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唐書法賞析》第4講

[摘要]虞世南幼時學書于沙門智永。 智永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 書法深得王氏家傳。 虞世南跟隨智永登堂入室, 悟得王書精髓, 並且借助唐太宗將其弘揚光大。

君子藏器、外柔內剛——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誌銘》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 越州余姚(浙江余姚)人。 官至秘書監, 封永興縣子, 世稱“虞永興”, 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幼時學書于沙門智永。 智永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 書法深得王氏家傳。 虞世南跟隨智永登堂入室, 悟得王書精髓, 並且借助唐太宗將其弘揚光大。 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 三曰博學, 四曰文詞, 五曰書翰。 ”

虞世南書法法度森嚴, 圓融遒逸, 內涵筋骨, 沉厚秀潤, 勁美而不落俗, 儼然有“冠劍不可犯”之色。 世南書法遺世之作不多, 墨蹟只有《汝南公主墓誌銘》, 刻帖有《孔子廟堂碑》、《大運帖》、《用筆賦》、《昭仁寺碑》、《破邪論序》等十餘種, 但以贗品居多。 儘管如此, 仍對後世書家惠澤深遠。 初唐的褚遂良、陸柬之, 宋代的蔡襄, 元代的康裡子山, 明代的錢谷, 直至清代的陳邦顏, 無不受到虞書的薰陶。 虞書還遠涉東瀛, 惠及日本歷代書家, 如藤原行成、佐佐木文山、屋代弘賢, 他們無不汲取了虞書豐富的營養。

虞氏書風外似溫柔、恬靜、嬌美, 實如君子藏器, 內含玉筋, 有一種剛柔並濟之美。 在筆勢上, 他在王氏書法中鋒、側鋒兼用,

以中鋒為主的基礎上, 大膽採用了築鋒, 運筆敦厚遒勁, 使收筆時點畫, 特別是捺筆飽滿而圓潤。 結構上取上短下長之勢, 上下比例為 4:5, 顯得頎長而秀麗。 橫平時稍稍右拐, 豎直時微微左傾, 一波三折舒張疏朗, 一派初唐百廢俱興、平和中正之象。

《孔子廟堂碑》又稱《夫子廟堂碑》。 虞世南撰文並書。 碑文記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封孔子23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之事。 碑400cm×150cm, 有正楷40行, 每行84字, 計3300餘字。 碑立于唐貞觀七年(633), 不久即遭火焚。 武則天時曾命重刻, 碑石今也不傳。 後有二重刻本:一為宋初王彥超所刻, 現存陝西西安碑林, 稱“陝本”或“西廟堂”, 一為元代至元年間所刻, 在山東城武, 稱“城武本”或“東廟堂”。 流傳至今的最好善本,

當數臨川李氏所藏唐石拓本, 現存日本。 書此碑時虞世南69歲, 書法已進入爐火純青的全盛時期, 且體魄健朗(他享年81歲), 故而全碑顯得沉雄嬌健, 疏朗圓渾, 外柔內剛, 流溢著一派南國鐘靈遒勁之美。 宋黃庭堅有詩贊曰:“虞書廟堂貞觀刻, 千兩黃金那購得。 ”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在用筆上, 以中鋒運筆為主, 大膽使用了築鋒、藏鋒, 字體上顯得圓潤秀美, 同時又使用了偏鋒、側鋒, 故而字體更是沉穩中含流暢, 平和中正間見姿容真逸。 如第七行的第四字“旦”。 先是側筆露鋒運勢, 待快寫完第一個豎時慢慢收鋒藏鋒, 使豎畫飽滿、充實, 富有力度。 第一個橫畫的運筆與豎畫大同小異, 但在橫折時築鋒向下, 同時又在準備回鋒。

最後一橫則先側鋒起筆, 繼以中鋒, 末以收鋒回鋒, 這一筆被故意誇大拉長, 顯得平穩厚重, 充分體現了虞氏書法圓潤遒勁、剛柔並濟之美。 而“旦”字整體的三角形構圖, 更使這種美錦上添花。

《汝南公主墓誌銘》

《汝南公主墓誌銘》是虞世南傳世的唯一墨蹟紙本, 行楷書, 共18行, 計222字。 此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明代《戲鴻堂法書》、《墨池堂選帖》、《鬱岡齋法帖》、《玉煙堂帖》及清代《滋蕙堂墨寶》、《穰梨館歷代名人法書》等均予收錄。

此帖具有含蓄深沉、外柔內剛、凜然不可侵犯的風度。 可惜後半部分流於草率, 有損全篇面貌。 筆法變化多端, 往往一字之中就包容了輕重不同、方圓並舉、偃仰自若、藏露一體的筆法, 極盡變化之能事。 如第四行的“光”、第七行的“猶”等,

點畫既圓活舒展, 又風骨淩淩, 顯得姿態秀麗, 沉穩乖張。

在結體上此帖匠心獨具, 間出奇構。 其字體一改《孔子廟堂碑》的頎長而趨上下平衡, 左右得體, 重心居正。 但就在這不易變化的方正字的組合中, 書家創造出不同常規的奇構。 如第三行的“帝”字, 一般人寫最上一橫是短短的一筆, 而虞氏卻把它寫成粗重平直的一筆,

如泰山壓頂;而最後一豎故意拉長變粗, 並加垂露, 如參天的石筍, 以與上點保持平衡, 更如巨人借助大地的力量高高地舉起力壓千鈞的泰山, 讓人驚歎人的力量、自然的力量, 更驚歎書家的智慧和他所創造的傑作。

在章法上, 《汝南公主墓誌銘》再現了王羲之的風格, 與《蘭亭序》大同小異, 可說是在《蘭亭序》基礎上的再創造。 每行字的高低錯落,字與字之間的上下聚散,行與行空隙的穿插謙讓處理得十分得體,達到了一種運動中的平衡。此帖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書:“瀟散虛和,姿態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

每行字的高低錯落,字與字之間的上下聚散,行與行空隙的穿插謙讓處理得十分得體,達到了一種運動中的平衡。此帖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書:“瀟散虛和,姿態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