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央視紀錄片《鏡子》!10年策劃2年攝製等對孩子絕望再看就晚了

摘要: “鏡子, 成長的不止孩子......”

做律師要拿律師資格證,

開車必須要有駕照,

做老師也要考取教師資格證,

但是, 為人父母不用拿證,

我們就這麼直接做了,

而且要做一輩子。

第一次當爸媽, 誰都沒有經驗,

所以往往會出現滿滿傾注的愛,

變成滿滿傷害的結果,

而每一個“問題孩子”出現的背後,

往往有一個問題爸媽,

一個問題家庭教育的存在。

- 01 -

《鏡子》,

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

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

2年攝製, 最終製作出3集, 一共90分鐘的紀錄片。

紀錄片《鏡子》講述了,

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

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去特殊學校接受“改造”,

卻最終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原來,

相比于“問題少年”,

還有不少“問題父母”亟需被改造。

都說,

以銅為鏡, 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 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 可以明得失。

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鏡子----央視紀錄片(一)

鏡子----央視紀錄片(二)

鏡子----央視紀錄片(三)

- 02 -

家明, 15歲,

是個網癮少年,

不願上學, 黑白顛倒。

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

可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張釗, 17歲,

因談戀愛已輟學4個月,

還阻止父母在家裡住,

被制止後, 他對著父母破口大駡。

澤清, 14歲,

澤清是三個孩子裡最小的,

但卻是表現得最平靜的,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他沉迷於網上下棋,

面對母親的關心, 他竟罵她“賤”, 甚至動手。

這三個孩子被送到武漢的一所教育機構,

本以為又是一出“變形記”,

但萬萬沒想到,

這次真正要改造的是父母。

表面上是幾個“問題少年”,

但背後卻是幾對“問題父母”。

三個家庭, 三對夫妻,

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

無論家裡是窮是富,

他們的教育模式,

存在著不一 的缺失。

——託付了太多家長自身的夢想

當家明抽泣著說,

自己什麼都得聽父母親的,

父母親不給他自由時,

他的父母在擔心什麼?

他們其實是無法承受孩子暴露在學校以外的環境,

那些孩子口中的自由,

在他們眼裡是不務正業,

是一個無法掌控的危險環境,

更深層的,家長的焦慮其實是階層的下滑,

你要成為我沒能成為更好的人,

你要活得比我體面比我好,

可是這樣的教育顯然給孩子太多束縛和壓力了,

父母們更應該把對孩子失敗的恐懼,

換作堅信孩子先天優勢的信心,

拋開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

把當下生活中的樂趣和挑戰放在第一。

——溝通和理解的缺位

當早戀的張釗說,

自己在學校壓力太大,承受不了時,

事實上,他想要的只是父母對他情緒的理解,

但是溝通問題把家長孩子推到對立面,

表面上的“苦口婆心”也逐漸演變成“控制欲”。

孩子任何的事情,

他提的一個想法,他想做的一件事情,

他遇到的一個困擾,家長都應該真正傾聽,

並去嘗試與孩子發生一種聯結性的互動。

弗洛姆說:

愛是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

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和感覺,

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

只有產生聯結,才能漸漸引導孩子,

而你也能慢慢理解和釋懷孩子當時的想法。

——不知如何去愛

初二的澤清說,

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

讓媽媽燒碗面,媽媽卻不情願下床……

這是他媽媽不愛他嗎?

當然不,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

愛啊,無論怎麼樣都在那裡,與生俱來,

可是有些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怎麼樣去愛。

這也說明,愛的能力是要歷經學習和修煉的,

這樣才有駕馭它的能力,才會懂得如何愛孩子,

而不是用愛的名義殘忍地撕裂這份親情。

而且隨著孩子成長環境的日新月異,

父母們學會用新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與關切,

也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維持現狀已經太滯後了,還是要拿起知識的武器,

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

- 03 -

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說: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不少網友看完全集後,也感慨良久:

01

中國父母的內心其實很脆弱

中國的父母內心其實很弱,無論外表是不是看似堅強。因為他們都沒有強大的可以允許孩子走自己的路。教育的無知不是因為沒有學習過教育,而因為從來沒有跳離出去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上去看。所以‘上學’成了他們的緊箍咒,勒死了他們,也勒死了孩子。讓雙方成為了不可調和的敵人,互相以‘愛’的名義殘殺。

02

《鏡子》是一味中藥

現在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中藥,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03

每個人的改變都沒那麼容易

央視紀錄節目,不同于湖南衛視的《變形記》,每個重點人物的後續現狀都給了展示,真正證明了一點,每個人的改變都沒那麼容易,能保持改變後的狀態更不容易,父母,夫妻,子女這些角色都不需要專業的考核證書去證明所擁有的身份,但都在不經意中給我們安排了這些不需要學習考試就能擁有而且期限是一生的角色。

04

愛和自由是教育前提

看完央視情感紀錄片《鏡子》,感觸頗深,化為一句話,愛和自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鏡子,

成長的不止是孩子,

還有更多的家長。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讓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

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每一個人的成長主要在於自己,

作為孩子,應把成長動力回歸自身,

為自己的成長負責,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託付了太多家長自身的夢想

當家明抽泣著說,

自己什麼都得聽父母親的,

父母親不給他自由時,

他的父母在擔心什麼?

他們其實是無法承受孩子暴露在學校以外的環境,

那些孩子口中的自由,

在他們眼裡是不務正業,

是一個無法掌控的危險環境,

更深層的,家長的焦慮其實是階層的下滑,

你要成為我沒能成為更好的人,

你要活得比我體面比我好,

可是這樣的教育顯然給孩子太多束縛和壓力了,

父母們更應該把對孩子失敗的恐懼,

換作堅信孩子先天優勢的信心,

拋開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

把當下生活中的樂趣和挑戰放在第一。

——溝通和理解的缺位

當早戀的張釗說,

自己在學校壓力太大,承受不了時,

事實上,他想要的只是父母對他情緒的理解,

但是溝通問題把家長孩子推到對立面,

表面上的“苦口婆心”也逐漸演變成“控制欲”。

孩子任何的事情,

他提的一個想法,他想做的一件事情,

他遇到的一個困擾,家長都應該真正傾聽,

並去嘗試與孩子發生一種聯結性的互動。

弗洛姆說:

愛是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

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和感覺,

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

只有產生聯結,才能漸漸引導孩子,

而你也能慢慢理解和釋懷孩子當時的想法。

——不知如何去愛

初二的澤清說,

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

讓媽媽燒碗面,媽媽卻不情願下床……

這是他媽媽不愛他嗎?

當然不,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

愛啊,無論怎麼樣都在那裡,與生俱來,

可是有些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怎麼樣去愛。

這也說明,愛的能力是要歷經學習和修煉的,

這樣才有駕馭它的能力,才會懂得如何愛孩子,

而不是用愛的名義殘忍地撕裂這份親情。

而且隨著孩子成長環境的日新月異,

父母們學會用新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與關切,

也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維持現狀已經太滯後了,還是要拿起知識的武器,

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

- 03 -

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後說: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不少網友看完全集後,也感慨良久:

01

中國父母的內心其實很脆弱

中國的父母內心其實很弱,無論外表是不是看似堅強。因為他們都沒有強大的可以允許孩子走自己的路。教育的無知不是因為沒有學習過教育,而因為從來沒有跳離出去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上去看。所以‘上學’成了他們的緊箍咒,勒死了他們,也勒死了孩子。讓雙方成為了不可調和的敵人,互相以‘愛’的名義殘殺。

02

《鏡子》是一味中藥

現在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中藥,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03

每個人的改變都沒那麼容易

央視紀錄節目,不同于湖南衛視的《變形記》,每個重點人物的後續現狀都給了展示,真正證明了一點,每個人的改變都沒那麼容易,能保持改變後的狀態更不容易,父母,夫妻,子女這些角色都不需要專業的考核證書去證明所擁有的身份,但都在不經意中給我們安排了這些不需要學習考試就能擁有而且期限是一生的角色。

04

愛和自由是教育前提

看完央視情感紀錄片《鏡子》,感觸頗深,化為一句話,愛和自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鏡子,

成長的不止是孩子,

還有更多的家長。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讓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

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每一個人的成長主要在於自己,

作為孩子,應把成長動力回歸自身,

為自己的成長負責,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