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度】從右翼媒體逆襲看美國人的“起義”

在被總統用作訊息源頭而引發一場“白宮監聽”風雲之前, 馬克·萊溫(Mark Levin)在美國自由派世界裡還是個相對陌生的名字, 儘管他撰寫的一本書曾經拿下過《紐約時報》暢銷榜單的狀元。

現如今, 這位保守電臺脫口秀(talk radio)主持人已不再僅僅是右翼媒體的新興風雲人物, 也開始屢現自由派媒體的報端。

3月4日淩晨, 當時上任不到兩個月的特朗普突然發佈推文, 譴責奧巴馬在去年11月大選前“竊聽”了他, 並將此事比喻為水門事件, 甚至用了“變態”等字眼。

直至今日, 特朗普也沒能給出明確的證據, 但幾乎可以肯定, 他受到了右翼媒體Breitbart此前一篇報導的啟發,

而該報導正是基於萊溫的節目整理的。

在電臺主持行業, 萊溫不算是個叱吒風雲的先驅人物。 直到2003年, 他才正式開始他的脫口秀生涯。 那時, 信守自由市場、鷹派外交政策的保守主義運動(conservative movement), 已經主導了美國的脫口秀電臺節目。

但萊溫成長的速度很快。 據《談話者》(Talkers)雜誌估計, 每週大約有700萬聽眾聽他的節目, 在美國所有脫口秀電臺秀中排名第四。 研究保守媒體的政治學者丹·卡西諾(Dan Cassino)說, 萊溫的聽眾“百分百是保守主義者”, 而且“忠誠得不同尋常”。

他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他投入了大量熱情。 英國《衛報》稱, 與亞曆克斯·鐘斯(Alex Jones)的Inforwars這種“假新聞”氾濫的媒體相比, 萊溫為他的聽眾奉上的是真材實料、是實打實的議程,

而不是空洞的政治演說。

在加入電臺成為脫口秀主持人之前, 萊溫曾在雷根政府工作過, 最高做到過時任司法部長密斯的辦公室主任。 他也從事過法律工作, 還寫過六本書, 在書中闡述了他的憲法原旨主義理念——這讓他與溫和的保守主義劃清了界限, 其中不止一本進入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他快速崛起的軌跡可以說是美國保守脫口秀電臺乃至右翼媒體崛起的縮影。

儘管像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也都有自己傑出的保守脫口秀電臺, 但只有在美國, 保守脫口秀節目才作為一個全國性的運動, 成了現象級的存在。 這種現象也只是最近才出現的。 經過近三四十年的暗流洶湧, 他們最終在去年大選中成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1987年, 美國廢除了廣播管制中的公平原則, 不再要求廣播媒體必須同時陳述各種不同意見和觀點。 保守脫口秀電臺由此出現並很快迎來了他們的輝煌。

1992年, 也就是民主黨人克林頓當選總統的時候, 現在的電臺脫口秀明星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肖恩·漢尼提(Sean Hannity)開始了他們的秀場;1996年, 亞曆克斯·鐘斯的Inforwars電臺面世;2003年, 萊溫正式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伴隨著保守脫口秀的成長, 在去年大選中影響了整個媒體生態格局的重要的保守派媒體也出現了:《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與林堡同期出現;在鐘斯開創其脫口秀的同年, 被譽為特朗普競選大本營的福克斯新聞網出現;2007年, Breitbart誕生了。

相比之下,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以及ABC、NBC等受自由派青睞的傳統媒體誕生的時間遠遠早於他們,

在2016年前牢牢把控著整個媒體生態。

那些右翼媒體崛起的軌跡令人聯想到了特朗普。 作為外行人, 2015年他剛宣佈加入大選時, 受到了傳統媒體無數“慢待”甚至嘲諷;但幾乎沒人想到, 他帶著爭議、毫無遮攔的言論, 甚至醜聞, 竟一路過關戰勝了建制派候選人、資深政客希拉蕊, 成功當選總統。

他的當選也成了右翼媒體的巔峰時刻:將Breitbart打造成右翼主流媒體的領導人班農, 在特朗普上任後很快被任命為首席戰略師, 其影響力大到很多人認為他才是“真正的總統”。 令特朗普對奧巴馬發難的那篇文章就刊登在Breitbart上。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對2015年4月1日到2016年11月8日期間在網上刊發的100多萬條新聞進行分析研究後發現,

在這段時間裡, 以Breitbart為核心, 包括福克斯新聞網、Inforwars、Daily Caller在內的右翼媒體網路發展成了一個“明顯的、絕緣的體系, 利用社交媒體作為支柱把超黨派的觀點傳遞給了世界。 ”

他們發現, 跟希拉蕊支持者高度聚集在傳統媒體周邊不同, 特朗普的支持者把絕大多數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最近這些年, 尤其是2008年大選年後新出現的右翼媒體上, 包括萊溫這樣的保守電臺脫口秀。

這些媒體不僅重塑了保守媒體議程, 甚至對傳統媒體構成了強烈影響——大選期間希拉蕊的“郵件門”等醜聞主導了公眾領域議題, 這些主要在右翼媒體上生產、被大量擴散到社交網路上的或真或假的資訊, 為特朗普當選發揮了重要作用。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稱,“脫離語境的真相、不斷重複的謊言和邏輯的跳躍”,最終創造了“充滿誤導性的世界觀”,右翼媒體生產的這些內容,強化了其受眾的已有認知,而忠實的受眾反過來又助長了這些媒體。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特朗普作為總統能夠“捏造”出瑞典發生了恐襲,他的助手能夠發明出“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的說辭,而推文裡的一個引號能成為白宮為缺乏事實根據的指控進行辯解的神器。

該研究還特意指出,諸如為使用者推送其青睞內容的演算法這類技術,並不是導致這種極化現象的原因。相比之下,政治和文化因素發揮的作用更大,比如“有組織的(政治)運動”和“去中心化行為的凸顯特性”。

萊溫脫口秀引發的“白宮監聽”風波以及後續的反應再次證明了上述發現。

他在那日的脫口秀中將包括《紐約時報》等傳統媒體以及HeatStreet等右翼媒體的多家報導資料整合到一起,得出奧巴馬政府動用“集權”,“對特朗普的競選以及他的新政府進行破壞”的結論。《衛報》稱,這是他對這些資料挑挑揀揀進行“縫補”後的效果,而那些傳統媒體引述的訊息源也不遺餘力地駁斥他混淆視聽。

但這些在傳統媒體看來缺乏依據甚至荒謬的論調,卻通過Breitbart最終傳到了總統的案頭。就在自由派人士對總統的反應表示驚詫、感覺無法理喻的時候,右翼媒體的受眾卻堅定地站在了總統一邊。

忠誠——這也是保守電臺乃至右翼媒體一個普遍特徵。他們的受眾群體很穩定,特徵鮮明:白人、有宗教信仰、男性、年齡較大——他們也是大選期間為特朗普投票的主流人群。

是什麼,讓真相蓋不住半真半假的事實或者謊言?

是什麼,讓總統更信任一個電臺脫口秀主持人,而不是情報機構的官員(FBI局長科米等否認了“奧巴馬監控”一說,但這顯然沒有被特朗普認同)?

是什麼,讓堅守了上百年的傳統媒體陣地遭遇侵蝕?

又是什麼,讓一個幾乎從各個方面挑戰了現行政治體制和規則的外行總統成功上位?

對此,特朗普在上任一個月後的首次國會重大演講中有過解釋。

在強調美國中產階級墜落、全球化下美國民眾命運堪憂之後,他說,“到2016年,我們腳底的土地開始鬆動。反抗開始了,最初只是靜悄悄的抗議……但然後,靜悄悄的聲音變成了大聲的合唱……最後,合唱變成了地震。”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稱,“脫離語境的真相、不斷重複的謊言和邏輯的跳躍”,最終創造了“充滿誤導性的世界觀”,右翼媒體生產的這些內容,強化了其受眾的已有認知,而忠實的受眾反過來又助長了這些媒體。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特朗普作為總統能夠“捏造”出瑞典發生了恐襲,他的助手能夠發明出“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的說辭,而推文裡的一個引號能成為白宮為缺乏事實根據的指控進行辯解的神器。

該研究還特意指出,諸如為使用者推送其青睞內容的演算法這類技術,並不是導致這種極化現象的原因。相比之下,政治和文化因素發揮的作用更大,比如“有組織的(政治)運動”和“去中心化行為的凸顯特性”。

萊溫脫口秀引發的“白宮監聽”風波以及後續的反應再次證明了上述發現。

他在那日的脫口秀中將包括《紐約時報》等傳統媒體以及HeatStreet等右翼媒體的多家報導資料整合到一起,得出奧巴馬政府動用“集權”,“對特朗普的競選以及他的新政府進行破壞”的結論。《衛報》稱,這是他對這些資料挑挑揀揀進行“縫補”後的效果,而那些傳統媒體引述的訊息源也不遺餘力地駁斥他混淆視聽。

但這些在傳統媒體看來缺乏依據甚至荒謬的論調,卻通過Breitbart最終傳到了總統的案頭。就在自由派人士對總統的反應表示驚詫、感覺無法理喻的時候,右翼媒體的受眾卻堅定地站在了總統一邊。

忠誠——這也是保守電臺乃至右翼媒體一個普遍特徵。他們的受眾群體很穩定,特徵鮮明:白人、有宗教信仰、男性、年齡較大——他們也是大選期間為特朗普投票的主流人群。

是什麼,讓真相蓋不住半真半假的事實或者謊言?

是什麼,讓總統更信任一個電臺脫口秀主持人,而不是情報機構的官員(FBI局長科米等否認了“奧巴馬監控”一說,但這顯然沒有被特朗普認同)?

是什麼,讓堅守了上百年的傳統媒體陣地遭遇侵蝕?

又是什麼,讓一個幾乎從各個方面挑戰了現行政治體制和規則的外行總統成功上位?

對此,特朗普在上任一個月後的首次國會重大演講中有過解釋。

在強調美國中產階級墜落、全球化下美國民眾命運堪憂之後,他說,“到2016年,我們腳底的土地開始鬆動。反抗開始了,最初只是靜悄悄的抗議……但然後,靜悄悄的聲音變成了大聲的合唱……最後,合唱變成了地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