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開幕 三峽茶香與世界親密“握手”

5月18日, 以“品茗千年 中國好茶”為主題的一場國際性茶事盛會——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以下簡稱茶博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 當日, 48國參展商、1700餘家國內外專業茶咖大師齊聚一堂, 重慶萬州茶企攜手10余家參展商亮相茶博會現場。

現場:三峽茶香引關注

當天, 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展館內人頭攢動, 前來觀展、購茶的市民和客商絡繹不絕, 整個場館內都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茶香。 此次茶博會, 萬州展館展出了三峽佛印、綠隱仙樅、三峽銀針等20餘種茶葉, 展示三峽茶產業發展成就, 傳承推廣中國茶文化。

現場茶藝人員一邊推介三峽茶葉, 一邊為茶客們泡茶、斟茶, 展現著獨具魅力的三峽茶藝。

三峽茶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以及清雅鮮醇的茶香, 吸引了不少茶客前來問詢。 萬州參展商向參觀者介紹了茶業生產、茶葉製作、茶文化等情況, 積極推介品質兼優的三峽茶。

故事:高山農民為茶堅守40載

在萬州展館內, 一位年過花甲卻依舊精神抖擻的老者引起了參觀者注意。 這位老者叫譚太平, 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1976年, 老譚發動村裡的幾十戶農民, 在原萬縣太平鄉段家村開啟了自己的茶葉之路。

“那時我們村子後面有座荒山, 幾乎寸草不生, 卻獨獨有茶樹的苗子零星生長著。 ”老譚說, 他意識到這片荒山非常適合種茶,

於是召集了村民一起開山種茶。

為了留住這片得天獨厚的茶土, 種出生態好茶來, 老輾轉全國各地的茶葉研究所以及茶葉基地深入實踐學習。 “茶葉基地的土壤品質是關鍵, 我們茶園的茶從種子開始, 便杜絕施化學肥、打除草劑, 打造真正的生態有機茶。 ”通過40載的摸索與堅守, 如今, 老譚以其精湛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成了大家眼中公然的“茶教授”。

“茶葉的整個生長過程都交給自然, 任自然雕琢出純天然的好茶。 ”老譚說, 茶園的茶葉雖然產量跟不上, 但品質才是愛茶之人所看重的。 他堅守的這片茶園, 便是萬州太安“鳳凰茶鄉”, 茶葉便是常年供不應求的“三峽銀針”。

縱深:三峽茶葉歷史悠久 茶韻文化深厚

陸羽《茶經》記載:“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 乃至數十尺, 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伐而掇之。 ”三峽巴山綿延起伏, 渝水縱橫流淌千年, 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成為人類茶生活與茶文化的發祥地。 三峽茶作為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歷史發展可謂是中華茶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巫山夾青天, 巴水流若茲。 ”三峽地區不乏名人名茶, 茶文化底蘊深厚。 如今, 聞達於三峽地區的茶歌舞、茶諺語、茶典故流傳至今, 並在萬州得以傳承和發揚。

三峽茶業發展也愈加引人注目。 “在我看來, 三峽茶具有區位優、生態優、品質優、安全優四大特點。 ”談及三峽茶日益精良的原因, 具有豐富茶葉種植經驗的夏吉安介紹, 萬州地處北緯30°國家優質茶葉產業帶,

茶園海拔大多在800—1200米, 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溫、光、水、土均達到茶樹最適宜的生長條件。 加之工業污染上的嚴格把控, 使得三峽茶葉具有獨特的高栗香, 喝起來既鮮醇又爽口。

聲音:“茶旅”一體化發展獲嘉賓齊點贊

近年來, 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重慶茶葉研究所的傾力支持, 萬州茶產業近幾年取得了快速發展。 截至目前, 萬州茶園總面積達3.7萬畝, 其中投產茶葉面積1.9萬畝。 去年實現茶葉(毛茶)總產量810噸, 農業總產值6200萬元, 茶葉綜合產值預計2.1億元, 茶葉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格局。

在三峽茶產業迅速崛起的同時, 萬州以茶為媒, 積極謀劃茶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由於萬州大部分茶園都生長在海拔較高的高山區域,

生態環境優良, 非常適宜發展茶鄉旅遊。 已建成的太安“鳳凰茶鄉”, 一壟壟茶園緊緊相依, 與遠山相接, 層巒疊嶂, 園內新栽種的花卉植物更是為茶園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每到春夏時節, 茶園遊道上人山人海, 不僅可以乘涼消暑, 還能欣賞到美麗的茶園自然風光, 何其愜意。

聞著茶香起床, 枕著茶園睡覺, 茶旅一體化發展為萬州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天, 來自全國20個茶葉主產省已全部組團參展, 三峽庫區高山生態綠茶、功夫紅茶系列產品以及茶旅融合發展成為重慶展區的一大亮點, 到場領導、嘉賓及客商對三峽茶文化以及茶衍生出的業態給予了一致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