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經驗|小升初“階段性評價”測評內容解讀

綜合素質階段性評價到底是什麼?

2016年的階段性評價有什麼特點?

從這些特點中能看出什麼規律?

四問專業機構(參考2016年測評內容)

一問:為什麼說是評價, 而非考試?

此次的活動被命名為“評價”, 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考試”, 是想向社會傳遞一種變化的資訊:學校對於學生學業水準的評判, 正在從“知識考試”逐漸轉化成“能力考查”。

在“知識考試”模式中, 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反復操練是學生取得高分的關鍵因素;

但在“能力考查”模式中, 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 發現不同場景下知識的有效性與適用性, 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 在此次的評價中, 學生會遇到一些新鮮的題型。 比如在閱讀了孟母三遷相關的材料之後, 讓學生暢想如果孟母穿越到現在, 她會在哪裡建學校?

傳統的“知識考試”命題模式容易把學生帶往一種誤區

比如, 許多應試培訓中, 教師往往會這樣告訴學生:“數學應用題中, 題幹給出的每一個條件都必然是有用的。 如果解題的過程中發現少用了一個條件, 那肯定是解題出了問題。 ”

但是, “每一個條件都是有用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 只有應試作用, 卻沒有實用價值。

它很有可能造成兩種危害:一是學生的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懶惰, 認為給自己佈置任務的人會把所有的條件都給自己, 而喪失了自己去創造條件的意識與能力;二是學生不會辨別資訊,

認為所有給自己的資訊都是有價值的。

此次評價的問題設計, 特別注重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種能力, 能夠透視學生所具有的思維品質。 注重對能力、思維品質的考查, 也恰恰是如今教育改革中所宣導的, 也是學生個人水準的更真實體現。

二問:評價工具如何避免“神題”?

評價工具的設計既要兼顧鄭州市六年級小學生大致的學業與能力水準分佈與課程標準的要求, 也需要在此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區分度。

另外, 我們也不提倡通過偏題、怪題來為難學生。

所以, 我們在確定最終使用的評價內容之前, 曾在全國不同地區採集樣本, 進行評價工具的試用與修訂, 反復確認教材差異與評價區分度,

以保障此次評價的內容不受教材版本的影響。

此外, 我們的設計內容與以後的新高考改革相接軌, 這樣以保證讓每一個鄭州市的六年級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又幫助民辦初中找到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生源。

三問:為什麼評價中有語數外分科?

這次評價活動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 在語數外分科的基礎上, 專門設置了一個“綜合科目”。

由於是第一次嘗試, 對於學生在“綜合素養”中能夠回答到怎樣的水準, 我們也處在實驗階段;所以 16年的“綜合素養”只是採取“等第制”的方式計入評價結果, 並沒有計算具體的分值。

在此次“綜合素養”的評價內容中, 專家團隊圍繞著“學校新開了一個健身房”這一主題,

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任務。

比如怎樣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健身房裡減肥最有效的器材?

比如讓學生創作一幅海報, 吸引同學們來學校健身房參加活動。 這個任務並非評判學生的繪畫能力, 更注重的是學生是否能在有限的空間中表達清楚一個活動的要素, 如活動的時間、地點、物件等。

同時, 也考察一下學生會不會在畫面中去嘗試體現一些吸引人的元素, 比如活動口號、藝術字等點綴。 至於學生體現這些元素過程中展現出的專業技巧, 則是次要的。

我們也想通過這次評價傳遞這樣一種聲音:這種學習經歷, 是學生們成長過程中應當享有的權利, 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應當剝奪!

四問:22頁評價內容是否量過大?

而且,

由於評價涉及“五個維度”, 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學業發展、科學素養、興趣特長等各個方面, 所以從專業角度來講, 必須有一定量的評價內容來進行支撐, 評價的結果才能更有效。

在正式評價之前, 我們在全國其他城市進行試測的過程中, 特別關注對評價時間的把握, 經過反復測算, 一名普通的六年級小學生, 是可以在給定的時間內完成的。

在我們對學生的評價過程當中, 學生對自身時間的管理能力也是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評價開始前, 也對學生們進行了提示。

專家點評

王白雲(語文特級教師)樣式“活”、觀測點“活”、標準“活”

“基礎與天賦”、“思維品質與能力”、“學習能力與創造性”成為評價內容考查學生的三大層次。

小升初學生的三大特點:

第一,更適合趣味性遊戲而不是機械地提問;

第二,思維處於“聯想與想像”重點發育的階段;

第三,從形式模仿趨向自主學習。

評價以三“活”為評價內容特徵:

一是評價內容的樣式“活”:以圖畫、故事、遊戲等提問形式,吸引學生在情境中愉快思考,在“現實”中輕鬆答問。

二是評價工具的觀測點“活”:任務的形式表面上是傳統的填空、閱讀、寫作,但是無論是字詞,還是“常識”,大多綜合學生的多種能力,只是有所側重而已。

三是評價標準“活”:不是單純以“對”、“錯”來量化學生的水準,而是在評價任務中設置空間,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有較為充分的表現空間,以呈現學生的不同特質。

施嘉平(英語特級教師)可以有效區分個體運用英語能力

評價工具結合《課標》所規定的語言功能和話題嵌入到詞彙、語法、閱讀和寫作四個方面的題目中,設計注重了對小學畢業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評價。

詞彙部分:主要涵蓋了對掌握語音、詞義以及詞彙性質等情況的瞭解,入選的內容有詞的讀音辨別、上位詞和下位詞的認識以及詞性的差異等。

語法部分:重視在語言情境中考查畢業生必須達到的語言運用水準中主要的詞法和句法的理解和應用,如:詞的搭配、近義詞的區別、不同句式的使用等;

閱讀部分:則是通過不同形式、不同難度的習題,來檢測畢業生綜合英語閱讀能力;

寫作部分:是能更好體現畢業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開放性的練習。

評價不是簡單、單一的命題作文,而以讀與寫結合,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資訊,如:圖片、資訊卡、參考問題等。讓學生在理解所提供資訊的基礎上,根據要求和話題以寫段的形式進行表達。

王老師(數學命題專家)將數學作為一種語言體現多問題連續整合

評價首先是強調孩子的後續發展,著眼點在孩子泛數學領域上所體現出的技能與素養。

其次是通過情境的設置,凸顯孩子在資訊提取、問題形成上的思維水準。不局限於對於數學問題解決模式的熟悉度的考查。

最後是將數學作為一種語言,凸顯學生對於數學內在結構及思維邏輯的理解和有效整合。在評價內容上體現出整體思考、多問題連續整合的特點。

這樣的評價內容側重於數學核心能力,這也是目前國際數學教育及評價的重心,也是數學教育的主要關注點,亦是國家新課程標準制定對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教育的核心要素。

注:以上內容來源於網路

第一,更適合趣味性遊戲而不是機械地提問;

第二,思維處於“聯想與想像”重點發育的階段;

第三,從形式模仿趨向自主學習。

評價以三“活”為評價內容特徵:

一是評價內容的樣式“活”:以圖畫、故事、遊戲等提問形式,吸引學生在情境中愉快思考,在“現實”中輕鬆答問。

二是評價工具的觀測點“活”:任務的形式表面上是傳統的填空、閱讀、寫作,但是無論是字詞,還是“常識”,大多綜合學生的多種能力,只是有所側重而已。

三是評價標準“活”:不是單純以“對”、“錯”來量化學生的水準,而是在評價任務中設置空間,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有較為充分的表現空間,以呈現學生的不同特質。

施嘉平(英語特級教師)可以有效區分個體運用英語能力

評價工具結合《課標》所規定的語言功能和話題嵌入到詞彙、語法、閱讀和寫作四個方面的題目中,設計注重了對小學畢業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評價。

詞彙部分:主要涵蓋了對掌握語音、詞義以及詞彙性質等情況的瞭解,入選的內容有詞的讀音辨別、上位詞和下位詞的認識以及詞性的差異等。

語法部分:重視在語言情境中考查畢業生必須達到的語言運用水準中主要的詞法和句法的理解和應用,如:詞的搭配、近義詞的區別、不同句式的使用等;

閱讀部分:則是通過不同形式、不同難度的習題,來檢測畢業生綜合英語閱讀能力;

寫作部分:是能更好體現畢業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開放性的練習。

評價不是簡單、單一的命題作文,而以讀與寫結合,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資訊,如:圖片、資訊卡、參考問題等。讓學生在理解所提供資訊的基礎上,根據要求和話題以寫段的形式進行表達。

王老師(數學命題專家)將數學作為一種語言體現多問題連續整合

評價首先是強調孩子的後續發展,著眼點在孩子泛數學領域上所體現出的技能與素養。

其次是通過情境的設置,凸顯孩子在資訊提取、問題形成上的思維水準。不局限於對於數學問題解決模式的熟悉度的考查。

最後是將數學作為一種語言,凸顯學生對於數學內在結構及思維邏輯的理解和有效整合。在評價內容上體現出整體思考、多問題連續整合的特點。

這樣的評價內容側重於數學核心能力,這也是目前國際數學教育及評價的重心,也是數學教育的主要關注點,亦是國家新課程標準制定對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教育的核心要素。

注:以上內容來源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