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001號知識發佈會獨家精華版本

羅振宇:開場演講

此時此刻, 您正在收看的也許是,

一場假的發佈會。

我們都知道真的發佈會的樣子, 圓領衫、牛仔褲;而假的發佈會,

就是穿成我現在這個樣子。

真的發佈會, 都是面對媒體;而假的發佈會, 主要是辦給我們的用戶。

真的發佈會, 每一句都在說, 我做了什麼;而假的發佈會, 更關心的是你——你聽到了什麼?對你是不是有用?它除了是一場發佈會之外, 還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的內容?

今天晚上, 我們會發佈12款知識產品。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知識是看不見的, 我們拿什麼來打動你?

答案很簡單, 人。

我們苦心尋找的人, 那些早就為今天這一刻做好準備的人, 那些優秀到、勤奮到值得我們這些終身學習者追隨的人。

今年跨年演講的時候, 我說, 我們立誓要做最好的知識服務商。 但是, 我們並不生產知識, 我們只是這些最優秀的知識生產者的搬運工。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 如果給你花不完的錢, 只能用於消費, 你會怎麼花?

我想了想, 我會花錢雇傭一支豪華的團隊, 為我滿世界去尋找各個領域的大神, 他們有洞見, 會表達;他們為我專門打造一堂精彩的課程, 告訴我那些我聞所未聞的事。

比如, 一個北京大學的老師,

能否把一個學期的課程濃縮到短短的幾個下午?哪怕他是薛兆豐;一個著名投資人, 能否認認真真跟我彙報他的投資心法?哪怕他是徐小平;一個著名創業者, 能否老老實實告訴我, 他每天在怎麼幹, 怎麼想, 遇到哪些坑, 怎麼往出爬?哪怕他是羅永浩。

如果他們看在錢的份上, 願意這麼為我服務, 那我會在我那個舒服的沙發後面, 再擺上幾張舒服的沙發, 請我的朋友和我來一起聽。

這就是我曾經做過的白日夢。

整整一年前, 2016年的5月, 「得到」App改版。 我萬沒想到, 我的這個白日夢是以這種方式實現的。

我和我的創業夥伴, 經常感慨, 我們太幸運了。 最該感謝的是我們的用戶。 很多人在問我們, 你們的典型用戶什麼樣?我經常很為難,

因為他們實在是一群太特殊的人。 他們年齡、身份、地位、狀態各不相同, 可能唯一相同的特徵就是, 強烈的求知欲。

傳統的對用戶分類的方法, 對我們這個「得到」App來說, 好像都不適用。 這個產品才剛剛一年, 很難想像未來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情。

下面是今天要發佈的12個知識產品。

李翔:找到細節處的巧克力豆

發佈第12號產品——《李翔知識內參》

我大學時喜歡過一支搖滾樂隊範·海倫(Van Halen)。 它的主唱大衛·李·羅斯(David Lee Roth)有一個習慣:每次簽訂演出合同, 他都會堅持在合同裡面寫進一個條款:

後臺化妝間裡必須放一碗巧克力豆, 是那種很容易買到的瑪氏彩色巧克力豆, 但是, 其他顏色都可以有, 就是不能有一粒棕色的。

如果主辦方沒有做到的話,

他就會取消演唱會, 而且主辦方還必須賠償樂隊的全部損失。

很多人會認為這只是一個搖滾明星的無理取鬧。 但大衛·李·羅斯後來解釋說, 這其實是他故意安排的條款。

原因是, 範·海倫的風格是重金屬。 重金屬樂隊的演出, 設備很多, 舞臺搭建也很複雜。 一般演唱會需要3輛18輪卡車來裝設備, 範·海倫這樣的重金屬樂隊需要9輛。 出錯後果會很嚴重, 會影響到現場聽眾的感受, 甚至會威脅到樂隊成員人身安全。

這些當然都有標準, 也會寫進合同裡, 但是合同很厚, 一般人根本不會看。

所以, 大衛·李·羅斯在合同附文的第126條裡, 安排了那個巧克力豆條款。 還真不是冤枉演出方, 有一次他發現了棕色巧克力豆, 於是讓助理對各項裝配工作一一檢查, 然後,果然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這麼做的邏輯是:如果主辦方連巧克力豆這樣無厘頭的條款都能完美執行,那麼其他條款當然也就不在話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一個搖滾樂手無法理解一場搖滾音樂會的全部,必須設計這樣的細節測試?

答案是,分工協作。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講過一個別針工廠的故事。生產一個別針需要18個環節。一個熟練的老工匠一天能做20枚別針。但如果把18個環節分成18道工序,每個工人負責一道工序,18個人一天能生產86400枚別針,平均每個人4800枚。從20枚到4800枚,生產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

人類可以通過分工協作來提高生產效率。這是人類財富創造能力大幅提升的關鍵,也是文明不斷進步的關鍵,讓我們得以享受今天很多複雜產品,如手機、電腦和汽車。

但是,分工協作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它形成了眾多的複雜系統,即使是系統內的人也無法完全理解和把握。

我們應對複雜系統的方法是什麼?

阿裡巴巴是一家市值3000億美元的公司。業務涉及方方面面。張勇是阿裡巴巴集團的CEO。他怎麼管理這樣一個超級複雜的系統?我們去年收集過一些用戶的問題,向他提問。他說,他有一個經常用的管理方法。

他自己叫“捅三刀”。下面業務部門總裁跟他彙報,他會挑一個細節,直接追問,“捅一下”,然後再問,然後再問。如果三次追問你都可以完美回答,那麼恭喜你。但如果經不起CEO就一個細節三次的追問,那基本可以判定:要不工作沒做好,要不準備工作沒做好。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世界的現狀。首先是複雜,世界系統很複雜、組織很複雜,產品很複雜,複雜到我們身處其中也無法完全理解;其次,細節,細節很重要,人們可以通過細節來檢測複雜系統的有效性,來瞭解複雜,來從複雜中學習。

《李翔商業內參》做的工作,就是通過呈現細節、片段、話語、故事來捕捉商業世界的脈動,希望用戶從中獲得啟發。我們有一個小小的野心:通過細節和隻言片語,來再現複雜的商業社會。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發佈的第12號產品——《李翔知識內參》。

和第一季《李翔商業內參》相比。“商業內參”變成了“知識內參”。為什麼要改這兩個字?

因為知識不再只是我們腦子裡的資訊,它就是我們的環境本身。

李翔和他的團隊,將會每天為你搜集、整理、濃縮、解讀。你的私家商業秘書,將會變成你的個人知識情報局。你別覺得情報局這個詞用大了,當年美國總統杜魯門也只是想成立一個給總統本人提供情況報告的機構。剛開始,他也沒想到這個機構會越長越大。後來,這個機構變成了中央情報局CIA。

新一季的《李翔知識內參》將於5月27日上線。

我們一位重要的合作夥伴,一直在不斷嘗試創新的百年寶馬品牌,今天也以創新式的要作為我們用戶的知識贊助商,他們選擇了用戶匹配度極高的李翔專欄進行合作,冠名贊助半年。

經過慎重的思考,我們決定,《李翔知識內參》為您服務一年的價格是——免費。

薛兆豐:經濟學的美妙時刻

發佈第11號產品:《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人有無知的時候,所以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進步;但人也有有知的時候——人有時候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做對了一點什麼的時候;那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感受。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三個這樣的時刻。

第一個時刻,是在1989年,我被經濟學所觸動。

我讀大學的時候,讀的是數學,也讀一些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課程。我最喜歡的課當中,有一門叫蹺課。

有一天早上,去上課的同學都回到宿舍了,我才起床,這時候,同學不經意地說了句:“剛才經濟學課上,老師說,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車輪和中央銀行。”

那一刹那,我被觸動了。我們當然都知道火和車輪的重要性,中央銀行為什麼可以和火和車輪相提並論呢?

從那一天起我就開始去上課了。我被經濟學思維迷住了。我還活在這個世界裡面,但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從那時候起,我就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到今天,還是很明顯,那就是:改造世界,不是經濟學所長;但改造世界觀,卻是經濟學的強項。

第二個時刻,是在1997年。

在1997年,我在互聯網上開始建我的個人網頁,我想把我心目中的經濟學英雄的照片都放我的網頁上去。那時候,我找到亞當·斯密的照片,也找到科斯的照片,因為他拿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我找不到我心目中另外一位大英雄的照片,那就阿爾欽教授。

我只找到了他的電子郵箱。我給他試著發郵件,問他要照片。他很快就回了信,給我發了他的照片。我馬上就給他回信,說我收到你的照片真的很高興,我立刻就打電話告訴我女朋友這個好消息,請看附件,附件有我的照片,請你也看看我長得什麼樣子。

沒想到,阿爾欽很快又給我回了信。他說:謝謝你的照片,但如果你把你女朋友的照片寄來,那就更好了。那一年,阿爾欽83歲。

後來,他勸我把他正在改寫的經濟學教科書,翻譯成中文。從那時候起,我白天忙工作,忙應酬,但我每天回到家,關上門,打開燈,我就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和阿爾欽交流的世界。

我經常睡覺前給他寫封信。到第二天我醒來的時候,他的回信已經在收件箱裡了。有三年的時間,我們這樣朝夕相處,一起工作。

那時候,我就有一種奇妙的感受:在外表,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隨大流,但思想可以偷偷摸摸求上進。

第三個時刻,是今天,是現在我在「得到」上開專欄的日子。

在「得到」訂閱平臺上開了專欄以後,我才深深地感覺到過去作為一位圖書的作家,寫書是多麼的無能為力。

在得到平臺上開專欄,我能夠滲透到大家的生活當中去,成為大家被窩裡的經濟學家。

許多人把這種學習稱之為碎片化的學習,其實用碎片化的時間,恰恰更容易完成系統化的學習。

指望用大段的時間來學習,學習反而容易變成碎片化;好好利用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學習倒是能夠系統化。

現在,我每天都在為專欄而工作,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羅胖發佈第11號產品:《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把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請來,是「得到」App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原來你需要寒窗12年,高考600分以上,花得起學費和四年時間,而且過時不候,才能學到的知識。現在,只需要不到200塊錢,訂閱《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10分鐘,任何人都可以享用。這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學課堂,已經有將近12萬同學在裡面等你。

甯向東:管理就是破局而出

發佈第10號產品:《甯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教授甯向東。大家好,我是我是從1985年開始學習管理學的。最開始的16年,我在清華做學生、做老師。

直到2001年,清華送我去哈佛商學院參加了一個經理培訓班。這3個月改變了一切。

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學院,沒有之一。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全案例教學,沒有理論說教,全部講授案例。哈佛之行把我的32年分成了兩段,前16年我就是一個傳聲筒,而後16年,我有了自己的使命,我要形成自己的管理學。

回國不久,我看到了甯高寧的管理手稿。甯高寧,現任中化集團的董事長,是個大牛人。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留美MBA,早年進入華潤公司,從底層幹起。

甯高寧的第一個下屬叫黃鐵鷹。黃鐵鷹寫過一本著名的書,叫《海底撈你學不會》。黃鐵鷹說甯高寧是“從水底下一點點遊上來的魚”,後來,甯高甯游成了華潤集團的總經理,他也順手把華潤帶進了世界500強。

甯高甯用功,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怎麼把現代管理理論落地,怎麼和中國的事接上。他畫了好多邏輯框圖想這個事。有一段時間,我常常盯著甯高寧的手稿發呆。直到有一天,我有了頓悟,我從字裡行間中看到了一個隱藏的“局”字。

我突然意識到,管理學的核心,是人。人只要有願望,就要行動。一行動,就會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困在一個局裡。所以,管理學,本質上就是教人“如何破局”。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被困在一個局裡。我現在遇到的局,就是如何在一年裡,通過得到的平臺教你掌握管理學的破局智慧。這是我從來沒有遇到的,因為我一直都是在教室裡一板一眼地講課。而你呢,也肯定需要智慧破掉圍困著你的局。而且,我的局也連著你的局。

第10號知識產品,《甯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精心選擇了兩百個中國人的職場場景,不講理論,只講破局的智慧。這是我的準備,聽了我的分享,你是不是也應該有所準備呢?

這個專欄是在100年的管理學的基礎上,做的一次探險,從給企業的管理學,到給每一個人的管理學,祝各位用戶探險愉快!

卓克:科學的三個瞬間

發佈第9號產品:《卓克·科學史》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3個科學發現的故事,跟大家一起來體驗不平凡的人的平凡瞬間。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969年。

NASA為登月做最後一次模擬,這次阿波羅10號的模擬任務就是,登月艙要降落到距離月球表面只有14公里的上空後,然後再飛回去和主飛船匯合。

NASA當時為了防止宇航員頭腦一熱,提前登月,特地沒給登月艙加滿燃料,宇航員們如果不聽從指令降落到月球,就再也沒法回地球了。所以宇航員雖然離月球那麼近,還是沒能踏上去,等10號飛船再飛回地球的時候,他們都非常遺憾。

不過尤金是唯一一個彌補了遺憾的人,因為3年後他乘著阿波羅17號飛船又去了一次月球。那次登月呢在月球表面要執行3天的任務,執行最後一天任務的時候,他拍了一張照片。

我要說的第一個瞬間,就是他拍照的那一刻,月球正好夾在了太陽和地球之間,陽光把地球照的又大又圓又亮。尤金就抓住這個機會按下了快門,而他的生命就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得到了延續。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832年。

數學家伽羅瓦為了一個漂亮的姑娘要和人槍戰決鬥。在決鬥前一天晚上,他沒有練習槍法,而是拼命的給一篇論文補證明。

這篇論文研究的是怎麼解五次方程,其實這篇論文早就寫好了,只不過落下了不少證明過程。

所以那些證明不得不補。那天晚上他一直寫到夜裡頭兩點,後人提起伽羅瓦,最著名的呢,就是那句寫在草稿紙空白處的那句短語,時間不夠用了。這個故事的結局呢,就是第二天他決鬥輸掉了。

您看,他在奮筆疾書的那個瞬間是不是很平凡呢?

但是不平凡的是,伽羅瓦那天晚上補齊證明用到的了一個他自己發明的數學工具。歐洲數學家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充分的消化理解,在他去世後二十多年竟然寫進了大學的數學教材中,這個工具可以求解魔方最少的還原步數也可以描述晶體的結構,甚至指導CPU的製造,現在他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數學分支,叫做“群論”。

雖然伽羅瓦不到21歲就去世了,但是他抓住生命最後幾個小時寫下的那些東西,讓他不再平凡。

第三個故事呢發生在1929年。

3月的一個晚上,物理學家弗裡茨跟他剛認識不久的女朋友一起散步,四周安安靜靜,星空下有浪漫的味道,女朋友感歎到:“你看,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多美啊~”。弗裡茨這時候突然摟住女朋友,鄭重其事的說:“你知道嗎,此時此刻,我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知道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的人”。

她女朋友呢,聽到這句話沒反應過來,愣了一下,之後呢尷尬的笑了笑。

也許啊,這種尷尬的瞬間理工科的人經常遇到。但是弗裡茨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那篇關於恒星發光機制的論文正躺在他辦公桌的抽屜裡呢,還沒來得及發表。

現在我們知道,恒星發光是通過氫聚合成氦,但是1929年之前還沒有人確切知道這一點。後來人們根據弗裡茨的工作又發現,原來可不只是氦元素,連碳、氧、氮、磷、硫,這些元素也都是這麼誕生的,而這些元素都是組成生命必備的元素。所以可以說,一切生命最初都是從恒星的核心出來的。

我們現在再回頭看,也許弗裡茨那晚上跟女朋友說的話很煞風景,但弗裡茨在那個尷尬的瞬間說到的知識可是人類永遠的知識,這個瞬間讓他不再平凡,永遠被後人銘記。

我剛剛說的3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生命是短暫的,而科學發現的那一瞬間,就讓生命超越了時間。科學史是無數科學家努力的瞬間。科學史是一系列不平凡的人的平凡瞬間。

羅胖發佈第9號產品:《卓克·科學史》

卓克要做的這樣一個科學史產品。他的目的不是科普,不是讓我們入這個門,那個門,而是讓我們直接爬上歷史的塔尖,俯身四望。歷史就像是一條通道,把我們帶進一種思維邏輯,一個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為什麼會是今天看到的這副樣子,以及那些人類的精英正在為我們開創未來的方式。

很多朋友在問,怎樣在傳播知識的時候讓知識不枯燥?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都是——回到人,再出發。

嚴伯鈞:藝術,就是換種方式說話

發佈第8號產品:《嚴伯鈞·西方藝術史》

我們總是容易誤解,錯把技術當成藝術,技術絕對不是藝術的目的,而是與人性相交織,推動藝術進步的手段。

為什麼所有巴赫的鋼琴曲聽上去都波瀾不驚、沒有太多起伏?譜面幾乎看不到強弱記號?難道真如樂評家們所說,是因為巴赫的基督教信仰,拒絕人世間的激情,所以導致他的作品天然追求一種清澈空靈嗎?

其實並不是,只不過在巴赫的年代能把音彈出強弱的鋼琴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不管你什麼力度彈琴,音量都一樣。直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發掘並推廣了有強弱的鋼琴,我們今天才能聽到有“激情”的音樂,據說當時腓特烈二世邀請巴赫去參觀新型鋼琴的時候,他老人家非常喜歡並立刻為其譜寫了很多有強弱的作品。

為什麼印象主義繪畫看上去都是一團模糊,似乎跟現實世界相距甚遠?這從純美術的角度似乎很難解釋,但是換一個側面去看卻又迎刃而解。繪畫的表達維度有兩個,就是形狀和顏色,印象主義出現的檔口剛好是照相技術發明的年代。

你畫得再像哪裡有照相機像?那麼以形狀作為表達方式的古典繪畫就必然要被迫從另外一個維度,也就是色彩當中尋找新的表達!所以印象主義繪畫拋棄了形狀,只追求顏色和光影。

其實理解並欣賞藝術很簡單,藝術其實是在原有的表達方式上做到一個小小的“突破”,但是又是如此的艱難!因為有時候我們太過傾向於就事論事,就藝術談藝術,殊不知觸類旁通是多麼重要。

我的訂閱和別人的有點不一樣,不滿足於講流派、定風格,也覺得文學性的形容辭藻有點冗餘,我要追求藝術史表達方式的突破,我的訂閱只專注於所有偉大藝術的黃金一刻!也希望你也來一個小突破:先買我一年訂閱!

羅胖發佈第8號產品:《嚴伯鈞·西方藝術史》

我們來看一幅畫,藝術史上最有傳奇性的一幅畫。西斯廷大教堂天頂上的這一幅—創世紀。他的作者是米開朗琪羅。

可是你知道嗎?米開朗基羅接這個活的時候是一個雕塑家,他剛剛因為大衛雕像而出名。隔行如隔山。教皇,也就是西斯廷大教堂的主人,為什麼放在當時放著首席畫家拉斐爾不用,偏偏要用米開朗基羅呢?不知道,這可能是個永遠的秘密。

但結果呢,這幅畫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尤其是這兩根手指,說出了我們這一代人搞互聯網的人心聲,面對這麼好的東西,你不點一下嗎?

但是,如果米開朗基羅不是一個外行的話,這幅畫無法誕生。

「得到」App為各位請來了這位跨界的年輕人——嚴伯鈞。我覺得他可能也是低估了這個工程的難度,才簽了合同。但是我知道,他一定會用一個學霸的資料搜索能力,一個物理學家穿透到極致的表述能力,一個興趣廣泛的人觸類旁通的能力,一個脫口秀演員的吸引聽眾的能力,來服務好我們的使用者。

米開朗基羅在畫那幅畫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就是傳世之作,這幾乎是所有經典作品的共同命運。「得到」App歡迎嚴伯鈞。

徐小平演講:創業學的創始宣言

發佈第7號產品:《徐小平·創業學》

都說創業維艱,但最大的艱難在於很多創業者,有創業的衝動和夢想,卻沒有創業的經驗與認知。

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初創時我們不懂創業!

好吧,你已經決定要創業了,祝賀你!但如何尋找合夥人、如何跟合夥人談股權分配、如何處理你們之間的不同意見、利益衝突、如何建立議事規則、決策機制?

創業需要錢。到哪去找錢、融多少錢、拿誰的錢?在創投界,我們說錢有”聰明“的錢和”愚蠢“的錢。為什麼有些創業者寧可接受你的五百萬,也要拒絕他的一千萬?聰明的創業者,選擇聰明的錢!

現在,你抵達了創業的第一個里程碑:產品做好了。但如何推廣產品,如何獲得使用者,用戶不喜歡大家要退貨退錢怎麼辦?使用者太喜歡產品供不應求又怎麼整?

過去二十年,我曾經是一個創業者,參與創建了一家今天市值達千億人民幣的公司:新東方教育集團;十年前,我開始做天使投資,至今投資了超過五百家企業。我見證過“獨角獸”的輝煌,也經歷過“跛腳鴨”的崩潰。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業思考,形成了我的“創業學”。在羅振宇羅胖的鼓勵下,我決定把這20年創業與投資的經驗積累,講出來,與全國有志創業的朋友們分享。

我跟羅輯思維合作,在「得到」平臺上推出”徐小平創業學”專欄,向創業者們免費發放,注意,免、費、哦!

《徐小平創業學》裡面的故事和觀點,每一個都對應著那些百萬千萬、金錢資本的悲歡離合,濃縮著活生生、汗淋淋、淚花花的創業人生。

羅永浩:97%的人都需要瞭解創業

發佈第6號產品:《羅永浩·乾貨日記》

應「得到」的邀請,我開通了一個創業的乾貨日記這麼一個專欄。總結我過去五年創業的實戰經驗和血淚教訓,都是滿滿的乾貨,獻給那些對創業感興趣,或已經開始動手創業的新人。

有人說,創業的人畢竟是人群裡的少數?你寫這個東西給誰看呢?

騰訊的企鵝智庫對20多個省市的5萬多線民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40%的人經常想到創業,有這個衝動,百分30多的人尚未創業,但是偶然會有衝動,19%的人已經走在了創業的道路上,只有3%的人從沒想過創業。

我們觀察到很多人選擇去創業公司打工,都是基於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看了媒體上對這個公司的一篇報導很感人,比如我的一個主管去了,他跟我交情很好,比如我的好幾個同事去了,比如這個公司美女多,比如這個公司的老闆會說相聲,比如這個說相聲的老闆要做手機,還有一些其他莫名其妙的理由,但這些很可能都是很不明智的,所以除了創業者,去創業公司打工的人也很有必要去看一看創業的乾貨日記這樣的東西,相信它能夠幫助你做一些正確的,理性的選擇。

活在今天這個全民創業的中國,多數人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即便自己不去創業,也會有較大概率要去一家創業公司打工。去創業公司工作,也是一個風險非常高的事情,也許風險僅次於自己創業,所以去創業公司打工的人也要像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一樣,瞭解創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至少要瞭解一些常識和皮毛。否則很可能在事業上做出非常糟糕,不理性 的的選擇,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我們今天已經處在一個全民創業的大潮中,雖然這也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的泡沫和虛妄的東西,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近些年以來,這個國家階層的上下流動從沒像今天這麼暢通,無論你胸懷遠大理想,還是只是想給丈母娘買棟房子,或僅僅是想讓子女吃得好一點,穿的好一點,選擇去創業或去參與創業公司,可能都是改變命運的最好的方式。

身處大航海時代的人,要麼自己弄艘船做船長,要麼去當船員,要麼嫁個船員,實在不行…至少到碼頭圍觀一下,得到就是這樣的一個大碼頭。否則大家都在高高興興吃海鮮的時候,你可能連蝦皮都吃不著。

最後,總結我血淚交加的五年,我得出一個深刻的結論:我當年就是因為沒有我,創業的道路才走得那麼艱難,相信你有了我創業的乾貨日記,會走得舒服很多,謝謝!

羅胖:創業是在做什麼?產品?服務?創業的目的是什麼?上市?掙錢?《長談》採訪羅永浩之後,我得到了一個新答案——創業是在做一個企業組織的綜合能力。上市、掙錢,是不確定的。但是做出一個企業組織的綜合能力,則是一個可以把握的目標。

過去五年,我們親眼看著羅永浩創業、開發佈會、失敗、承受非議、從頭再來。好像一切都在往復迴圈。但是有兩件事情是確定的,第一,他還站在那裡。沒有倒下。第二,他的手機綜合水準越來越高。也許很快,那些只屬於他,別人無法企及的東西,就要發力狂奔了。

沒有人能教你怎麼成功。但是,如何把握自己,打造出一個有企業級能力的創業組織,卻是一種可以分享的知識,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得到」專欄《羅永浩·乾貨日記》就是這樣的產品。

羅胖:每天聽本書年卡

發佈第5號產品:每天聽本書年卡

這個產品來自於我自己的一個需求,那麼多書,我怎麼知道什麼是好的?又怎麼能夠高效率地拿到其中的關鍵資訊?

我找到了一個方法——問我相信的人,你最近在讀什麼書?哪本好?你跟我說說他為什麼好?有什麼段落你印象最深?就這樣,我幾十年如一日地“剝削”我朋友的智力資源。

做「得到」App之後,我想,這種模式,這種剝削的方法,有沒有可能產品化?

這就是我們為你打造的“每天聽本書”。用人格化的轉述,來幫你迅速掃描一本書的核心內容。當然,我必須強調的是,它並不能替代你看書。它只是給了你一個,挑選書的線索,泛讀書的工具,擴大視野的望遠鏡。

它的生產方式,大體是這樣的:

先討論選題,選定有價值的書單。然後,請專業的讀書人,精讀每本書,寫成書面稿件。然後,再請專業的說書人,形成口語稿,打磨口語表達。經過兩次審稿之後,再錄製成音訊。

我們算了一下,每本這樣的聽書產品,至少要經過 132 小時的準備,至少 5 名專業人士的協作。

而您只需要花費——30 分鐘, 4.99 元。

今天我們要發佈的第5號產品,就是每天聽本書的年卡。也就是,每天一本,全年365天的一個打包產品。

每天一本書,4.99元,一年365天,你需要花費1821.35元。

那我們的年卡賣多少錢?365元,全拿走,為你省下1456.35元。

這就完了嗎?優惠力度夠了嗎?

不夠。很快我們的聽書團隊,還會加大產量,一天更新2本甚至更多。不管一天更新幾本,只要是年卡,就是我們的VIP,全部拿走。夠了嗎?還不夠,年卡用戶,每一本書,都可以分享給一位朋友,共同享用。花一份的錢,兩個人,共同進步。

但其實,它的背後是一個潑天大願。

「得到」App的使命是要用新技術重新生產知識。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們將會投入幾千萬的資金,邀請國內的一流學者,把各個領域的存量知識,也就是那些經典書,生產成聽書版本。請注意,它的生產方式是轉述,而不是朗讀。因為作為一個最好的知識服務商,我們有責任,幫用戶,用最少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拿到他們想要的知識。

按照目前規劃中的生產速度,最晚在明年,我們將建成中文世界最大的書籍轉述版權庫,成為這個時間越來越稀缺的時代,人們接觸知識的首選入口。

羅胖:《得到品控手冊》

發佈第4號產品:得到品控

到今天為止,得到服務的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736萬,用戶在得到的總學習時間如果累計起來有 2752年。達到這兩個數字,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

在知識服務業裡,幹的時間越久,就越覺得這片天地巨大。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最優秀、視野最開闊、最有服務精神、又最肯下笨功夫的知識生產者找到。給他們提供工具和平臺,當然還有優厚的待遇,讓他們把知識生產出來,並高效地分發給用戶。

這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分工,這是一個新職業,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所以, 作為這個行業的領軍公司,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把我們到目前為止,關於知識服務的心法和工作流程,全部地、毫無保留地開放給大家。這就是——《得到內容品控手冊》。

這是一本永遠也寫不完的書,永遠在反覆運算、升級、更新。我們不僅希望我們的同事能夠使用它,豐富它,我們也希望同行和將要加入整個行當的人看到它,使用它。

李立宏:從經典開始

發佈第3號產品:家庭背景聲

幾個月前,我收到了得到的邀請,邀請我參加一個新穎的朗讀類節目。我們不僅要為孩子講故事,還要為孩子朗讀經典。只要有一句入心,就是他在成長路上收穫的驚喜,永納珍藏。而我們的責任,是和他們相伴成長。這是羅振宇的話,我被他打動了,我願從經典開始。

於是,我加入《家庭背景聲》這個項目,與歐陽夏丹、何冰、趙立新、季冠霖及其他即將加入的聲音表演者一起,希望能通過我們的聲音,使這些人類文明中最好的內容在你耳邊回蕩,希望你能從中生髮出探索世界的激情,不斷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即如我參與錄製的《關鍵時刻演講》中的一句話,它來自愛因斯坦的《探索的動機》:“促使人們追求藝術和科學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畫,而是直接來自激情。”

以知識陪伴,為成長朗讀。我,李立宏,和其他聲音表演者一起,將在家庭背景聲陪伴你。

羅胖發佈第3號產品:家庭背景聲

一位教育學者說:“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是孩子最快的成長方式。”這句話對我啟發極大,尤其是在做了父親之後。有必要天天跟孩子說,吃飯飯,起床床嗎?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坦然地討論,什麼是宗教,什麼是政治,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死亡?

所以,我們就做了家庭背景聲。請最好的聲音,來為整個家庭朗讀那些最經典的內容。它可能是名人演講、家書、著作、戲劇,它不是專門為孩子生產的,它要求成人聽起來也必須有價值。

它不僅是內容,它還是一個家庭共度時光的時間解決方案。

打開「得到」點擊頭圖,五期全領走,免費。

羅胖:《藝術博物館》

發佈第2號產品:《藝術博物館》

這是今天這場發佈會唯一一個實體產品。

它看上去就是一本大畫冊,1000頁,3000件藝術作品,來自於650家世界頂級博物館。

有生之年,如果你沒有辦法走遍世界上的博物館,又想看到盡可能多的藝術精品,那這本書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案。

西方有一位評論家這麼概括這本書: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館長,舉辦一個世界上最優秀作品藝術作品的展覽,那麼他的參展目錄,會跟《藝術博物館》十分相似。這就是一個能夠進入你家的,永不落幕的藝術博物館。

這本書的出版商是英國的費頓出版社。他們為做這本書做了什麼呢?

第一,敲開650家頂級博物館的大門,說服那些深居簡出的私人收藏家,取得所有圖片的授權。

第二,花十三年,做了這麼一個世紀工程。以至於編完這書沒多久,出版社就沒錢了,只好把出版社賣了。好在費頓出版社的新老闆是個大富豪,自己也是頂級藏家,幹這樣為藝術而任性的出版社,沒個富爸爸還真不行。

這本書的中文出版商是後浪,大名鼎鼎吧?印製是雅昌,全球最好的藝術品印刷商。

在這場全球大接力中,我們做了最後一步,給這本超級大書,配上了一個藝術書架。它的大小,正好可以替代你沙發邊的一個茶几。它的高度,正好是適合你抱著孩子在它的旁邊,一邊看,一邊讚歎。

它不是書,它是家裡的一個陳設。它也不是畫冊,它把原本要掛在牆上的藝術品,拿到了你的身邊。它也不是傢俱,它是永不落幕的藝術博覽會。

關於藝術,除了嚴伯鈞的西方藝術史之外,這是我們能想到的,給你的最好的東西。

曾鳴演講:我們在時代核聚變的前夜

發佈第1號產品:《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

曾鳴:阿裡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

今年,我觀察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所有市場的參與者,都很困惑。

資本很困惑。經歷了去年的共用單車熱潮之後,今年一個大熱的專案是共用充電寶,小小一個充電寶,一兩個禮拜內竟然能湧進幾十個億人民幣的投資,這個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技術很困惑。在技術的最前沿,人工智慧、物聯網、VR/AR已經熱鬧了幾年了,但是商業上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就讓大家心裡越來越沒底氣了。這些事情到底能搞成多大,什麼時候能成氣候?

誰也說不清。就拿現在最熱的無人駕駛來說,它究竟能不能改變行業格局,能否對傳統車廠形成衝擊?

為什麼大家都會在這個時候困惑?最核心的原因可能是,我們真的是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而且,當下,正是這個大變革最關鍵的核聚變的時刻。

在這個時刻,很多的因素都在同時發生作用,技術升級、消費升級、模式變化,全球格局演變,一浪接一浪。所有這些東西都在發生作用。當這些因素混合作用在一起時,你很難分清楚,到底哪個因素更重要,哪個因素更能代表未來。但是,雖然很多東西都還處於早期,但實際上整體趨勢正在越來越清楚。我們就在這個時代核聚變的前夜,大格局很快要開始明朗起來。

這讓我意識到,作為新商業的積極參與者和前沿觀察者,我未來的研究主線在哪裡。接下來的10年會是一場經濟範式的革命。這個新經濟範式,你無論叫它互聯網經濟、資料經濟、還是智慧經濟,肯定是跟工業時代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這個新經濟體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哪幾個因素更重要,它的演變的路徑,儘管這些目前還不清楚,但接下來的10年可能就會見分曉。

我這20年一直在參與和見證整個互聯網和中國企業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長期實踐和思考讓我不斷完善觀察未來的框架。

這個框架,是我理解未來經濟的基本規律、商業模式的核心,戰略的創新,等等問題的指南針。相信它對置身商業世界的你也會有非常大的價值。我即將出版一本新書,完整分享這個框架,而且這將會是一本立體、深度交互的活書。

羅胖發佈第1號產品:《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

去年開始,自從我得知曾鳴老師在寫作《智慧商業》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像追一個女神一樣,盯上了這本書。一直追,一直追,一直追到了湖畔大學。

當然,這本書還在最後的修訂階段。我跟女神說,我們能不能把革命友誼升級一下呢?於是就有了這場發佈會的第1號產品——《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

曾鳴老師答應我,他會為「得到」使用者錄製20講音訊產品,把這本書的核心要義串講一遍。我和我所有的朋友都在期待這個產品。從目前我瞭解到的資訊來看,這個產品既是對過去幾十年互聯網商業規律的總結,也是對未來趨勢的把握。

為什麼要知道未來的趨勢?在曾鳴教授那,我學到了一個詞,叫“終局思維”。只要你想做一番事,終局思維就是一個最鋒利的思考工具。當已經預先料定整個局面發展的最後狀態的時候,再往回推導當下該做什麼,那一切動作就會井然有序。讓我們期待這個產品。

結束語

最後,請允許我用一個關於“終局思維”的例子,來結束這場發佈會。

假設現在是2057年5月18日,40年之後,我80多歲了,垂垂老矣,頭禿眼花,步履蹣跚,說話丟三落四,雖然可能住在不錯的養老院,面對著一片美景,和美麗的小護士,食堂也不錯,醫療也不錯,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但是畢竟每天還是要大把吃藥,病痛還是在折磨著我。

試想一下,那個時候我會在想什麼呢?我肯定會偶爾做個白日夢,在內心裡禱告,甭管是上帝,還是玉皇大帝,誰如果能讓我能重返青春,我願意用我擁有的一切去換。讓我回到20多歲,30多歲,哪怕是40多歲,只要能回到有事業、有朋友、能學習、能做事、有奔頭的年紀,就行。

“得到”App的用戶們,所有的終身學習者們,大家看看,此時此時,我就是剛剛從四十年後穿越回來的,站在這裡說話。現在我捫心自問,我打算怎麼過這一生?這就是曾鳴教授教給我的終局思維。

突然,上帝現身了,他說,你的誠心感動了我,這個要求也不是很難啊,你回去吧。然後“biu”的一聲,我就回到了2017年5月18日。

有一次許知遠採訪我,一直在問我,你那麼著急幹什麼,那麼焦慮幹什麼?我說我現在還不著急,我還有幾年能幹活?我現在40多歲,跨年演講還有18年,估計到60多歲的時候,我在臺上還能不能站4個小時、講4個小時,已經不知道了。所以我現在不抓緊什麼時候抓緊?

抓緊時間過好這一生。所有的人,都會向我們這樣的終身學習者致敬。

然後,果然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這麼做的邏輯是:如果主辦方連巧克力豆這樣無厘頭的條款都能完美執行,那麼其他條款當然也就不在話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一個搖滾樂手無法理解一場搖滾音樂會的全部,必須設計這樣的細節測試?

答案是,分工協作。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講過一個別針工廠的故事。生產一個別針需要18個環節。一個熟練的老工匠一天能做20枚別針。但如果把18個環節分成18道工序,每個工人負責一道工序,18個人一天能生產86400枚別針,平均每個人4800枚。從20枚到4800枚,生產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

人類可以通過分工協作來提高生產效率。這是人類財富創造能力大幅提升的關鍵,也是文明不斷進步的關鍵,讓我們得以享受今天很多複雜產品,如手機、電腦和汽車。

但是,分工協作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它形成了眾多的複雜系統,即使是系統內的人也無法完全理解和把握。

我們應對複雜系統的方法是什麼?

阿裡巴巴是一家市值3000億美元的公司。業務涉及方方面面。張勇是阿裡巴巴集團的CEO。他怎麼管理這樣一個超級複雜的系統?我們去年收集過一些用戶的問題,向他提問。他說,他有一個經常用的管理方法。

他自己叫“捅三刀”。下面業務部門總裁跟他彙報,他會挑一個細節,直接追問,“捅一下”,然後再問,然後再問。如果三次追問你都可以完美回答,那麼恭喜你。但如果經不起CEO就一個細節三次的追問,那基本可以判定:要不工作沒做好,要不準備工作沒做好。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世界的現狀。首先是複雜,世界系統很複雜、組織很複雜,產品很複雜,複雜到我們身處其中也無法完全理解;其次,細節,細節很重要,人們可以通過細節來檢測複雜系統的有效性,來瞭解複雜,來從複雜中學習。

《李翔商業內參》做的工作,就是通過呈現細節、片段、話語、故事來捕捉商業世界的脈動,希望用戶從中獲得啟發。我們有一個小小的野心:通過細節和隻言片語,來再現複雜的商業社會。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發佈的第12號產品——《李翔知識內參》。

和第一季《李翔商業內參》相比。“商業內參”變成了“知識內參”。為什麼要改這兩個字?

因為知識不再只是我們腦子裡的資訊,它就是我們的環境本身。

李翔和他的團隊,將會每天為你搜集、整理、濃縮、解讀。你的私家商業秘書,將會變成你的個人知識情報局。你別覺得情報局這個詞用大了,當年美國總統杜魯門也只是想成立一個給總統本人提供情況報告的機構。剛開始,他也沒想到這個機構會越長越大。後來,這個機構變成了中央情報局CIA。

新一季的《李翔知識內參》將於5月27日上線。

我們一位重要的合作夥伴,一直在不斷嘗試創新的百年寶馬品牌,今天也以創新式的要作為我們用戶的知識贊助商,他們選擇了用戶匹配度極高的李翔專欄進行合作,冠名贊助半年。

經過慎重的思考,我們決定,《李翔知識內參》為您服務一年的價格是——免費。

薛兆豐:經濟學的美妙時刻

發佈第11號產品:《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人有無知的時候,所以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進步;但人也有有知的時候——人有時候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做對了一點什麼的時候;那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感受。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三個這樣的時刻。

第一個時刻,是在1989年,我被經濟學所觸動。

我讀大學的時候,讀的是數學,也讀一些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課程。我最喜歡的課當中,有一門叫蹺課。

有一天早上,去上課的同學都回到宿舍了,我才起床,這時候,同學不經意地說了句:“剛才經濟學課上,老師說,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車輪和中央銀行。”

那一刹那,我被觸動了。我們當然都知道火和車輪的重要性,中央銀行為什麼可以和火和車輪相提並論呢?

從那一天起我就開始去上課了。我被經濟學思維迷住了。我還活在這個世界裡面,但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從那時候起,我就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到今天,還是很明顯,那就是:改造世界,不是經濟學所長;但改造世界觀,卻是經濟學的強項。

第二個時刻,是在1997年。

在1997年,我在互聯網上開始建我的個人網頁,我想把我心目中的經濟學英雄的照片都放我的網頁上去。那時候,我找到亞當·斯密的照片,也找到科斯的照片,因為他拿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我找不到我心目中另外一位大英雄的照片,那就阿爾欽教授。

我只找到了他的電子郵箱。我給他試著發郵件,問他要照片。他很快就回了信,給我發了他的照片。我馬上就給他回信,說我收到你的照片真的很高興,我立刻就打電話告訴我女朋友這個好消息,請看附件,附件有我的照片,請你也看看我長得什麼樣子。

沒想到,阿爾欽很快又給我回了信。他說:謝謝你的照片,但如果你把你女朋友的照片寄來,那就更好了。那一年,阿爾欽83歲。

後來,他勸我把他正在改寫的經濟學教科書,翻譯成中文。從那時候起,我白天忙工作,忙應酬,但我每天回到家,關上門,打開燈,我就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和阿爾欽交流的世界。

我經常睡覺前給他寫封信。到第二天我醒來的時候,他的回信已經在收件箱裡了。有三年的時間,我們這樣朝夕相處,一起工作。

那時候,我就有一種奇妙的感受:在外表,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隨大流,但思想可以偷偷摸摸求上進。

第三個時刻,是今天,是現在我在「得到」上開專欄的日子。

在「得到」訂閱平臺上開了專欄以後,我才深深地感覺到過去作為一位圖書的作家,寫書是多麼的無能為力。

在得到平臺上開專欄,我能夠滲透到大家的生活當中去,成為大家被窩裡的經濟學家。

許多人把這種學習稱之為碎片化的學習,其實用碎片化的時間,恰恰更容易完成系統化的學習。

指望用大段的時間來學習,學習反而容易變成碎片化;好好利用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學習倒是能夠系統化。

現在,我每天都在為專欄而工作,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羅胖發佈第11號產品:《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把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請來,是「得到」App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原來你需要寒窗12年,高考600分以上,花得起學費和四年時間,而且過時不候,才能學到的知識。現在,只需要不到200塊錢,訂閱《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10分鐘,任何人都可以享用。這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學課堂,已經有將近12萬同學在裡面等你。

甯向東:管理就是破局而出

發佈第10號產品:《甯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教授甯向東。大家好,我是我是從1985年開始學習管理學的。最開始的16年,我在清華做學生、做老師。

直到2001年,清華送我去哈佛商學院參加了一個經理培訓班。這3個月改變了一切。

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學院,沒有之一。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全案例教學,沒有理論說教,全部講授案例。哈佛之行把我的32年分成了兩段,前16年我就是一個傳聲筒,而後16年,我有了自己的使命,我要形成自己的管理學。

回國不久,我看到了甯高寧的管理手稿。甯高寧,現任中化集團的董事長,是個大牛人。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留美MBA,早年進入華潤公司,從底層幹起。

甯高寧的第一個下屬叫黃鐵鷹。黃鐵鷹寫過一本著名的書,叫《海底撈你學不會》。黃鐵鷹說甯高寧是“從水底下一點點遊上來的魚”,後來,甯高甯游成了華潤集團的總經理,他也順手把華潤帶進了世界500強。

甯高甯用功,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怎麼把現代管理理論落地,怎麼和中國的事接上。他畫了好多邏輯框圖想這個事。有一段時間,我常常盯著甯高寧的手稿發呆。直到有一天,我有了頓悟,我從字裡行間中看到了一個隱藏的“局”字。

我突然意識到,管理學的核心,是人。人只要有願望,就要行動。一行動,就會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困在一個局裡。所以,管理學,本質上就是教人“如何破局”。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被困在一個局裡。我現在遇到的局,就是如何在一年裡,通過得到的平臺教你掌握管理學的破局智慧。這是我從來沒有遇到的,因為我一直都是在教室裡一板一眼地講課。而你呢,也肯定需要智慧破掉圍困著你的局。而且,我的局也連著你的局。

第10號知識產品,《甯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精心選擇了兩百個中國人的職場場景,不講理論,只講破局的智慧。這是我的準備,聽了我的分享,你是不是也應該有所準備呢?

這個專欄是在100年的管理學的基礎上,做的一次探險,從給企業的管理學,到給每一個人的管理學,祝各位用戶探險愉快!

卓克:科學的三個瞬間

發佈第9號產品:《卓克·科學史》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3個科學發現的故事,跟大家一起來體驗不平凡的人的平凡瞬間。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969年。

NASA為登月做最後一次模擬,這次阿波羅10號的模擬任務就是,登月艙要降落到距離月球表面只有14公里的上空後,然後再飛回去和主飛船匯合。

NASA當時為了防止宇航員頭腦一熱,提前登月,特地沒給登月艙加滿燃料,宇航員們如果不聽從指令降落到月球,就再也沒法回地球了。所以宇航員雖然離月球那麼近,還是沒能踏上去,等10號飛船再飛回地球的時候,他們都非常遺憾。

不過尤金是唯一一個彌補了遺憾的人,因為3年後他乘著阿波羅17號飛船又去了一次月球。那次登月呢在月球表面要執行3天的任務,執行最後一天任務的時候,他拍了一張照片。

我要說的第一個瞬間,就是他拍照的那一刻,月球正好夾在了太陽和地球之間,陽光把地球照的又大又圓又亮。尤金就抓住這個機會按下了快門,而他的生命就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得到了延續。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832年。

數學家伽羅瓦為了一個漂亮的姑娘要和人槍戰決鬥。在決鬥前一天晚上,他沒有練習槍法,而是拼命的給一篇論文補證明。

這篇論文研究的是怎麼解五次方程,其實這篇論文早就寫好了,只不過落下了不少證明過程。

所以那些證明不得不補。那天晚上他一直寫到夜裡頭兩點,後人提起伽羅瓦,最著名的呢,就是那句寫在草稿紙空白處的那句短語,時間不夠用了。這個故事的結局呢,就是第二天他決鬥輸掉了。

您看,他在奮筆疾書的那個瞬間是不是很平凡呢?

但是不平凡的是,伽羅瓦那天晚上補齊證明用到的了一個他自己發明的數學工具。歐洲數學家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充分的消化理解,在他去世後二十多年竟然寫進了大學的數學教材中,這個工具可以求解魔方最少的還原步數也可以描述晶體的結構,甚至指導CPU的製造,現在他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數學分支,叫做“群論”。

雖然伽羅瓦不到21歲就去世了,但是他抓住生命最後幾個小時寫下的那些東西,讓他不再平凡。

第三個故事呢發生在1929年。

3月的一個晚上,物理學家弗裡茨跟他剛認識不久的女朋友一起散步,四周安安靜靜,星空下有浪漫的味道,女朋友感歎到:“你看,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多美啊~”。弗裡茨這時候突然摟住女朋友,鄭重其事的說:“你知道嗎,此時此刻,我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知道星星為什麼會發光的人”。

她女朋友呢,聽到這句話沒反應過來,愣了一下,之後呢尷尬的笑了笑。

也許啊,這種尷尬的瞬間理工科的人經常遇到。但是弗裡茨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那篇關於恒星發光機制的論文正躺在他辦公桌的抽屜裡呢,還沒來得及發表。

現在我們知道,恒星發光是通過氫聚合成氦,但是1929年之前還沒有人確切知道這一點。後來人們根據弗裡茨的工作又發現,原來可不只是氦元素,連碳、氧、氮、磷、硫,這些元素也都是這麼誕生的,而這些元素都是組成生命必備的元素。所以可以說,一切生命最初都是從恒星的核心出來的。

我們現在再回頭看,也許弗裡茨那晚上跟女朋友說的話很煞風景,但弗裡茨在那個尷尬的瞬間說到的知識可是人類永遠的知識,這個瞬間讓他不再平凡,永遠被後人銘記。

我剛剛說的3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生命是短暫的,而科學發現的那一瞬間,就讓生命超越了時間。科學史是無數科學家努力的瞬間。科學史是一系列不平凡的人的平凡瞬間。

羅胖發佈第9號產品:《卓克·科學史》

卓克要做的這樣一個科學史產品。他的目的不是科普,不是讓我們入這個門,那個門,而是讓我們直接爬上歷史的塔尖,俯身四望。歷史就像是一條通道,把我們帶進一種思維邏輯,一個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為什麼會是今天看到的這副樣子,以及那些人類的精英正在為我們開創未來的方式。

很多朋友在問,怎樣在傳播知識的時候讓知識不枯燥?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都是——回到人,再出發。

嚴伯鈞:藝術,就是換種方式說話

發佈第8號產品:《嚴伯鈞·西方藝術史》

我們總是容易誤解,錯把技術當成藝術,技術絕對不是藝術的目的,而是與人性相交織,推動藝術進步的手段。

為什麼所有巴赫的鋼琴曲聽上去都波瀾不驚、沒有太多起伏?譜面幾乎看不到強弱記號?難道真如樂評家們所說,是因為巴赫的基督教信仰,拒絕人世間的激情,所以導致他的作品天然追求一種清澈空靈嗎?

其實並不是,只不過在巴赫的年代能把音彈出強弱的鋼琴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不管你什麼力度彈琴,音量都一樣。直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發掘並推廣了有強弱的鋼琴,我們今天才能聽到有“激情”的音樂,據說當時腓特烈二世邀請巴赫去參觀新型鋼琴的時候,他老人家非常喜歡並立刻為其譜寫了很多有強弱的作品。

為什麼印象主義繪畫看上去都是一團模糊,似乎跟現實世界相距甚遠?這從純美術的角度似乎很難解釋,但是換一個側面去看卻又迎刃而解。繪畫的表達維度有兩個,就是形狀和顏色,印象主義出現的檔口剛好是照相技術發明的年代。

你畫得再像哪裡有照相機像?那麼以形狀作為表達方式的古典繪畫就必然要被迫從另外一個維度,也就是色彩當中尋找新的表達!所以印象主義繪畫拋棄了形狀,只追求顏色和光影。

其實理解並欣賞藝術很簡單,藝術其實是在原有的表達方式上做到一個小小的“突破”,但是又是如此的艱難!因為有時候我們太過傾向於就事論事,就藝術談藝術,殊不知觸類旁通是多麼重要。

我的訂閱和別人的有點不一樣,不滿足於講流派、定風格,也覺得文學性的形容辭藻有點冗餘,我要追求藝術史表達方式的突破,我的訂閱只專注於所有偉大藝術的黃金一刻!也希望你也來一個小突破:先買我一年訂閱!

羅胖發佈第8號產品:《嚴伯鈞·西方藝術史》

我們來看一幅畫,藝術史上最有傳奇性的一幅畫。西斯廷大教堂天頂上的這一幅—創世紀。他的作者是米開朗琪羅。

可是你知道嗎?米開朗基羅接這個活的時候是一個雕塑家,他剛剛因為大衛雕像而出名。隔行如隔山。教皇,也就是西斯廷大教堂的主人,為什麼放在當時放著首席畫家拉斐爾不用,偏偏要用米開朗基羅呢?不知道,這可能是個永遠的秘密。

但結果呢,這幅畫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尤其是這兩根手指,說出了我們這一代人搞互聯網的人心聲,面對這麼好的東西,你不點一下嗎?

但是,如果米開朗基羅不是一個外行的話,這幅畫無法誕生。

「得到」App為各位請來了這位跨界的年輕人——嚴伯鈞。我覺得他可能也是低估了這個工程的難度,才簽了合同。但是我知道,他一定會用一個學霸的資料搜索能力,一個物理學家穿透到極致的表述能力,一個興趣廣泛的人觸類旁通的能力,一個脫口秀演員的吸引聽眾的能力,來服務好我們的使用者。

米開朗基羅在畫那幅畫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就是傳世之作,這幾乎是所有經典作品的共同命運。「得到」App歡迎嚴伯鈞。

徐小平演講:創業學的創始宣言

發佈第7號產品:《徐小平·創業學》

都說創業維艱,但最大的艱難在於很多創業者,有創業的衝動和夢想,卻沒有創業的經驗與認知。

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初創時我們不懂創業!

好吧,你已經決定要創業了,祝賀你!但如何尋找合夥人、如何跟合夥人談股權分配、如何處理你們之間的不同意見、利益衝突、如何建立議事規則、決策機制?

創業需要錢。到哪去找錢、融多少錢、拿誰的錢?在創投界,我們說錢有”聰明“的錢和”愚蠢“的錢。為什麼有些創業者寧可接受你的五百萬,也要拒絕他的一千萬?聰明的創業者,選擇聰明的錢!

現在,你抵達了創業的第一個里程碑:產品做好了。但如何推廣產品,如何獲得使用者,用戶不喜歡大家要退貨退錢怎麼辦?使用者太喜歡產品供不應求又怎麼整?

過去二十年,我曾經是一個創業者,參與創建了一家今天市值達千億人民幣的公司:新東方教育集團;十年前,我開始做天使投資,至今投資了超過五百家企業。我見證過“獨角獸”的輝煌,也經歷過“跛腳鴨”的崩潰。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創業思考,形成了我的“創業學”。在羅振宇羅胖的鼓勵下,我決定把這20年創業與投資的經驗積累,講出來,與全國有志創業的朋友們分享。

我跟羅輯思維合作,在「得到」平臺上推出”徐小平創業學”專欄,向創業者們免費發放,注意,免、費、哦!

《徐小平創業學》裡面的故事和觀點,每一個都對應著那些百萬千萬、金錢資本的悲歡離合,濃縮著活生生、汗淋淋、淚花花的創業人生。

羅永浩:97%的人都需要瞭解創業

發佈第6號產品:《羅永浩·乾貨日記》

應「得到」的邀請,我開通了一個創業的乾貨日記這麼一個專欄。總結我過去五年創業的實戰經驗和血淚教訓,都是滿滿的乾貨,獻給那些對創業感興趣,或已經開始動手創業的新人。

有人說,創業的人畢竟是人群裡的少數?你寫這個東西給誰看呢?

騰訊的企鵝智庫對20多個省市的5萬多線民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40%的人經常想到創業,有這個衝動,百分30多的人尚未創業,但是偶然會有衝動,19%的人已經走在了創業的道路上,只有3%的人從沒想過創業。

我們觀察到很多人選擇去創業公司打工,都是基於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比如看了媒體上對這個公司的一篇報導很感人,比如我的一個主管去了,他跟我交情很好,比如我的好幾個同事去了,比如這個公司美女多,比如這個公司的老闆會說相聲,比如這個說相聲的老闆要做手機,還有一些其他莫名其妙的理由,但這些很可能都是很不明智的,所以除了創業者,去創業公司打工的人也很有必要去看一看創業的乾貨日記這樣的東西,相信它能夠幫助你做一些正確的,理性的選擇。

活在今天這個全民創業的中國,多數人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即便自己不去創業,也會有較大概率要去一家創業公司打工。去創業公司工作,也是一個風險非常高的事情,也許風險僅次於自己創業,所以去創業公司打工的人也要像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一樣,瞭解創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至少要瞭解一些常識和皮毛。否則很可能在事業上做出非常糟糕,不理性 的的選擇,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我們今天已經處在一個全民創業的大潮中,雖然這也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的泡沫和虛妄的東西,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近些年以來,這個國家階層的上下流動從沒像今天這麼暢通,無論你胸懷遠大理想,還是只是想給丈母娘買棟房子,或僅僅是想讓子女吃得好一點,穿的好一點,選擇去創業或去參與創業公司,可能都是改變命運的最好的方式。

身處大航海時代的人,要麼自己弄艘船做船長,要麼去當船員,要麼嫁個船員,實在不行…至少到碼頭圍觀一下,得到就是這樣的一個大碼頭。否則大家都在高高興興吃海鮮的時候,你可能連蝦皮都吃不著。

最後,總結我血淚交加的五年,我得出一個深刻的結論:我當年就是因為沒有我,創業的道路才走得那麼艱難,相信你有了我創業的乾貨日記,會走得舒服很多,謝謝!

羅胖:創業是在做什麼?產品?服務?創業的目的是什麼?上市?掙錢?《長談》採訪羅永浩之後,我得到了一個新答案——創業是在做一個企業組織的綜合能力。上市、掙錢,是不確定的。但是做出一個企業組織的綜合能力,則是一個可以把握的目標。

過去五年,我們親眼看著羅永浩創業、開發佈會、失敗、承受非議、從頭再來。好像一切都在往復迴圈。但是有兩件事情是確定的,第一,他還站在那裡。沒有倒下。第二,他的手機綜合水準越來越高。也許很快,那些只屬於他,別人無法企及的東西,就要發力狂奔了。

沒有人能教你怎麼成功。但是,如何把握自己,打造出一個有企業級能力的創業組織,卻是一種可以分享的知識,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得到」專欄《羅永浩·乾貨日記》就是這樣的產品。

羅胖:每天聽本書年卡

發佈第5號產品:每天聽本書年卡

這個產品來自於我自己的一個需求,那麼多書,我怎麼知道什麼是好的?又怎麼能夠高效率地拿到其中的關鍵資訊?

我找到了一個方法——問我相信的人,你最近在讀什麼書?哪本好?你跟我說說他為什麼好?有什麼段落你印象最深?就這樣,我幾十年如一日地“剝削”我朋友的智力資源。

做「得到」App之後,我想,這種模式,這種剝削的方法,有沒有可能產品化?

這就是我們為你打造的“每天聽本書”。用人格化的轉述,來幫你迅速掃描一本書的核心內容。當然,我必須強調的是,它並不能替代你看書。它只是給了你一個,挑選書的線索,泛讀書的工具,擴大視野的望遠鏡。

它的生產方式,大體是這樣的:

先討論選題,選定有價值的書單。然後,請專業的讀書人,精讀每本書,寫成書面稿件。然後,再請專業的說書人,形成口語稿,打磨口語表達。經過兩次審稿之後,再錄製成音訊。

我們算了一下,每本這樣的聽書產品,至少要經過 132 小時的準備,至少 5 名專業人士的協作。

而您只需要花費——30 分鐘, 4.99 元。

今天我們要發佈的第5號產品,就是每天聽本書的年卡。也就是,每天一本,全年365天的一個打包產品。

每天一本書,4.99元,一年365天,你需要花費1821.35元。

那我們的年卡賣多少錢?365元,全拿走,為你省下1456.35元。

這就完了嗎?優惠力度夠了嗎?

不夠。很快我們的聽書團隊,還會加大產量,一天更新2本甚至更多。不管一天更新幾本,只要是年卡,就是我們的VIP,全部拿走。夠了嗎?還不夠,年卡用戶,每一本書,都可以分享給一位朋友,共同享用。花一份的錢,兩個人,共同進步。

但其實,它的背後是一個潑天大願。

「得到」App的使命是要用新技術重新生產知識。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們將會投入幾千萬的資金,邀請國內的一流學者,把各個領域的存量知識,也就是那些經典書,生產成聽書版本。請注意,它的生產方式是轉述,而不是朗讀。因為作為一個最好的知識服務商,我們有責任,幫用戶,用最少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拿到他們想要的知識。

按照目前規劃中的生產速度,最晚在明年,我們將建成中文世界最大的書籍轉述版權庫,成為這個時間越來越稀缺的時代,人們接觸知識的首選入口。

羅胖:《得到品控手冊》

發佈第4號產品:得到品控

到今天為止,得到服務的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736萬,用戶在得到的總學習時間如果累計起來有 2752年。達到這兩個數字,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

在知識服務業裡,幹的時間越久,就越覺得這片天地巨大。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最優秀、視野最開闊、最有服務精神、又最肯下笨功夫的知識生產者找到。給他們提供工具和平臺,當然還有優厚的待遇,讓他們把知識生產出來,並高效地分發給用戶。

這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分工,這是一個新職業,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所以, 作為這個行業的領軍公司,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把我們到目前為止,關於知識服務的心法和工作流程,全部地、毫無保留地開放給大家。這就是——《得到內容品控手冊》。

這是一本永遠也寫不完的書,永遠在反覆運算、升級、更新。我們不僅希望我們的同事能夠使用它,豐富它,我們也希望同行和將要加入整個行當的人看到它,使用它。

李立宏:從經典開始

發佈第3號產品:家庭背景聲

幾個月前,我收到了得到的邀請,邀請我參加一個新穎的朗讀類節目。我們不僅要為孩子講故事,還要為孩子朗讀經典。只要有一句入心,就是他在成長路上收穫的驚喜,永納珍藏。而我們的責任,是和他們相伴成長。這是羅振宇的話,我被他打動了,我願從經典開始。

於是,我加入《家庭背景聲》這個項目,與歐陽夏丹、何冰、趙立新、季冠霖及其他即將加入的聲音表演者一起,希望能通過我們的聲音,使這些人類文明中最好的內容在你耳邊回蕩,希望你能從中生髮出探索世界的激情,不斷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即如我參與錄製的《關鍵時刻演講》中的一句話,它來自愛因斯坦的《探索的動機》:“促使人們追求藝術和科學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畫,而是直接來自激情。”

以知識陪伴,為成長朗讀。我,李立宏,和其他聲音表演者一起,將在家庭背景聲陪伴你。

羅胖發佈第3號產品:家庭背景聲

一位教育學者說:“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是孩子最快的成長方式。”這句話對我啟發極大,尤其是在做了父親之後。有必要天天跟孩子說,吃飯飯,起床床嗎?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坦然地討論,什麼是宗教,什麼是政治,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死亡?

所以,我們就做了家庭背景聲。請最好的聲音,來為整個家庭朗讀那些最經典的內容。它可能是名人演講、家書、著作、戲劇,它不是專門為孩子生產的,它要求成人聽起來也必須有價值。

它不僅是內容,它還是一個家庭共度時光的時間解決方案。

打開「得到」點擊頭圖,五期全領走,免費。

羅胖:《藝術博物館》

發佈第2號產品:《藝術博物館》

這是今天這場發佈會唯一一個實體產品。

它看上去就是一本大畫冊,1000頁,3000件藝術作品,來自於650家世界頂級博物館。

有生之年,如果你沒有辦法走遍世界上的博物館,又想看到盡可能多的藝術精品,那這本書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案。

西方有一位評論家這麼概括這本書:如果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館長,舉辦一個世界上最優秀作品藝術作品的展覽,那麼他的參展目錄,會跟《藝術博物館》十分相似。這就是一個能夠進入你家的,永不落幕的藝術博物館。

這本書的出版商是英國的費頓出版社。他們為做這本書做了什麼呢?

第一,敲開650家頂級博物館的大門,說服那些深居簡出的私人收藏家,取得所有圖片的授權。

第二,花十三年,做了這麼一個世紀工程。以至於編完這書沒多久,出版社就沒錢了,只好把出版社賣了。好在費頓出版社的新老闆是個大富豪,自己也是頂級藏家,幹這樣為藝術而任性的出版社,沒個富爸爸還真不行。

這本書的中文出版商是後浪,大名鼎鼎吧?印製是雅昌,全球最好的藝術品印刷商。

在這場全球大接力中,我們做了最後一步,給這本超級大書,配上了一個藝術書架。它的大小,正好可以替代你沙發邊的一個茶几。它的高度,正好是適合你抱著孩子在它的旁邊,一邊看,一邊讚歎。

它不是書,它是家裡的一個陳設。它也不是畫冊,它把原本要掛在牆上的藝術品,拿到了你的身邊。它也不是傢俱,它是永不落幕的藝術博覽會。

關於藝術,除了嚴伯鈞的西方藝術史之外,這是我們能想到的,給你的最好的東西。

曾鳴演講:我們在時代核聚變的前夜

發佈第1號產品:《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

曾鳴:阿裡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

今年,我觀察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所有市場的參與者,都很困惑。

資本很困惑。經歷了去年的共用單車熱潮之後,今年一個大熱的專案是共用充電寶,小小一個充電寶,一兩個禮拜內竟然能湧進幾十個億人民幣的投資,這個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技術很困惑。在技術的最前沿,人工智慧、物聯網、VR/AR已經熱鬧了幾年了,但是商業上一直沒有什麼大的突破,就讓大家心裡越來越沒底氣了。這些事情到底能搞成多大,什麼時候能成氣候?

誰也說不清。就拿現在最熱的無人駕駛來說,它究竟能不能改變行業格局,能否對傳統車廠形成衝擊?

為什麼大家都會在這個時候困惑?最核心的原因可能是,我們真的是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而且,當下,正是這個大變革最關鍵的核聚變的時刻。

在這個時刻,很多的因素都在同時發生作用,技術升級、消費升級、模式變化,全球格局演變,一浪接一浪。所有這些東西都在發生作用。當這些因素混合作用在一起時,你很難分清楚,到底哪個因素更重要,哪個因素更能代表未來。但是,雖然很多東西都還處於早期,但實際上整體趨勢正在越來越清楚。我們就在這個時代核聚變的前夜,大格局很快要開始明朗起來。

這讓我意識到,作為新商業的積極參與者和前沿觀察者,我未來的研究主線在哪裡。接下來的10年會是一場經濟範式的革命。這個新經濟範式,你無論叫它互聯網經濟、資料經濟、還是智慧經濟,肯定是跟工業時代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這個新經濟體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哪幾個因素更重要,它的演變的路徑,儘管這些目前還不清楚,但接下來的10年可能就會見分曉。

我這20年一直在參與和見證整個互聯網和中國企業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長期實踐和思考讓我不斷完善觀察未來的框架。

這個框架,是我理解未來經濟的基本規律、商業模式的核心,戰略的創新,等等問題的指南針。相信它對置身商業世界的你也會有非常大的價值。我即將出版一本新書,完整分享這個框架,而且這將會是一本立體、深度交互的活書。

羅胖發佈第1號產品:《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

去年開始,自從我得知曾鳴老師在寫作《智慧商業》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像追一個女神一樣,盯上了這本書。一直追,一直追,一直追到了湖畔大學。

當然,這本書還在最後的修訂階段。我跟女神說,我們能不能把革命友誼升級一下呢?於是就有了這場發佈會的第1號產品——《曾鳴·智慧商業二十講》。

曾鳴老師答應我,他會為「得到」使用者錄製20講音訊產品,把這本書的核心要義串講一遍。我和我所有的朋友都在期待這個產品。從目前我瞭解到的資訊來看,這個產品既是對過去幾十年互聯網商業規律的總結,也是對未來趨勢的把握。

為什麼要知道未來的趨勢?在曾鳴教授那,我學到了一個詞,叫“終局思維”。只要你想做一番事,終局思維就是一個最鋒利的思考工具。當已經預先料定整個局面發展的最後狀態的時候,再往回推導當下該做什麼,那一切動作就會井然有序。讓我們期待這個產品。

結束語

最後,請允許我用一個關於“終局思維”的例子,來結束這場發佈會。

假設現在是2057年5月18日,40年之後,我80多歲了,垂垂老矣,頭禿眼花,步履蹣跚,說話丟三落四,雖然可能住在不錯的養老院,面對著一片美景,和美麗的小護士,食堂也不錯,醫療也不錯,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但是畢竟每天還是要大把吃藥,病痛還是在折磨著我。

試想一下,那個時候我會在想什麼呢?我肯定會偶爾做個白日夢,在內心裡禱告,甭管是上帝,還是玉皇大帝,誰如果能讓我能重返青春,我願意用我擁有的一切去換。讓我回到20多歲,30多歲,哪怕是40多歲,只要能回到有事業、有朋友、能學習、能做事、有奔頭的年紀,就行。

“得到”App的用戶們,所有的終身學習者們,大家看看,此時此時,我就是剛剛從四十年後穿越回來的,站在這裡說話。現在我捫心自問,我打算怎麼過這一生?這就是曾鳴教授教給我的終局思維。

突然,上帝現身了,他說,你的誠心感動了我,這個要求也不是很難啊,你回去吧。然後“biu”的一聲,我就回到了2017年5月18日。

有一次許知遠採訪我,一直在問我,你那麼著急幹什麼,那麼焦慮幹什麼?我說我現在還不著急,我還有幾年能幹活?我現在40多歲,跨年演講還有18年,估計到60多歲的時候,我在臺上還能不能站4個小時、講4個小時,已經不知道了。所以我現在不抓緊什麼時候抓緊?

抓緊時間過好這一生。所有的人,都會向我們這樣的終身學習者致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