紙文憑約束之後, 失落感便由然而生。

有個別學生一開始就發現了這一奧妙, 他們及時選擇了從中專退學,去上高中,考大學。我所知道的兩個考上中師的學生,就做了這種選擇。不能不感歎他們選擇的英明。三年之後,他們都考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大城市,之後又去了國外。

然而更多的,在猶疑之中等到了畢業。在他們畢業之際,他們經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衝擊。

他們讀了三年中專,拿到一張薄薄的畢業文憑,等待分配工作的時候,最先等到的,卻是他們當年考不上中專只能上高中的同學,這個時候卻通過高考,獲得了上大學甚至是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的資格。

這些考上大學的同學,對他們內心的衝擊,可能不亞於一顆原子彈。這批人當年在學習上不如自己,他們沒考上中專只能去上高中。三年過去了,他們只獲得了一個吃國家糧的身份,而那些人卻考上了大學,甚至知名的大學,他們只能悶悶不樂地看著這批人風光八面。

他們畢業分配的去向,在這份鬱悶的心情之中,終於等來了。拿著報到證,他們的心情再一次失落。

他們都去了最基層的單位。農林水專業的學生,大都去了鄉鎮做農村工作,工商財專業的學生稍好一點,去鄉鎮工商所或者財稅所、供銷社,也有一大批去了地方國有企業。醫護類專業的畢業生,去了基層衛生系統。這批畢業生分配去向的共同特點是,面向農村,面向基層。

換句話說,他們從農村裡出來,最終雙回到農村工作。所不同的是,他們原來的身份是農民,現在的身份,則是做農村工作的基層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能夠留在縣城工作的已經寥寥無幾,能夠到地級市工作的話,則是他們的祖宗燒了高香。

最糟糕的是師範類畢業生。其他大類的中專畢業生還好,儘管分配到了農村,但因為專業的原因,至少還是在鄉鎮所在地工作,好歹是一個鄉鎮的中心所在地。師範類卻不然。

每個鄉鎮,除了鄉鎮所在地有一所中學,一所中心小學之外,還有許多中學小學,均衡佈局於各個村莊。甚至最偏遠的、人跡罕至的村莊,都辦有小學。這批中師生剛畢業,基本上都被分配到了各個村小。

換句話說,他們真正與農村融為一體。他們的身份,雖然已經是幹部,國家工作人員,但他們依然在鄉村生活,整天打交道的,都是農民的孩子,和農民本身。

我的一個中師生朋友告訴我,他剛畢業時,任教的小學,離鄉鎮所在地有十六華里路程,而且不通公路,小學就他一個公辦老師,他必須自己做飯菜,晚上一個人孤獨地住在學校裡,外面的每一個響動,都讓他擔驚受怕。

巨大的失落感,從畢業一開始就伴隨著他們,直至終生。

在他們帶著強烈的失落感,在最基層工作的同時,他們的讀高中考上大學的同學的好消息,一個一個傳了來。他們有的去了國家部委;有的留在了省城大機關;有的分配進了高校;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去了國有大型企業;有的去了國外。

每一次這樣的消息傳來,給他們的內心就是一次衝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回味著這些消息,就會想,要是我當年不去考中專,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

可惜,人生無法假設。

面對基層單位繁重的工作和艱苦的環境。許多人選擇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知道,埋怨已經沒有用,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命運,才是王道。

一批人選擇考研究生離開鄉村。在師範類畢業生中,通過考研離開鄉村講臺的人最多。

他們克服自己知識底子薄、沒有系統學過英語的困難,懷抱著離開窮鄉僻壤的理想,把工作之餘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考研上。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

在我所知道的師範畢業生,有些人竟連續考了八年,才考上。當他們考上研究生,離開任教的偏僻山村時,幾乎每個人,都會嚎啕大哭一場。

這是對當年的悔恨,還是面對考研究生的喜悅?也許,兼而有之吧。

作為老師,除了考研,在個人的發展上,還有走另外一條道路的,就是發展一門特長。或是寫作,或是書法。因而,中師類畢業生,在這兩個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比較多。在我所在的城市書法界,稍有成就的書者中,中師畢業者幾乎占了一半。

文學界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師畢業生。他們在用另一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優秀。

工商財、農林水專業的畢業生,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在基層黨政機關工作的畢業生,他們有一條相對固定的晉職通道。只要努力工作,他們會在職務上獲得提升。所以,他們在行政崗位上,走得更遠。

在工作十年二十年之後,他們基本上成了基層黨政機關的骨幹。那些脫穎而出者,甚至能夠走到縣市、地市級的領導崗位。

能夠成為鄉鎮、縣局主要領導,甚至成為縣市、地市級領導,對他們來說,已經算是成功者了。甚至,比生活在大城市,更實惠。至於原因,你懂的。

至於分配到地方國有企業的畢業生,有許多人的人生境遇慘不忍睹。在剛剛分配到企業的時候,他們可能還高興了一陣子。

作為地方國有企業,一般離城鎮不遠。相對于分配至鄉下的同學,要好了許多。可是,很不幸,他們在工作不久,就面臨地方國有企業改制。

很多工商財類中專畢業生,到企業還沒有把人混熟呢,就被買斷,不得不下崗失業。

這批人中的有魄力者,自己創業,通過苦心經營,最終成了富翁。可是更多的,只能通過替人打工,掙得幾個辛苦錢養家糊口。他們的生活很不穩定,經濟來源時有時無,不得不整天為生計奔波。

儘管有小部分人通過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是絕大多數人的命運,依然只能和最初的平臺捆綁在一起。

在學校工作的,成了中國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國鄉村基礎教育的基石;在鄉鎮工作的,成了中國基層黨政工作的基石。

在衛生系統工作的,成了中國基層衛生工作的基石。

而且,由於他們個體的素質和天份很高,又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聽話的好習慣,所以,儘管他們工作在最底層,但是他們依然抑制著自己的強烈失落感,將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做到最好。為中國的鄉村發展,做出了自己的出色貢獻。

而他們自己一輩子,都只能紮根鄉村。能夠調進縣城工作,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最大的奢望。

而在他們用自己的才華甚至生命,夯實中國最基層工作的基石的時候,他們的考上大學的初中同學,卻走上了另外一條路。

由於那批人接受了系統的高等教育,相比於只接受過中專教育的他們,思維更為敏銳,眼界更為開闊,視角更為獨特,格局更為高遠,發展前景更為遠大。這批人,大多留在地級以上城市,做行政管理的,官銜更高,做學問的,職稱更高,甚至經商的,利潤更豐厚。

而這批人,當年和他們在初中同學的時候,卻是跟在他們後面的跟屁蟲!

一個中專報考,讓他們的人生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早早地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卻押上了自己一輩子的出息,讓這批極具天賦的孩子,在沒有灌滿漿之前,就被提前收割,然後被晾在最基層,任其凋零。

這對這批中專生來說,不得不說,充滿了悲情。他們的天賦如此優秀,卻不得不生活在最低層。

儘管對基層來說,因為有了這批有才華的人來夯實,應該感到幸運。

他們及時選擇了從中專退學,去上高中,考大學。我所知道的兩個考上中師的學生,就做了這種選擇。不能不感歎他們選擇的英明。三年之後,他們都考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大城市,之後又去了國外。

然而更多的,在猶疑之中等到了畢業。在他們畢業之際,他們經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衝擊。

他們讀了三年中專,拿到一張薄薄的畢業文憑,等待分配工作的時候,最先等到的,卻是他們當年考不上中專只能上高中的同學,這個時候卻通過高考,獲得了上大學甚至是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的資格。

這些考上大學的同學,對他們內心的衝擊,可能不亞於一顆原子彈。這批人當年在學習上不如自己,他們沒考上中專只能去上高中。三年過去了,他們只獲得了一個吃國家糧的身份,而那些人卻考上了大學,甚至知名的大學,他們只能悶悶不樂地看著這批人風光八面。

他們畢業分配的去向,在這份鬱悶的心情之中,終於等來了。拿著報到證,他們的心情再一次失落。

他們都去了最基層的單位。農林水專業的學生,大都去了鄉鎮做農村工作,工商財專業的學生稍好一點,去鄉鎮工商所或者財稅所、供銷社,也有一大批去了地方國有企業。醫護類專業的畢業生,去了基層衛生系統。這批畢業生分配去向的共同特點是,面向農村,面向基層。

換句話說,他們從農村裡出來,最終雙回到農村工作。所不同的是,他們原來的身份是農民,現在的身份,則是做農村工作的基層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能夠留在縣城工作的已經寥寥無幾,能夠到地級市工作的話,則是他們的祖宗燒了高香。

最糟糕的是師範類畢業生。其他大類的中專畢業生還好,儘管分配到了農村,但因為專業的原因,至少還是在鄉鎮所在地工作,好歹是一個鄉鎮的中心所在地。師範類卻不然。

每個鄉鎮,除了鄉鎮所在地有一所中學,一所中心小學之外,還有許多中學小學,均衡佈局於各個村莊。甚至最偏遠的、人跡罕至的村莊,都辦有小學。這批中師生剛畢業,基本上都被分配到了各個村小。

換句話說,他們真正與農村融為一體。他們的身份,雖然已經是幹部,國家工作人員,但他們依然在鄉村生活,整天打交道的,都是農民的孩子,和農民本身。

我的一個中師生朋友告訴我,他剛畢業時,任教的小學,離鄉鎮所在地有十六華里路程,而且不通公路,小學就他一個公辦老師,他必須自己做飯菜,晚上一個人孤獨地住在學校裡,外面的每一個響動,都讓他擔驚受怕。

巨大的失落感,從畢業一開始就伴隨著他們,直至終生。

在他們帶著強烈的失落感,在最基層工作的同時,他們的讀高中考上大學的同學的好消息,一個一個傳了來。他們有的去了國家部委;有的留在了省城大機關;有的分配進了高校;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去了國有大型企業;有的去了國外。

每一次這樣的消息傳來,給他們的內心就是一次衝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回味著這些消息,就會想,要是我當年不去考中專,我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

可惜,人生無法假設。

面對基層單位繁重的工作和艱苦的環境。許多人選擇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知道,埋怨已經沒有用,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命運,才是王道。

一批人選擇考研究生離開鄉村。在師範類畢業生中,通過考研離開鄉村講臺的人最多。

他們克服自己知識底子薄、沒有系統學過英語的困難,懷抱著離開窮鄉僻壤的理想,把工作之餘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考研上。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

在我所知道的師範畢業生,有些人竟連續考了八年,才考上。當他們考上研究生,離開任教的偏僻山村時,幾乎每個人,都會嚎啕大哭一場。

這是對當年的悔恨,還是面對考研究生的喜悅?也許,兼而有之吧。

作為老師,除了考研,在個人的發展上,還有走另外一條道路的,就是發展一門特長。或是寫作,或是書法。因而,中師類畢業生,在這兩個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比較多。在我所在的城市書法界,稍有成就的書者中,中師畢業者幾乎占了一半。

文學界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師畢業生。他們在用另一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優秀。

工商財、農林水專業的畢業生,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在基層黨政機關工作的畢業生,他們有一條相對固定的晉職通道。只要努力工作,他們會在職務上獲得提升。所以,他們在行政崗位上,走得更遠。

在工作十年二十年之後,他們基本上成了基層黨政機關的骨幹。那些脫穎而出者,甚至能夠走到縣市、地市級的領導崗位。

能夠成為鄉鎮、縣局主要領導,甚至成為縣市、地市級領導,對他們來說,已經算是成功者了。甚至,比生活在大城市,更實惠。至於原因,你懂的。

至於分配到地方國有企業的畢業生,有許多人的人生境遇慘不忍睹。在剛剛分配到企業的時候,他們可能還高興了一陣子。

作為地方國有企業,一般離城鎮不遠。相對于分配至鄉下的同學,要好了許多。可是,很不幸,他們在工作不久,就面臨地方國有企業改制。

很多工商財類中專畢業生,到企業還沒有把人混熟呢,就被買斷,不得不下崗失業。

這批人中的有魄力者,自己創業,通過苦心經營,最終成了富翁。可是更多的,只能通過替人打工,掙得幾個辛苦錢養家糊口。他們的生活很不穩定,經濟來源時有時無,不得不整天為生計奔波。

儘管有小部分人通過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是絕大多數人的命運,依然只能和最初的平臺捆綁在一起。

在學校工作的,成了中國基礎教育尤其是中國鄉村基礎教育的基石;在鄉鎮工作的,成了中國基層黨政工作的基石。

在衛生系統工作的,成了中國基層衛生工作的基石。

而且,由於他們個體的素質和天份很高,又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聽話的好習慣,所以,儘管他們工作在最底層,但是他們依然抑制著自己的強烈失落感,將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做到最好。為中國的鄉村發展,做出了自己的出色貢獻。

而他們自己一輩子,都只能紮根鄉村。能夠調進縣城工作,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最大的奢望。

而在他們用自己的才華甚至生命,夯實中國最基層工作的基石的時候,他們的考上大學的初中同學,卻走上了另外一條路。

由於那批人接受了系統的高等教育,相比於只接受過中專教育的他們,思維更為敏銳,眼界更為開闊,視角更為獨特,格局更為高遠,發展前景更為遠大。這批人,大多留在地級以上城市,做行政管理的,官銜更高,做學問的,職稱更高,甚至經商的,利潤更豐厚。

而這批人,當年和他們在初中同學的時候,卻是跟在他們後面的跟屁蟲!

一個中專報考,讓他們的人生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早早地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卻押上了自己一輩子的出息,讓這批極具天賦的孩子,在沒有灌滿漿之前,就被提前收割,然後被晾在最基層,任其凋零。

這對這批中專生來說,不得不說,充滿了悲情。他們的天賦如此優秀,卻不得不生活在最低層。

儘管對基層來說,因為有了這批有才華的人來夯實,應該感到幸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