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土星有環,火星沒有?火星曾經有以後也有

行星環: 一些行星周圍存在有大量細碎的物質塊與顆粒彙集成環的形狀, 環繞著行星, 這就是行星環, 它們像無數衛星的天然衛星一樣, 集體繞著行星運轉, 並保持環的形狀。

洛希極限: 當一個天體圍繞另一個天體運動時, 與後者中心的距離小到足以被後者撕碎時, 這個距離就被稱為“洛希極限”。 18世紀中葉, 法國天文學家洛希首先研究了這個問題, 因此以洛希來命名這個極限。 有些理論認為, 當一個衛星進入行星的洛希極限後, 就會被撕碎為行星環。

太陽系中以環而馳名的星球是土星, 木星、天王星與海王星也有環,

這四個行星都是太陽系中的氣態巨行星。 太陽系中另外四個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固態行星, 它們都沒有環。

不過, 如果有人告訴你火星以前也有環, 你可能會大吃一驚;如果有人告訴你火星的環在過去幾十億年多次變為衛星又變為環, 現在的衛星——火衛一(Phobos)與火衛二(Deimos)——在將來還會變為環, 你會更加驚奇。

那麼, 憑什麼說火星以前也有環呢?這個環怎麼來的?它是如何與衛星實現互相轉變的?故事要先從火星現在的兩顆衛星說起。

火星的兩個衛星

火星的兩個衛星都很小, 且形狀不規則。 火衛一的平均半徑只有11.3千米, 品質是月球的1000萬分之一。 火衛一的軌道半徑(精確說, 是半長軸)為9376千米, 是火星半徑的2.76倍。

火衛二更小, 其與三環內的北京城差不多大。 平均半徑只有6.2千米, 品質僅為火衛一的七分之一。 火衛二的軌道半徑為23463千米, 是火星半徑的6.92倍。

儘管火衛一離火星很近, 它的軌道半徑只有火星半徑的大約3倍(相比之下, 月球的軌道半徑大約是地球半徑的60倍),

但因為它實在太小, 使得火星上因為火衛一遮擋而導致的日食不可能為全食, 而只能是偏食和環食, 如圖3。 由於火衛二更小更遠, 因此它遮擋太陽導致的日食, 其陰影比火衛一遮擋時更是小得多。 所以我們要感謝月球的大小如此恰當、與地球的距離又如此恰當, 使得我們有機會看到日全食。

火星衛星的起源

對火星這兩顆衛星的起源, 此前人們長期以來爭論不休, 有人認為這兩顆衛星是與火星同時形成的;有人認為它們是火星俘獲來的;有人認為是一顆較大的天體撞擊火星之後, 散落到太空中的殘骸逐漸凝聚而成的。 但前兩個模型都無法解釋火星衛星系統的特徵, 最後一個模型雖然更加合理,

但無法給出撞擊後形成衛星的細節。

2016年6月, 比利時皇家天文臺(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的Rosenblatt等人在《自然·地學》(

Nature Geoscience)發表了一篇論文, 他們用數值模擬給出了撞擊後形成衛星的過程。

根據這個新的數值類比, 在火星形成後1億年到8億年之間, 一個大小為火星三分之一的行星撞擊了火星。

大撞擊發生後, 產生的一部分碎片被反彈到空中, 形成環繞火星的環, 其物質分佈很廣, 直到火星赤道上空很遠的範圍內。

根據環中物質與火星的距離, 新形成的環分為內環、外環兩大部分, 內環更靠近火星, 外環離火星相對遠一些。 內環物質的密度比較大, 很快形成一個大的衛星, 其品質是今天的火衛一品質的1000倍大;在這個新形成的大衛星的引力作用下, 外環區域內的物質逐漸凝聚為大約十個小衛星。

幾百萬年後, 內環形成的大衛星落向火星, 外環中形成的大部分小衛星也落向火星, 只剩下兩顆小衛星, 這兩個倖存者就是火衛一與火衛二。 由於火衛一與火衛二是在低密度的外環中形成的, 所以它們的密度比火星密度低。

在 Rosenblatt 等人的模型中,火衛一與火衛二在形成後就基本不再變化,保持至今。

“環-衛星-環”的迴圈轉變過程

在Rosenblatt 等人的論文發表後不久,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物理與天文系的Hesselbrock與地球、大氣、行星科學系的Minton 進行了新的數值模擬,論文於2017年3月20日發表于《自然·地學》。

Hesselbrock與Minton的新模擬表明,大撞擊之後形成的並不是持續存在到現在的火衛一,而是火衛一的遠祖(“前身”),這個“火衛一的遠祖”在此後在環狀態與衛星狀態之間多次迴圈轉變,直到變為現在的火衛一。

在 Rosenblatt 等人的模型中,火衛一與火衛二在形成後就基本不再變化,保持至今。

“環-衛星-環”的迴圈轉變過程

在Rosenblatt 等人的論文發表後不久,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物理與天文系的Hesselbrock與地球、大氣、行星科學系的Minton 進行了新的數值模擬,論文於2017年3月20日發表于《自然·地學》。

Hesselbrock與Minton的新模擬表明,大撞擊之後形成的並不是持續存在到現在的火衛一,而是火衛一的遠祖(“前身”),這個“火衛一的遠祖”在此後在環狀態與衛星狀態之間多次迴圈轉變,直到變為現在的火衛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