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應葉琦:顛覆傳統獵聘模式 人才大資料為什麼容易變現?

“如果方向錯了, 越努力越無路可走。 ”

——應葉琦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應葉琦, 蕃蕃資料核心創始人之一, 曾是思科中國年輕的tech leader,

雅虎中國垂直搜索負責人、總架構師;阿裡研發院的第2號員工, 參與了阿裡研發院、阿裡雲“飛天”的創立, 2016年, 離職創業, 創立蕃蕃資料。

“對我來說, AI就是Alibaba Inside, 不是人工智慧。 ”

今年3月23日, 在馬來西亞環球轉型論壇上, 馬雲直言如果嘗試教一台機器做人類可以做的事情, 那是對人類的侮辱, AI指的是阿裡巴巴的洞察力, 而不是人工智慧。

將資料內化, 為未來指路, 是阿裡巴巴早在2010年就開始佈局的事。 大資料這個概念雖存在了近20年, 但目前這個行業還處在“蠻荒”階段, 號稱做大資料的企業不少, 但是真正能賺到錢的並不多。 一項技術的革新往往會帶來法律和政策的空白, 在相關立法正式出臺前, 大家都在跑馬圈地, 在這個過程中, 勢必會有很多企業相繼死掉,

只有少數能活下來。

但是, 行業規模有多大, 企業成長的潛力就有多大。 只要活下來就有可能。

2016年9月, 蕃蕃前期產品“輩出網”上線不到4個月, B端註冊用戶突破1萬家, 收集簡歷超500萬份。

“我希望有一天是Fanfan Inside, 我們有能力去承接起所有資料。 ”對於創業的野心, 應葉琦毫不避諱, “我就是想做大資料, 於是就找了一個能實現價值, 又容易賺錢的領域。 ”

應葉琦在發佈會上進行演講

人才大資料為什麼容易賺錢?

任何好專案都需要符合三個條件:高頻、剛需、有付費意願。

雖然智聯、前程無憂這些平臺一般只在每年的3—4月大量投廣告, 但在機會爆炸的當下, 求職其實是一件高頻的事。

70後可能會覺得“跳槽沒有未來”;80後一般認為五年內換一份工作比較正常;但是, 對90後來說, 一年內換一份工作也是常事。

時代在改變, 人們對就業機會的選擇已經變得越來越快;另外, 對於企業端來說, “找人才”是一件持續在發生的動態事件。

在社會市場經濟裡, 企業和人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

但是目前, 這兩個元素並沒有得到較好的結合。 儘管互聯網技術的革新為傳統人力資源行業解決了不少痛點, 但在整個行業的業務流程裡人力參與的成分依舊太多, 在唯快不破的當下, 這樣的模式難免有些“笨重低效”。

對C端求職者來說, 在海量的崗位裡做出篩選, 找到最合適的崗位並理性投遞, 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很多小而美的B端企業來說, 用較少的成本精准地找到合適的人才也很難。

人力資源行業的核心是資料匹配, 如果能通過大資料的方式, 將冗長繁瑣的招聘流程拆分開, 結構化、標準化, 用演算法實現多維度的檢索, 精准匹配, 儘量減少人力參與的成分, 那對B端和C端用戶來說, 都有巨大意義。

應葉琦正帶領著蕃蕃, 嘗試著以資料為驅動, 在整個人力資源行業發起一場這樣的變革。

公司團隊大合照

離顛覆傳統獵聘模式還有多遠

和前程無憂、拉勾這一類傳統的資訊分類網站相比, 獵聘更接近蕃蕃資料正在做的事。 但是, 兩者最大的不同是, 獵聘並沒有跳出傳統人力資源行業的困局,其模式還是以人力驅動為主,要想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比較難,成本也很高。蕃蕃則用技術來驅動,把一整套招聘模式標準化拆解成不同的流程,讓人力只是充當技術觸達用戶的“潤滑劑”。

通俗來講,蕃蕃的模式可以這樣描述:首先,通過面對面的溝通,企業提出自己的人才需求;隨後,蕃蕃將這些需求切換成關鍵字輸入到系統裡,啟動人才搜索,從10萬個候選人中篩選出1000個人;再用短信的形式連結起這1000個人,其中可能有200人對這個崗位感興趣,再以機器和人結合的方式去做一些觸達和溝通,最後,把留下的20人與企業對接起來,讓雙方自主選擇。在整個過程中,人力參與的部分僅僅是前期銷售和後期觸達。

那麼,在這樣一套看似以精篩為目的的模式之下,蕃蕃有哪些創新點是傳統獵聘所沒有的?

第一、職位只是人才的入口

“目標再遠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這條路是黑的,而且你不知道距離目標到底有多遠。”

工作不僅是賺錢的路徑,也是自我實現的常規方式。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但很少有人知道明晰的路徑在哪裡。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職業規劃師的服務。

蕃蕃資料發展前期主打的招聘端工具“輩出網”,利用“一鍵同步管理所有互聯網招聘平臺”的優勢,吸引了不少B端企業的註冊,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有了比較多的職位資料和簡歷資料,通過比對分析會發現,每個人的求職目標,職場經歷雖五花八門,但是進階為某個職位(例如:人力資源總監)的成長路徑其實是非常相似的。

這條路徑就是從真實實踐中得來的職業規劃,基於此蕃蕃會推出相應的個人成長方案,例如,在哪個階段需要學習哪些技能,可以和哪些人交流碰撞,有哪些機會可以把握等,這樣一來,很多由此延伸出的新玩法就可以嫁接進來——教育培訓、職場社交、電商等。

每一塊垂直切下去,都有不小的空間,“相當於一個量身定制的虛擬化職業顧問。可以告訴你借助哪些方法再過多久能達成目標。”

除了在縱向上以職業為入口去深挖個人成長需求外,在橫向上,職業可以被當做一條線索,去做圈層文化。這種玩法和雜誌的變現方式很相似——用內容做圈層,再基於特定人群做精准行銷。

每個人之所以成為社會人,其中最重要的屬性就是職業屬性。因為它界定了一個人的收入水準,社會地位以及社交圈。如果按照職業去做垂直細分,做成一個個小的俱樂部,培訓、社交、電商一類的玩法也同樣可以跑通,深挖社群經濟。

項目團隊合照

第二、讓被動求職者主動站出來

如果按照職場能力和從業年限來分,那可以大致把人群劃分為這樣三個層級:職場小白(初級);具有3—5年工作經驗的職場“能手”(中級);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能挑起大樑的職場“老手”(高級)。

和初級求職者相比,中、高級求職者的主動性相對要低一些,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會在招聘網站上去掛出自己的簡歷,等待HR挑剔的篩選。

而企業中、高級的職位也通常不會在招聘網站上公開,這就造成了兩者之間資訊的不對稱。除了熟人推薦之外,獵頭也是填補這塊空白的其中一種方式。但是,傳統獵聘公司通常都是根據行業熱度去獵取相應的人才,按崗位來收取費用。蕃蕃在這個基礎上往後繼續走了一步,用和企業合作的形式推出約談、約見和入職三款產品,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選擇,支付相應的費用。

第三、做小而精的招聘專場

很多小型企業知名度不如BAT,雖然用人需求很大,但並沒有能力去組織招聘微專場。有些獵聘也會願意接這樣的“小場”,但是獲利很低,為了把資訊高品質的散播出去,80%的錢都花在了流量成本上。

經過前期的資料沉澱,和演算法匹配,在每個微專場前期,不需要去做任何宣傳,就可以直接從資料中獲取相關度高的求職者,只要再用人力做一些簡單的觸達,就可以組建起20—30人的求職團隊。

Fanfan Inside,是信念也是決定。離最終目標的達成,應葉琦和他的團隊才剛剛走出了其中一小段路。

做大資料容易,但是變現卻很難。在沒有立法之前,大家對大資料的態度都是謹慎的,想變現,企業不但要擁有自己的非公開資料,還要通過演算法讓它產生價值。

在未來,蕃蕃希望能產生一套系統,世界上任何一家擁有資料的公司,都能把資料放上來,不需要雇傭任何工程師,就能自動得出分析結果,用結果去變現。

獵聘並沒有跳出傳統人力資源行業的困局,其模式還是以人力驅動為主,要想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比較難,成本也很高。蕃蕃則用技術來驅動,把一整套招聘模式標準化拆解成不同的流程,讓人力只是充當技術觸達用戶的“潤滑劑”。

通俗來講,蕃蕃的模式可以這樣描述:首先,通過面對面的溝通,企業提出自己的人才需求;隨後,蕃蕃將這些需求切換成關鍵字輸入到系統裡,啟動人才搜索,從10萬個候選人中篩選出1000個人;再用短信的形式連結起這1000個人,其中可能有200人對這個崗位感興趣,再以機器和人結合的方式去做一些觸達和溝通,最後,把留下的20人與企業對接起來,讓雙方自主選擇。在整個過程中,人力參與的部分僅僅是前期銷售和後期觸達。

那麼,在這樣一套看似以精篩為目的的模式之下,蕃蕃有哪些創新點是傳統獵聘所沒有的?

第一、職位只是人才的入口

“目標再遠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這條路是黑的,而且你不知道距離目標到底有多遠。”

工作不僅是賺錢的路徑,也是自我實現的常規方式。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但很少有人知道明晰的路徑在哪裡。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職業規劃師的服務。

蕃蕃資料發展前期主打的招聘端工具“輩出網”,利用“一鍵同步管理所有互聯網招聘平臺”的優勢,吸引了不少B端企業的註冊,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有了比較多的職位資料和簡歷資料,通過比對分析會發現,每個人的求職目標,職場經歷雖五花八門,但是進階為某個職位(例如:人力資源總監)的成長路徑其實是非常相似的。

這條路徑就是從真實實踐中得來的職業規劃,基於此蕃蕃會推出相應的個人成長方案,例如,在哪個階段需要學習哪些技能,可以和哪些人交流碰撞,有哪些機會可以把握等,這樣一來,很多由此延伸出的新玩法就可以嫁接進來——教育培訓、職場社交、電商等。

每一塊垂直切下去,都有不小的空間,“相當於一個量身定制的虛擬化職業顧問。可以告訴你借助哪些方法再過多久能達成目標。”

除了在縱向上以職業為入口去深挖個人成長需求外,在橫向上,職業可以被當做一條線索,去做圈層文化。這種玩法和雜誌的變現方式很相似——用內容做圈層,再基於特定人群做精准行銷。

每個人之所以成為社會人,其中最重要的屬性就是職業屬性。因為它界定了一個人的收入水準,社會地位以及社交圈。如果按照職業去做垂直細分,做成一個個小的俱樂部,培訓、社交、電商一類的玩法也同樣可以跑通,深挖社群經濟。

項目團隊合照

第二、讓被動求職者主動站出來

如果按照職場能力和從業年限來分,那可以大致把人群劃分為這樣三個層級:職場小白(初級);具有3—5年工作經驗的職場“能手”(中級);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能挑起大樑的職場“老手”(高級)。

和初級求職者相比,中、高級求職者的主動性相對要低一些,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會在招聘網站上去掛出自己的簡歷,等待HR挑剔的篩選。

而企業中、高級的職位也通常不會在招聘網站上公開,這就造成了兩者之間資訊的不對稱。除了熟人推薦之外,獵頭也是填補這塊空白的其中一種方式。但是,傳統獵聘公司通常都是根據行業熱度去獵取相應的人才,按崗位來收取費用。蕃蕃在這個基礎上往後繼續走了一步,用和企業合作的形式推出約談、約見和入職三款產品,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選擇,支付相應的費用。

第三、做小而精的招聘專場

很多小型企業知名度不如BAT,雖然用人需求很大,但並沒有能力去組織招聘微專場。有些獵聘也會願意接這樣的“小場”,但是獲利很低,為了把資訊高品質的散播出去,80%的錢都花在了流量成本上。

經過前期的資料沉澱,和演算法匹配,在每個微專場前期,不需要去做任何宣傳,就可以直接從資料中獲取相關度高的求職者,只要再用人力做一些簡單的觸達,就可以組建起20—30人的求職團隊。

Fanfan Inside,是信念也是決定。離最終目標的達成,應葉琦和他的團隊才剛剛走出了其中一小段路。

做大資料容易,但是變現卻很難。在沒有立法之前,大家對大資料的態度都是謹慎的,想變現,企業不但要擁有自己的非公開資料,還要通過演算法讓它產生價值。

在未來,蕃蕃希望能產生一套系統,世界上任何一家擁有資料的公司,都能把資料放上來,不需要雇傭任何工程師,就能自動得出分析結果,用結果去變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